此文是对《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鉴赏
本回的前半部分,即描写贾政带领众门客及贾珍、宝玉游大观园并题写各处景致扁额、对联的那一部分,最吸引人的当属贾政对宝玉自始至终态度的变化,到游园结束时,宝玉在贾政口中简直是一无是处的废物一个了,但在贾政的心里,当真也是这样吗?请听听在下自己的愚蠢之见。
贾政对宝玉是很严格的,这种严格主要表现在读书上,现在还清楚记得宝玉同秦钟去贾家学堂前宝玉别贾政的情景,尤其是李贵背的那句“呦呦鹿鸣,荷叶浮萍”,给人的印象真的深刻。宝玉生活中众多丫鬟陪着玩耍,照顾饮食,有贾母的百般溺爱,但只要贾政出现,宝玉就立即变得跟见了猫的老鼠一样。和在贾母及丫鬟面前的宝玉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并不意味着贾政不关心宝玉。本回文中提到:
贾政近因闻得塾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今日偶然撞见这机会,便命他跟来。
大家想一想,是贾政无意中听到的吗?不可能那么巧吧?定是贾政于百忙之中抽空向熟掌打听宝玉的功课,如果不是对宝玉有着十二分的关心,那贾政打听他干什么?(此处虽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但却表达了贾政很浓的爱子之心)只是贾政表现爱的方式与贾母及众人不同罢了,贾政是那种典型的棍下出孝子的严厉的父亲,十分渴望打宝玉培育成一代人才。
宝玉是怕贾政的,尤其是在功课方面,最是怕贾政过问,不读书还在园子里闲逛?故贾珍见到宝玉说了一句让他出去,偏偏没有走脱,顶头迎见了贾政,宝玉不知是福是祸,心中定是七上八下,但贾政却是抓住了试一下宝玉那些“歪才情”的机会,变拽上宝玉一起游园赏景题字,故事由此展开。
刚进园的时候,贾政的表现是对宝玉格外的青目:
(贾政)说毕,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出口。
尽管“扶了宝玉”不似贾母搂进怀里,不似王夫人的抚摸,但作为贾政来说,大家想想他的身份,扶了宝玉表达的爱意并不亚于贾母王夫人。
第一处试宝玉之才的地方是刚入园山上的那块镜面白石的题字,宝玉评说了众人的意见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随之是众人哄然拍马的声音,此时贾政的态度是:
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嘿嘿,好个“再俟选拟”!如果不满意的话何不继续让众人说说自己的意见,而是“说着,进入洞来”?
再次试才是在清流桥上的一座亭子,宝玉再次评述众人的意见后,文章这样写道:
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拈髯点头不语”,虽然仅仅六个字,但那种沉思、回味之状写得神形兼备,再加上后面的点头微笑,贾政对宝玉表现的评价就不用多说了吧?
第三处是在“数楹修舍”,这里有个插曲:
(看到这里的景致)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宝玉最怕贾政问他读书的事儿,贾政越是关心宝玉就越是恨他不读书,恨铁不成钢。前面已经试过了宝玉的才情,对宝玉的学问有了大致的了解,从此处一转折,贾政就再也没有方才那“拈髯点头不语”的表现了,反而说了好多泼冷水之辞。
给这数楹修舍题匾的时候,文中这样写道:
众客……又说道:“此处的匾该用四个字。”贾政笑问:“哪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
在前两处贾政既然对宝玉题的匾额及对联有点儿满意,那么对于宝玉的议论在贾政心里也应该是赞同的,这时贾政口里虽说“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这不过是不让他沾沾自喜以至止步不前,并且在众人面前客气一下,不要让宝玉显得过于轻狂。如果贾政真的讨厌宝玉对别人的话品头论足,就让他直接说出自己的匾联就算了,为什么还要“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其实这是藏在批评后面的鼓励,他不想让宝玉不说,也许你在上司面前表现得很狂,即使你说得很对老板也会厌弃你,但宝玉是贾政的亲生骨肉,看到宝玉的进步,贾政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舍得厌弃?说句“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不过是给宝玉个台阶,让别众人知道宝玉评说大家的意见是奉我贾政之命而为之,其实一大群人真心希望宝玉“狂为乱道”的只有贾政,众门客只为讨好贾政宝玉,所以即便是看不贯宝玉的轻狂也还是拍手赞妙,贾政真心希望宝玉说出自己独道的见解,但为了维护父子的尊严以及显示诗书礼义之家的风范,还是不能明目张胆的支持宝玉的。看到儿子的进步,贾政心里不知多高兴,并且这也是看看儿子有多大学问的一个好机会,愤怒只是表面现象。
在稻香村,宝玉真的有些骄傲了: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然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宝玉说话时的“冷笑”充满了自高自大以及对他人无知的鄙夷,这时贾政才是真的看不惯儿子的那股傲气,这是人品问题!所以“一声断喝”!
到了那几间茅堂,宝玉对贾政“此处如何”的回答真的又让贾政生气了,他气的不是不是宝玉的见解,因为进入这几间茅堂前贾政曾:
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他也知道此处“系人力穿凿”,与其它景致搭配多少有点儿不协调,他气的是宝玉“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还是恨他不读书,正是戳痛了封建时代人人都非常看重的盼望子孙光宗耀祖的那份期盼!
宝玉评说这几间茅堂时:
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说完,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
因为贾政真的是怒气冲天才命“叉出去!”但那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他舍得就这么抛弃了他吗?所以“刚出去,又喝命‘回来!’”,这一出一进,聊聊数语,把贾政对宝玉又爱又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写得真是淋漓尽致!
紧接其后的两段写得则更有意思,人们谈论那些香花异草时,又给了宝玉一个表现的机会,可是:
未及说完,贾政喝道:“谁问你来?”
再到给那几间卷棚题字时,宝玉默不作声,而贾政却
喝道:“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等人请教你不成!”
明明是刚才宝玉说话你不让说,人家宝玉见你不让说就不说了吧,你这会子又非得让宝玉说,我说贾政啊贾政,你到底什么意思?贾政到底想让宝玉说呀还是不想让他说呀?很简单,大家也都知道,他是希望宝玉说话的,看到儿子有那么多学问心里肯定是甜滋滋的,但不能让他表现的过于轻狂显得很没有教养,所以处处批评宝玉,说他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其实这下是贾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一颗深沉的爱子之心!众门客只为计好,只知道“哄然叫妙”,但只有贾政希望宝玉能够进步,宁愿处处唱白脸,让宝玉恨自己,只要能够成才,他也甘心给宝玉留下很坏的印象,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吗?
到后面各处,尽管贾政对宝玉的意见都表示否定、批评和不屑,但再没有说“谁问你来”类似的堵宝玉嘴的话,,也就糊里糊涂的让宝玉发挥了。大家注意一下谈论女儿棠的那一段,尽管和前面议论奇花异草时的情景十分相似,但这次贾政并没有批评宝玉造次,看到宝玉的这些才情,贾政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怒在外表,甜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