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评新闻(一)
(2014-12-18 18:28:58)
标签:
股票 |
自由评新闻(一)
有句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信证券一涨,就有人看不惯了。东方财富网刊登了“每日经济新闻”的一篇报道:“中信证券市值全球券商第4亚洲第1 净利仅高盛1成”。我想,谁要是持有中信证券,如果没有分析能力,一看这题目,晚上就甭想睡好了。
看了这篇文章,我有点想法,进而打算今后写写自己看新闻的感受。今天算是开头吧,就写了这么一个题目。反正也是闲着没事干,找点事干吧。
因为这篇文章比较长,分几部分。我就按照顺序,一边摘录一边点评吧:
一
市值跃居全球券商第四
“在这轮牛市中,券商股是当值无愧的明星,而券商板块的老大中信证券则是这十几颗明星中最耀眼的那颗。11月21日~12月18日,中信证券累计涨幅高达124.32%,期间还录得4个涨停板。截至昨日收盘,中信证券总市值高达3608亿元,约合582.5亿美元,将第二的海通证券(2332亿元)和第三的招商证券 (1878亿元)远远甩在后面。
即便是与国际大型券商相比,中信证券也不遑多让。东方财富数据显示,全球证券业绝对的龙头高盛最新市值为798亿美元,摩根士丹利、瑞银分居第二、第三位,最新市值分别为695亿美元、640亿美元;中信证券排第四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昔日亚洲第一券商日本野村证券最新市值约为221亿美元(以美股市场野村股价计算),仅相当于中信证券的38%。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中信证券近1个月的市值增幅相当于1.4个野村证券!
中信证券巨大的赚钱效应让投资者喜笑颜开,但也有另外一部分投资者心里难免犯嘀咕:截至昨日收盘,中信证券静态市盈率为68.85倍,动态市盈率也高达42.35倍。即便是市场普遍预期的券商明年业绩翻番得以实现,中信证券的市盈率也处在20倍以上的高位。
如果将比较对象放到全球范围,中信证券的高估值水平将更加明显。”
自由点评如下:
中信证券股价翻了一番多,市值排在全球券商第四,应该是长国人志气的事呀。作者好像对这个事实不太高兴,难道中国券商垫底,才是正常的吗?中国券商为什么不能排在第四呢?中国十几亿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出一个市值排名第四的券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在我看来,将来中国出全球市值最大的券商那是顺理成章的。一个第四就这么大惊小怪,看来作者虽然是中国人,骨子里却不把中国人看在眼里,张口高盛。闭口美林,甚至把一个经济停滞了二十年的小日本也拿出来说事。我真是怀疑这是不是中国人写的东西
作者觉得中国券商不能排第四,理由呢?市盈率高,这个理由能站住脚吗?我们还是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吧。
二
估值远超国际大行
“以市值计算,中信证券无疑是全球证券行业的巨头;但以经营成果计算,中信证券仍只是“小弟”的水平。
以2013年为例,当年高盛、瑞银、摩根士丹利、野村证券的总收入分别为342.06亿美元、395.05亿美元、324.17亿美元、183.18亿美元(野村证券数据来自2013~2014财年年报 ,报告期为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下同),中信证券为25.56亿美元(163亿元人民币,汇率取6.3,下同);净利润方面,高盛、瑞银、摩根士丹利、野村证券分别为80.4亿美元、35.67亿美元、29.32亿美元、21.64亿美元,中信证券为8.32亿美元(52.4亿元人民币).
不难看出,无论是总营收还是净利润,中信证券与其他国际大行都相去甚远,只相当于高盛净利润的10.3%。
截至2013年财报期末,高盛、瑞银、摩根士丹利、野村证券的净资产规模分别为784.67亿美元、539.74亿美元、659.21亿美元、251.3亿美元,而中信证券只有141.9亿美元。
在经营成果远逊于其他国家大行的情况下,中信证券的高额市值只能通过高估值得以实现。以2013年底净利润计算的静态市盈率,高盛、瑞银、摩根士丹利、野村证券分别为9.9倍、17.9倍、23.7倍、11.78倍,而中信证券为68.85倍;市净率方面,上述国际大行均在1倍左右,而中信证券超过4倍。”
自由点评如下:
看了作者提供的数据,似乎很有权威性。但是用去年的数据论证自己的观点真是不择手段。大家知道,2013年,中国股市正经历最黑暗的熊市,而美国是大牛市,用去年的数据来证明中信证券现在的股价高估值,能站住脚吗?要知道现在是2014年的年底了。有句话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作者这样抹黑中信证券不知道居心何在。
用去年的数据得出一个中信证券估值高的结论,看看作者是怎么论证这个观点吧。
三
业绩能否支撑高估值?
股市大涨-成交放大并伴随各种创新业务推出-券商收入增加-券商股股价上涨-股指继续上涨;这样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逻辑链条不断推升着券商股股价屡创新高,中信证券也不例外。创新业务固然值得期待,但从目前来看,创新业务尚无法彻底改变券商靠天吃饭的现状。以中信证券为例,2013年公司仍有近六成的收入来自佣金及手续费净收入;利息净收入占比尚只有5.1%的水平。
同在亚洲的野村证券收入结构则大为不同,2013~2014财年,野村证券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只有25.91%,远低于中信证券59.8%的水平。
业内多有观点认为,目前A股超高的成交量无法长期维持,在A股逐渐恢复理性、成交量回归正常后,券商来自经纪业务的收入无法维持永远的高增长。即便是业界寄予厚望的融资融券利息收入,也只有在行情火爆的情况下才有爆发式增长的可能,行情一旦归于平淡,或融资余额达到上限,两融的利息收入将不再具有吸引力。有机构预计,两市融资余额上限在1.2万亿元左右,而目前余额已接近万亿元大关。
昨日,有私募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中信证券尽管是A股券商龙头股,但明显业绩更少,市值高,泡沫明显。亦有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无论从P/E(市盈率)还是P/B(市净率)角度看,中信证券相对于高盛、大摩和瑞银都偏高,如果其未来业绩增长无法达到足够大的幅度,目前的高估值很难维持。
今日中信证券公告 ,公司有关部门正在拟订公司2015~2017年资本补充规划,公司计划进一步补充资本,不排除未来三个月内筹划发行股份补充资本的可能性,但发行股份方式、时间节点及规模仍具有不确定性。
自由点评如下:
投资者看好中信证券,其中有政策和扶持的成分在里面。对此,作者兜头给泼了一盆凉水,认为创新业务改变不了券商靠天吃饭的状况,理由呢,还是拿出了2013年的数据,而对于中信证券前不久公布的十一月份经营数据采取了视而不见的办法。
而对于成交量几何级的增长,作者采取了大胆假设的手法,认为市场一旦归于平淡,券商的好日子就结束了。这样的论据真是可笑之极。用这样的论据,还不如说世界末日到了干脆。
按顺序每段做了点评,现在到了总结的时候了。
中信证券估值高不高,如何给中信证券估值?如果用2013年的数据来说,是高了,可是能这样估值吗?2013年中信证券股价多少?虽然只有一年的时间,可是市场却有质的变化,用熊市的数据来论证牛市里的中信证券估值高,就等于用二十年前马云的收入来论证现在马云依然是穷人一样可笑。
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JDP却远远落后,说明经济发展的空间很大。证券市场发展空间也十分巨大。就说投行业务吧,美国该上市的公司基本上已经上市了,而中国成千上万家公司排队等着上市。两个国家发展阶段不同,中信证券犹如青年,而西方老牌的券商老态龙钟,二者成长潜力有可比性吗?炒股票就是炒未来。我想作者也应该知道这个吧。
牛市来了。不是说归于平淡就能平淡的。牛市中,中信证券会飞速成长,这是毫无疑问的,高成长理应享受高估值。
只要动动脑子,就能想出来,今年中信证券的业绩会超乎市场想象,明年由于今年的低基数的关系,增长幅度也会超预期。连作者也不得不承认,中信证券市盈率有可能在二十倍,但是作者认为二十倍还是高了,理由是高盛只有十倍左右。既然作者把市盈率挂在嘴边,应该对股票有点了解吧。如果是这样,不会不知道股票高成长理应享受高估值吧,一个处在爆发性增长时期的券商,复合成长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十倍的市盈率算高吗?
其实,股票上涨,不会有人看多就涨,也不会有人看空就跌。中信证券位居全球第四的市值,恐怕不会有人能操控股价吧。中信证券上涨是趋势,是市场的选择。
我现在就觉得有人不自量力,对市场说三道四。我相信,中信证券会继续上涨,因为这是趋势的力量。其实对这种对市场指手画脚的人,理应抱着一笑了之的态度。我说这么多,有点看低自己了,因为不值得。其实我并不是想辨出一个所以然来了。我是想说,股市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作为投资者千万别把什么文章、股评、博客当回事,要有自己的分析能力。否则,真的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今天似乎有点激动,中信证券好像是我的股票一样,别人说不好,就恼羞成怒了。其实,周一的时候,我是买了十几手中信证券,但是今天上午卖了,只是玩个短线。我基本上没有中信证券了,但是我依然看好中信证券的长期走势。并不是我看好就好,是因为中信证券走得好,我只看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