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死”的思考

(2008-07-23 11:39:35)
标签:

宗教

姥姥

工分

岁数

王锁

宝鸡

情感

 

关于“死”的思考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死亡。随着岁数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人对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直至形成自己的“生死观”。生死观就是人对生死的看法,是人生观的核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关系到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

我头脑中第一次有死亡的概念,还是在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我住在姥姥家,只有七岁吧。有一天,突然听大人议论说:王锁死了。王锁是姥姥家的邻居,平常也很少跟姥姥家的人来往。姥姥家所在的村子有一个习俗,就是每到吃早饭的时候,都端着饭碗到街上吃,一边吃饭一边说闲话。我见到王锁几乎都是在街上吃早饭的时候。在我的记忆力,每到吃早饭的时候,就会见到一个个子不高很瘦的老头,背着粪筐,从眼前走过。老人沉默寡言,但很干练,别人跟他打招呼,他只是淡淡一笑,很少说话。王锁家境不错,儿子在公社供销社。但他很勤劳,每天起的很早,去地里拾粪。那时候还是生产队,拾粪只是为了挣工分,一个工分挣不了多少钱。很少有人把拾粪这点工分看在眼里的。但王锁天天早上去拾粪,大人们当面都说他会过,当时我就听出来话里有瞧不起的意思:是认为他财迷,为一点工分,这么劳累不值得。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对他的印象很深,直到现在想起他来,脑子里依然可以出现他那清晰的身影,也许是因为他的勤劳吧。

记得,有一段时间,吃早饭的时候没有看见王锁了,大人们议论王锁,说他病了,得了“嗓病”,说得了“嗓病”,吃“麦”不吃“秋”。果然,没有过多长时间,在快收麦子的时候,王锁死了。这是我第一次面对身边熟悉的人死亡,我很好奇。也是第一次想死这个问题。我很关心“嗓病”这种病,因为大人们说得了这种病,不能吃饭咽不下食物,活活饿死,我认为那是很痛苦的。我也对那句“吃麦不吃秋”印象深刻,记得我问过姥姥,姥姥解释说:就是得了“嗓病”治不好,在收了麦子后得病活不到收秋,收秋后得病活不到收麦子。我算算,得了这种病,也只能活几个月。我对“嗓病”充满恐惧,怕自己也得这种病,我常常吃饭咽东西的时候,注意嗓子的变化,觉得自己咽东西好像嗓子里有异物了,直至感到吞咽困难,有吃不下东西的感觉。我开始认为自己也得了“嗓病”,但不愿意承认,因为有时候感觉吃东西好像顺当一点了,但经过反反复复的判断,最后认为自己得了“嗓病”了。当自己给自己下判决之后,精神一下子崩溃了,躺在炕上不吃不喝,也不睡觉,也不说话。姥姥还以为我病了呢,给我摊了鸡蛋面托。这是我最喜欢吃的,但我却一点食欲也没有。我只是看着姥姥流泪,姥姥吓坏了,问我那儿不舒服,我说:“姥姥我要死了......”姥姥很是害怕。我接着说:姥姥我得了“嗓病”了。姥姥听了我的话笑起来了,说小孩不会得“嗓病”。听了姥姥的话,我还是半信半疑,等过了秋收,才完全放下心来。但“嗓病”让我感到恐惧,直到现在我还认为在所有的疾病中,“嗓病”是最可怕的疾病。我长大之后才知道“嗓病”就是食道癌。

小时候,对“嗓病”的恐惧也是对死亡的恐惧。当时,对死一无所知,对死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感性的认识上。那时候想到死,就觉得死了就不能活了,不能吃饭了,不能去地里割草了,再也见不到姥姥了等等。而且一想到自己死了,而别人还活着,心里也是很不平。人这一辈子,要无数次思考死亡,但我认为只有孩子想起死亡感到最为恐怖。因为孩子无忧无虑认为生活很美好,才会有巨大的恐惧感。

岁数稍大一点,渐渐知道死亡是老年人的事情,离自己还很遥远,就很少把死亡跟自己联系到一起了,也很少考虑死的问题。但姥姥的去世,让我第一次对失去亲人有了切身的体会。我从小跟姥姥长大,对姥姥有很深的感情。在姥姥活着的时候,我就从来没有想到过姥姥会死,当然也不敢想,因为我觉得我自己无法想象没有姥姥我会怎么活着。姥姥去世的时候,我正上高中,没有回老家,当母亲奔丧回来的时候,我看见母亲,鼻子一阵发酸,眼泪哗地留下来。姥姥去世,是我不能忍受的事情,但当不能忍受的事情发生了,我依然活着,而且活得很好。看来人的忍受力是很大的。但从此以后,我开始想到死亡开始走进我的亲人。我的母亲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了,在她第一次因心脏病住院的时候,我看着躺在病床上昏迷的母亲,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不敢睡觉,看着点滴,看着母亲因呼吸而起伏的身体,不时地俯下身子仔细用耳朵听母亲的呼吸,生怕母亲停止呼吸。当时医院给母亲下了病危通知书,我第一次在上面签字的时候,手是颤抖的。但母亲的生命力很顽强,从五十出头就开始住院,每年都要住几次医院 ,我在病危通知书上也签过无数次字了,但每次都转危为安,那些宿舍里比母亲身体好的人有很多有先母亲而去,但母亲却顽强地活下来,活到七十三岁,去年秋天终于耗尽自己最后的生命。其实,在母亲去世前,母亲已经有预感了。母亲很喜欢首饰。去世前的两个月,我带她去威海,她就把自己戴的的手镯从手脖子上抹下来,送给了自己的孙女,就是我的女儿。回到家,有一次她跟我说自己的金耳环丢了一个,当时我就说我给你再打一个,配上对。这要是在过去,母亲会欣然同意的。但这次母亲说什么也不让我给她打耳环。最近,我妹妹也跟我提起一件事情:妹妹买了一只金镯子,母亲喜欢,就戴上了,可在母亲去世前两个月的一天,母亲,把手镯还给妹妹了;妹妹说你戴着吧。可母亲却说什么也要让妹妹把手镯拿回家。种种迹象表明,母亲已经意识到自己快不行了,但却一点也不跟我们说,一直到死也没有给我们交代一句后事。

姥姥去世的时候,我才十四五岁,少不更事,而且也是一个对痛苦容易健忘的年纪。母亲的去世,让我对生死离别有了切身的体会。我很悲伤,但也坦然。在母亲活着的时候,我就经常告诫自己,让母亲高兴,不能让母亲让自己有任何遗憾,因为一旦母亲去世后,你再想为她做事也不能了。这是无法弥补的。绝不能做让在母亲不在的时候,自己想起来有感到后悔的事情。母亲去世后,我想想,自己也算没有遗憾,这也算是对自己的最大的安慰吧。

我过去想到死亡,很少跟自己联系到一起,因为自己还从来没有真正面对死亡的经历。我面对的死亡,都是比自己岁数大得多的亲人和同事。但这两年,因为开始耳闻目睹了一些跟自己岁数差不多的熟人的死去,觉得死亡似乎离自己近起来了。前年十一,我去宝鸡参加同学聚会。我在宝鸡上的小学跟初中,那里有我美好的回忆。当接到邀请的时候,虽然远隔千里,但我还是去了。去了才知道我儿时的很好的伙伴万国庆去世了,得白血病死的。我很伤感,在伤感的同时,我意识到死亡开始走进我们了。前不久单位一个同事,坐大巴出差的路上出车祸,死了,还不到五十岁,算算也比我大不了多少。由于他的死,我也联想到自己。我现在经常想到死,我已经四十多了,时常感到身体不适,就是能寿终正寝,也是黄土埋了半截了。去年我的手脚开始发痒,有很多颗粒状的东西。一挠,就会起很大的水泡。开始我也没有当回事,以为是过敏呢,去医院 ,但吃了一些药还不见好,就有些担心。朋友给介绍了一个专家,去看了。这一看看出了问题。看着专家的脸色,听着专家的语气, 我知道问题严重了。我的病叫手掌脓疱症,是一种免疫系统的疾病。我问病因,专家说:“要是知道病因那就好治了,就是病因不明才不好治呢。”我得了不治之症。当时情绪就很低落。回到家里上网一查,就感到更可怕了,因为网上介绍的病例跟我的症状很相符,而且说得这病,手脚起泡,泡消了又起,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奇痒难忍,痛苦不堪,如果发展到全身还会有生命危险。所幸我现在还没有生命危险,但想到病痛的折磨也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这也许是死亡离我最近的一次吧,但我当时没有感到多少恐惧。后来用专家给我开的药方,抓些中药,就知道里面有蛇皮,估计是解毒的,熬好了,泡手泡脚;专家还给了我一些白色的药膏,是自己配的,每次泡完手脚抹上。时间不长,我的病好了.也不知道是我的运气好啊,还是我就不是那种病,不治之症好了。但我怕犯,连自己最喜欢的钓鱼也不敢去了。因为我怀疑自己的病跟钓鱼接触被污染的水有关系。快一年了,也没有犯病,但我还是很担心,有时候手脚一发痒就感到心悸。

其实,我过去也经常想到死。有时候遇见烦心的事情,也常常会感到有活着没有意思的感觉。十几年前,我刚开始炒股,半年赔了八万,其中,有一次炒新股,买了两千五百股华东电脑,二十六买的,两个小时后十八块钱割肉,短短两个小时赔了两万。那个丧气啊。只觉得头昏眼花,浑身发软,天旋地转。真想死了算了。但我没有死。而且我也知道我离死远着呢。这是人排解心中郁闷的一个方式。你想啊,人连死都不怕了,还怕赔钱啊。所以就想开了,就快乐了。我断不了用这种方式来打发烦恼,觉得效果很不错。看来,我不是一个强者。这也是一种逃避。人想的死的时候多了,也说明对生的厌倦,说明人有很多烦恼,说明死也算是解脱,也就不会对死亡那么恐惧了。

很多文学名著都在演绎着作者对死的思考和理解,说明死是人生的象爱情那样重要的永恒的主题。

鲁迅在死前十天,已经感到死之将至,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死......我看了很多遍,对鲁迅那种面临死亡表现出的镇静豁达感到敬佩。在这篇文章里,记录了鲁迅的遗嘱,其中有一条说,在西方人临死前要找神甫忏悔,这样上帝就能原谅一个人生前的罪过,就能上天堂了.鲁迅说自己要死了,想想一生得罪了很多人,但却决定对那些人一个也不宽恕,让他们去怨恨吧。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高傲。

哲人们对死都有自己深刻的见解。他们对死看的很开,笑着面对死亡。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伤,而是“击筑而歌”。筑就是瓦盆一类的东西。庄子的朋友惠施前来吊唁,看见庄子欢快的样子,十分不解,问:“跟你同甘共苦的妻子死了,怎么看不见你悲伤啊。”庄子说:“你不死哪里知道死的乐趣啊。”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才可贵。死也只有一次。我听说一些人也非常渴望死,去体验死亡的经历。据说死亡的经历也很激动人心。但我不想去体验。起码现在不想。

我不是哲人。我现在还认为死不是什么好事。估计这只是凡夫俗子的想法,但象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多者呢。所以我推测大部分人还是恐惧死的,不管是穷人还是有钱人。因为有那句熟语“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我也想过人为啥怕死。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死的无知;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很空虚所以才可怕。

我认为西方人对死的恐惧感少点。因为他们有宗教信仰,信奉上帝,认为死后能上天堂。而天堂那是很美好的,所以在死前才能从容地向神甫忏悔。

中国人不信宗教,但也有不怕死的。最近,看史记<刺客列传>,也有些感触。其中最有名的是荆轲,他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很是悲壮,不仅自己名垂千古,还为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带来“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誉。让这些勇士视死如归的只有一个字:就是“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是也。

忠义是中国的传统道德,到了孔孟那里,给拔高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这种观点和适合统治者的口味,所以儒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成了国教,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成了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尺度。有多少人为忠义而死,那可是数不胜数。这种死有没有价值,很有争议.但我觉得残酷的成分多点,就象丈夫死了,妻子去殉情一样,虽然为那些道德家津津乐道,但却是最不道德的。我不想议论这种死的好坏,我只想说明的是这种死,因为有巨大的精神作用,类似于被洗脑一样,类似于思想政治工作,赴死之人也许很幸福。这也是一种生死观。

当然,绝大多数老百姓不读圣贤之书,是达不到这种道德修养的。但老百姓也是人,也面临着死的问题,出现问题当然要思考了。想来想去,也想不出办法,也就开始胡思乱想起来,想到死后变鬼,鬼虽然可怕,但比什么也没有好啊。也许人觉得人生还是值得留恋的,就想死后轮回,转世投胎。这多少受到一点佛教的影响。天主教是不讲究重新做人的。看鲁迅《阿Q正传》,阿Q被押赴刑场的路上,面临着要被砍头了,心里想的是: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如果比阿Q聪明的人也许还会想,说不定投胎到有钱人家,做公子哥呢。这么想来死也不是多坏的事情。于是不感到死多痛苦了。

每个人对死都有自己的理解。对死的态度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那些对死的理解糊里糊涂的人,对生活也未必认真。只有把死想明白了,人才能明明白白地活着,活出人的滋味来,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当然那些简单地舍生取义的人,那些靠上天堂或者转世来对待理解死的人,我不认为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我甚至认为他们是对生命的亵渎。

现在虽然我有烦恼,但我觉得活着挺好的。人来这世上走一遭很不容易,死了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人要好好活着,要为自己活着,为生命活着,为快乐活着。当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只考虑自己是否快乐。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你只需为自己负责。人不要患得患失,不管好事坏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你只对自己说,我体验了,我经历了,就足够了。人死了,什么也没有。我是这样看待死的,我没有也不想麻痹自己,给自己找个理由,留条后路来克服死的恐惧。我想明白了,人死了什么也没有了。所以要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活着的每一天。当我要死那一天,我能对自己说,我活得不错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就知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