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服装专业 |
四、缝口强度实验
(一)缝纫线断裂型实验:
实验1:平缝线迹的破坏。
实验结果分析:
又设缝口破坏时单根缝纫线受到的拉列车长为tb,缝口的断裂强力为
Pb,则:Pb=2mntb。
再设单位宽度(cm)的缝口强度为Q,则Q=
Pb/m =2ntb。
如已知缝纫线的断裂强力,即可根据公式计算缝口的断裂强力Pb或Q。
在实验结果图5-4中,图线(1)表示以缝纫线的普通强力为tb计算出的缝口强度Pb。
图线(2)是以平均结扣强力为tb计算出的缝口强度Pb。
图线(3)表示以缝制前缝线最小结扣强力为tb,求Pb。
图线(4)以缝线缝制后的最小结扣强力为tb,求Pb。
以上4线均为缝口强度的理论值。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①在缝纫线断裂型缝口破坏中,决定缝口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缝纫线的最小结扣强力,特别是缝纫线缝制后的最小结扣强力,根据它计算所得的缝口强度与实际测定的缝口强度值非常接近。
形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当缝口受到拉伸时,拉力均匀地分布到缝口中每一根缝线上。随着拉力的增大,缝口中缝纫线最弱的结点将首先达到断裂强力,因而被拉断,使承受拉力的缝纫线根数减少,其余缝线承受拉力就会增大,又使其中最弱的结点发生断裂。如此继续下去,至使缝口中缝纫线全部被拉断。
从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到:②缝口强度与线迹密度密切相关,两者成正比关系。这是因为线迹密度增大,等于缝口中承受拉力的缝纫线的根数增加,因而增加了缝口承受拉力的能力,使缝口强度增大。
实验2:双线链式线迹的破坏。
由于双线链线迹不象平缝线迹那样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交换线迹密度,因而试样只采用3.2、4.3、6.4、8.0四种线迹密度进行实验,并且以常用的4.3密度为实验重点。缝纫线以50号棉线为主。
实验结果见下表:
棉线缝线号 | 线迹密度 | ||||
号数tex | 支数 | 3.2 | 4.3 | 6.4 |
8.0 |
21.6 | 90 | 63.7(151.9) | 173.5(127.4) | 431.2(336.1) | 471.4(360.6) |
30.9 | 60 | 217.6(221.5) | |||
35.6 | 50 | 290.1(240.1) | |||
43.3 | 40 | 332.2(284.2) | |||
54.8 | 30 | 430.2(390.0) |
括号中为平缝线迹实验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到:在其它缝制条件相同听情况下,用双线链式线迹缝制的缝口强度一般都大于用平缝线迹缝制的缝口强度。表明线迹的型式对缝口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这是因为平缝与链式线迹上线结构基本相同,而下线结构有很大差异。双线链式结构的下线比平缝线迹下线用线多,结构复杂。下线要从上线的环中穿绕两次,因此双线链式线迹下线具有较大承受拉力的能力。同时双线链式线迹由于它不需要象平缝线迹那样,要使上下线交结于两层面料之间,因此在缝制过程中所受的张力较小,其所受的损伤也小。再者,上线在每一交结点上都是与两根下线相绕,弯折角度比平缝线迹缓和,应力集中较小,因此,双线链式线迹缝制的缝口具有较大的强度。
(二)面料断裂型实验:
应选用强度较高的缝纫线,而面料的强度则不宜过高。在这种条件下,缝口拉伸时缝纫线不会首先被拉断,而是面料在缝口处首先发生纱线的滑脱,出现裂口,以至最后被拉断。
实验1:缝口强度与线迹密度的关系。
试样用人造丝平纹织物和涤纶缝纫线进行缝制。实验结果分别见图5-5、5-6。
图5-5的实验结果表明,面料断裂型的缝口强度随着线迹密度的增加开始时显著增大,而后随着线迹密度的增加,缝口强度不再继续增大,反而逐渐减小。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在面料断裂型中,缝口的破坏是由缝口处纱线的滑脱引起的,因此构成面料的纱线之间的摩擦阻抗(交织阻力),对缝口强度的大小起着关键的作用。增大线迹密度,会使缝口处的纱线之间摩擦力增大,加大了纱线滑脱的阻力,使缝口强度增大,但是针密增加,机针对面料的损伤也会加大,使面料本身的强度下降,两者作用的结果,缝口强度反而有所下降。结果表明,线迹密度为5针/cm左右时,缝口强度达到最大值。
图5-6表示用较细的机针缝制时,可减少对面料的损伤,因此当线迹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缝口强度的大小将不再受线迹密度的影响而基本保持一定数值。
实验2:缝口开裂实验。
在面料断裂型缝口破坏过程中,首先是缝口处纱线发生滑脱,造成缝口开裂,然后才会发生缝口被拉断的现象。缝口产生开裂严重影响服装的外观。因此注意缝口产生开裂时的强度大小,对控制服装质量更有实际意义。
影响缝口产生开裂的因素主要是织物的组织结构,构成织物的纱线的性质、线迹的型式、线迹的密度、缝边的大小等。下面的实验着重研究缝边的大小对缝口开裂强度的影响。
首先沿纬向将试样裁成5cm宽,两片面料重叠,用8号机针,以线迹密度5.5针/cm进行缝合,线迹距试样一端5cm。
面料纬纱密度为31根/cm,因此缝边线所包含的纬纱根数应是31×5=155根。取上述试样5条,从缝边外端将纬纱逐根拆掉,使缝边上保留纬纱根数分别为10根、20根、30根、50根、100根。纬纱拆除后,将露出的经纱线头剪去,然后在强力机上分别测定缝口开裂的强度。
实验结果表明,缝口的缝边越大,缝口开裂强度也越大,因为,缝边较小时,其中包含的纱线根数少,纱线之间的互相交织点也少,因此纱线的滑脱阻抗较小,比较容易产生滑脱。反之,缝边增大,提高了缝口开裂强度。从实验结果可知,缝边大约为3cm宽。如果服装采用这一参数作为缝制标准,显然材料将过于浪费。因此目前服装缝制中可将缝口的开裂强度控制在上述数值的70%左右,即缝口强度为11.5kg/5cm,对应的缝边宽度约为1.3cm。
五、针织物的缝口强度
除特殊场合外,机织物的缝口强度只需用垂直于缝口的强度来表示。针织物尤其是纬编织物,由于它本身具有很大的伸缩性,由这种面料构成的缝口,其强度除了表现在承受垂直于缝口的作用力外,还表现在承受沿缝口方向所作用的拉力。当针织物缝口沿线迹方向受到拉力时,将会产生较大的伸长变形。当伸长变形达到缝纫线断裂伸长率时,缝纫线将被拉断,而这时并没有达到针织物本身的断裂伸长,面料仍保持完好。由于缝纫线的断裂,缝口即已遭到破坏,这种破坏属于缝纫线断裂型。对于针织服装,这种破坏形式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沿缝口方向的强度比垂直缝口的强度更为重要。这是针织物与机织物在缝制中的不同特点。
针织服装大多为非常合体的内衣,因此要求缝口平展,不能太厚,使人穿着舒适。从这个角度考虑,使用平缝线迹或双线链式线迹进行缝制比较适宜。而三线包缝线迹缝制效果较厚,不如平缝线迹。但是三线包缝线迹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当沿着缝口方向受到拉力时,不见发生断裂,使缝口具有较大的强度,因此也较多被采用。
针织物处在缝纫线断裂型时,其缝口强度也可以根据机织物在缝纫线断裂时缝口强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其中只需增加一个系数K,即:
Tn=2tnK。
其中:Tn——缝口断裂强度(N/cm);
t——缝纫线缝制后的最小结扣强力(N);
n——线迹密度(根/cm);
K——系数。
平缝线迹K=0.92
双线链式线迹K=1.12
三线包缝线迹K=0.94
当针织物沿缝口方向受拉力,缝纫线开始发生断裂时,缝口的伸长率:
F(%)=200nd/f+E
式中:n——线迹密度(根/cm)
d——布的厚度(cm)
E——缝纫线的断裂伸长率
f——大于1的系数,根据面料的性质而定。
如n=4,d=0.09cm,f=1.5,E=10%,则可算得缝口的伸长率F=58%。
六、缝合效率
是指缝口强度与构成缝口的面料本身强度之比。例如缝口强度P为193.06N,构成这缝口的面料的强度T为245N,则缝合效率为Q。
Q=P/T =193.06/245 =78.8%
在服装缝制中,缝合效率可以作为缝口强度的评价标准。理想的缝口强度是缝纫线与面料受拉力后同时发生断裂,但这很难实现。而且从实际情况考虑,如果缝口处只是缝纫线断了,衣服还可以重新缝合继续使用,而如果面料破了,则难以修补,衣服不能再穿。因此,缝制服装时还是控制使缝纫线在面料即将断裂前发生断裂较为适宜。目前一般是按缝合效率85%来确定的,也就是要求缝口的强度应达到面料本身强度的85%左右(如美国制定的女衬衫标准),日本制定的棉织物缝口强度标准,其缝合效率多在75%左右。
第四节 缝制质量因素
缝制质量,实际上是控制生产中的各种因素,使服装材料具有良好的可缝性。服装材料的可缝性有各种表现形式,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前面所讲到的缝口强度,实际也可作为可缝性。下面就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可缝性问题,分析一下与之有关的各种因素。
一、缝口缩皱
是指服装面料经过缝制加工后沿缝口产生的变形现象。例如缝口凹凸不平,缝口长度缩小,缝口起皱,产生波纹,上下两层面料移位等都属于缝口缩皱。缝口缩皱是缝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它对服装产品的外观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一)缝口缩皱的形成:
1、缝制过程中产生:用缝纫机缝合面料时,为了形成线迹,缝纫线都将受到很大的张力。缝合以后,缝纫线在自然状态下要回复原状,便产生一定的收缩力。缝口在缝纫线收缩力的压迫下便会产生变形,出现缩皱现象。
2、穿用过程中产生:虽然缝制后没有明显的缝口缩皱,但在穿用过程中或洗涤过程中,由于缝纫线和面料都具有缩水性,当二者的缩水率有较大差异时,便会产生缝口缩皱现象。
3、由于面料性能差异而产生:当被缝合的两片面料性能有显著差异时,或者两片面料的缝合方向不一致时,由于各向异性(如缩率等),缝合后会产生缩皱现象。
(二)缝口缩皱的测定与评价:
1、目测分级法:这是一种定性的测定方法,多用于服装成品质量评定。具体做法是:将被检验的缝口剪为9段,放在灯光下分别与标准照片进行对比,由有经验的检验人员进行观察,与缝口状套一致的标准照片比较,其等级即为此缝口缩皱等级。9段缝口分别由3名检验人员观测,每人观察3段,最后取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标准照片共分为5级,缝口缩皱最严重的为5级,没有缩皱现象的为1级。
2、测量计算法:这是一种定量的测定方法,多用于缝制质量的分析与技术管理。缝口缩皱既然是面料在缝口方向上的变形,则必定可以测量出其物理量的变化。其中最简单的物理量是缝口的长度。把缝口长度的变化量作为缩皱大小的标志,可用下列公式计算缝口的缩率大小:
SP(%)=L-L’L ×100%
式中:SP——缝口缩率(%);
L——缝合前缝口长度;
L’——缝合后缝口长度。
(三)缝口缩皱的因素:
缝口的缩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因素是缝纫机械的作用、面料的性能以及缝制时的操作技术等。
1、缝纫机械作用:在生产中,缝口是依靠缝纫机进行缝制的。因此缝纫机的性能和工作状态对缝制质量有直接影响。例如上下线张力的大小,送布牙的形状及动程大小,针板的形状,针的粗细,针尖的造形,压脚的摩擦力和压力的大小,机器的转速,线迹密度等,都是使缝口产生缩皱的因素。只有根据缝制面料的性能和缝口的特点,把这些因素调节到适合的状态,才能保证面料具有良好的可缝性,避免缝口缩皱的产生。
实验是两层面料在各种条件下进行缝合,然后测量12.7cm长的缝口中所缝进上下层面料的长度。在一定缝口中,缝进的面料长度越长,则缝口的皱缩越大。
从实验结果(见图5-7、5-8)可以看出,在各种影响因素中以上线张力和送布牙高度对缝口缩皱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在生产中要特别注意根据产品特点调节上线张力和送布牙的高度。一般情况下,在保证线迹形成良好的前提下,上线张力应以小为宜,送布牙的高度就尽量降低。除此之外,还应注意机针不宜过粗,压脚压力适中,适当降低车速。这些对减小缝口缩皱也有一定作用。
2、面料性能:不同性能的面料经过缝制后产生缩皱的情况不同,一般情况下,轻薄柔软的面料缝制时容易产生缩皱,而针织面料缝制时常产生上下层位移现象。另外,同一面料不同方面的尺寸稳定性不同,因此,车缝方向不同时,产生缩皱的程度也不同。通常面料沿经向车缝缩皱较大,而沿纬向车缝缩皱较小。
为了减少缝制中产生缩皱现象,除了在产品设计和制定工艺过程中合理选择面料和加工工艺外,也可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缩皱现象的产生。例如车缝薄软面料时选用细机针和孔径小的针板,或在面料上垫上一薄纸以增加缝合厚度,缝后将纸除去,以减小缝纫线张力的作用。
3、操作技术: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也是避免缝合缩皱的重要方面。目前进行的缝制加工,除了机械作用外,一般都需手工加以辅助。因此操作时,双手的手势动作与机械配合等都会影响缝制质量。然而操作技术是人为的,难以绝对控制的因素,最理想的途径是研制性能更加全面、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械代替手工操作,从而保证缝制质量。例如采用上下差动送布缝纫机就可以克服手工操作技术上的不足,有效地防止缝口缩皱的产生。
二、材料热损伤
目前缝制加工使用的高速缝纫机,速度为5000r/min,机针穿透面料的速度可达4m/s。在这样高的速度下,针与加工材料之间产生剧烈的摩擦,因而会产生大量的热,使机针的温度明显升高。据测定,当机速为1200r/min时,机针温度达217~239℃,当缝速为2200r/min时,机针达275~285℃。在这样的高温下,许多服装材料将受到严重损伤。一些耐热性差的面料,如涤纶织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将会熔融变质。有些化纤面料,如浅色的确凉面料,经过车缝,针孔周围会变成黄褐色,出现面料炭化现象,严重影响外观质量。而一些缝纫线也会由于高温出现大量断线,影响生产正常进行。
防止热损伤的主要方法是减少摩擦,加速散热。①首先是改进机针的构造设计;②缝制耐热性差的化纤面料时适当降低车速;③缝纫线方面,采取柔软剂、润滑剂处理,也可增加耐热性。
三、材料机械损伤
缝制过程中材料的机械损伤,主要是指机针穿透面料时将面料中的经纬纱线刺断而造成面料损坏。
对于机织面料,少数纱线被刺断,除影响缝口强度以外,一般尚不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然而对于针织面料,少数纱线被刺伤会发展成很大的破洞,后果就会很严重。因此,缝制针织面料时,更需特别注意防止机针刺伤的问题。
根据经验,机针刺伤面料多发生在以下场合:
(1)缝制比较硬板的面料;
(2)组成面料的纱线较细,密度较高;
(3)缝合面料的层数较多;
(4)缝合层数突然变化的部位;
(5)使用机针较粗,针尖锋利;
(6)缝纫机速度很高;
(7)在面料局部位置反复进行车缝。
除了前两项属于面料本身问题外,其它因素都需要在生产中加以调节控制,使各种因素达到适宜状态,以防止缝制过程中机针对面料的损伤。
第五节 成衣辅助器及其应用
一、辅助器的用途
车缝辅助器(Sewing
Attachments)统称为车缝附件,在香港的成衣厂里称为“蝴蝶”,东南亚地区称为“筒”,而在我们国内则称为“喇叭”,均是一种附加在衣车上的特别零件,其主要用途是协助布料的输送,使布料经过辅助器后,能自动随着预定的位置,平放或卷褶车缝出所需要的式样。其优点是可在高速车缝的情况下,快而准确的车出所要求之品质,并可把二或三个工序合并为一次完成,以达到精简工段、节省工时、简化工作的目的。
二、辅助器的制造技巧
一般所使用之“喇叭”大部分是使用不锈钢片,将之弯曲、扭转而成卷筒状。在制作时,按照所需之形状先画出设计图,再用硬纸板实样来试验,成功后依实样形状以不锈钢片制作,经卷曲、焊锡、打磨后,便可使用。设计时应特别注意车缝完成时尺寸及车缝方式,布片出入口尺寸、布料厚薄、衣车之种类等问题,制造的主要技巧为不锈钢筒内的空间要配合布料之厚薄,使其能顺利的输入布片,褶或车成所需之缝口。
三、辅助器的种类
车缝辅助器的形状及种类非常多,现以一般性质及用途作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别:
卷边类辅助器(Hemmer);包边类辅助器(Binder);打褶类辅助器;(Pleating
Sewing
Attachments);导引类辅助器(Guide);叠缝类辅助器(Folder);复式组合类辅助器(Device)
1、卷边类辅助器主要功能是将布边卷褶,一般成衣业常用之卷边辅助器可分两种:(1)压脚式卷边器:即卷边压脚(如图5-9),适用于较细之卷边,如荷叶边之包光处理。(2)喇叭型卷边器:喇叭型卷边器一般可分为褶一褶的折边型喇叭(如图5-10),及折两次的包光型喇叭(如图5-11)两种,在车衣
时经常使用此喇叭,除此之外,尚有一种适合雨伞折边用的喇叭(如图5-12)。
(1)细褶类辅具:细褶压脚有两种(如图5-16、17),操作时以调整压脚后方之螺丝及上、下线之配合来决定其细褶之疏密。一般所设计款式之细褶不是很密的情形下皆有可使用此种压脚,其优点为使用较轻巧,缺点为细褶度不如图5-17者高。而图5-17之细褶压脚其优点为细褶度高,缺点为压脚较大,使用时较不便。
(2)Pintuck类喇叭(如图5-18),此种喇叭通常装设在多针锁链车上,又称为特种Pintuck车,布料喂入喇叭后,可车成既规律又平整的褶子来,且一次可车数道褶子(目前国内进口最多针数为33针),除此之外,此类机器配合喇叭、针数之更换,可变化出非常多种的花样来(如图5-19)。
(1)傍边型:又称为挡边,其主要目的是使操作人员易于控制缝份之大小,如磁铁挡边(如图5-20),找出正确缝份后,将磁铁挡边附着在机器上,作业员即可依据磁铁挡边车出既快又直的线条来,与磁铁挡边之目的和功用相同的尚有T字型挡边(如图5-21)及活动挡边,除此之外,尚有专门为压细明线而设计的高低压脚(如图5-22)及靠边压脚(如图5-23)。
(2)视觉型:如一般所谓的关刀靴,即是在平面压脚的旁边加装一靴,以控制线与线之距离。此关也靴专为线与线间距较宽时所使用。
(3)定位型:此类辅助器大多用于锁眼或钉扣车上,将扣距用锁眼尺标出,直接由锁眼尺控制,不须再做记号,以节省时间(如图5-24)。
6、复式组合类辅助器:复式组合类辅助器,是将以上所介绍的五种辅助器加以组合或混合在一起使用。辅助器所涵盖的意义很广,举凡可直接增加车缝效果,提高生产品质的车缝附件均可称之,因此,除了以上所介绍之各式喇叭之外,尚有专车滚条而设计的压脚(如图5-27)及专为上裙头或上拉链而设计的半边压脚(如图5-28、29)为增加车缝速度而设计的平面滚轮压脚(如图5-30),半边滚轮压脚(如图5-31),靠边滚轮压脚(如图5-32),高低滚轮式压脚(如图5-33)。为提高效率而加装的电脑自动起、讫回针、切线装置,电脑自动车针定位装置及为避免缝迹起皱,增加车缝速度而加装在压脚后端的托拉器。
车缝辅助器是以配合衣车、布料之特及操作技巧为原则,再随款式之变化而设计制造出来的。一般较普遍且常用之喇叭市面上有现货出售,若为较特别的设计,则要耗时研究制造,但往往因交货期紧迫或订单数量小,而无法赶制使用,导致工作效率无法提升,实属非常之可惜,因此最理想的方法是工厂技术人员具有自行设计制作辅助器之技术,如此不但可提高品质水准,更可提高车缝效率。四、 车缝动作经济的原则
所谓车缝动作经济原则,即成衣厂为了缝制工程的需要,将工作台面作特殊的工程设计,以减少拿放裁片所花费的时间。
成衣制作之衣车面板大都为长方形,在大量生产时为了排放裁片,往往有东加一块板,西放一个堆积架,以致造成了环境的零乱,且严重阻碍了半成品之流送,不合乎经济原则,所以必须将现场的工作台、座椅、机械及各种附属设备,作合理的配置,使作业员在取片、车缝、移放裁片等动作达到最简单快速,且不易疲劳的要求。现将车缝动作的经济基本原则介绍于下:
1、采取双手同时做抓取及移放裁片动作:要训练车缝作业员之双手可同时分开进行不同性质的工作,如当右手伸手抓取裁片的同时,左手必须移动放置已缝好之裁片。也就是指当上个车缝动作完成后,左手伸出做移放动作,此时右手不可闲置,必须同时伸手抓取右侧另一裁片。左手移放动作完成后随即伸手至定位抓取左侧裁片,此时,双手应同时抓取,比对整齐再将裁片置于压脚板下。当左手抓取左侧裁片做回手动作之前,右手不可先作回手动作,必须对称而同时完成。
2、尽可能的减少比齐对准再抓取的时间:当要伸手抓取二片裁片做比齐对准缝合动作时,如能将下裁片置于衣车面板右侧,而上裁片置于左侧,如此排放裁片可减少再抓取的动作,因此较节省时间。
3、双手动作尽量保持连续:当左手做车缝引导动作或移放动作时,右手不可空下来,应马上伸手准备做下一个动作。
4、在车缝作业时尽可能减少暂停次数: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一次缝合最鸡毛蒜皮的缝迹,减少不必要的停止动作。
5、长缝操作时,手势必须特别注意:当右手抓取裁片准备长缝,右手应采拇指朝下,四指向上的姿势,如此可连续长缝而不须停止,将节省许多时间。
6、尽可能的在作比齐对准动作的同时,将车缝前准备动作完成:在伸手做抓取裁片及比齐对准动作的同时,可做裁片折角或翻转缝迹等操作,顺手将裁片喂入压脚板下,如此可省去喂入裁片的时间。
7、操作时身体尽可能做最小的移动:做比齐对准动作时,作业员之身体尽可能做最小的移动。如只须用前臂移动,就尽量不要移动到上臂,以避免躯体扭动或转动,如此可减少生理疲劳,并可减少工作时间,真是一举两得。
8、操作时尽可能采取与衣车同侧之抓取与移放裁片:抓取及移放操作必须位于衣车同侧,如此除了可减少躯体的移动外,尚可使作业员的双眼始终凝视其双手与工作物。
9、尽可能利用双脚:车缝时尽可能采取双脚操作衣车踏脚板,如此可减少生理疲劳,并可使躯体的律动更趋于自然协调。
10、尽可能利用全速车缝,并妥善的利用刹车板:在所能控制的范围之下,尽可能利用全速车缝,如此,车缝生产力也随之增高。另要妥善利用刹车板,刹车要干净俐落。
11、尽可能的以整包裁片车完再放回一次剪断线链的方式操作:对于重量不太重或小尺寸的裁片,作业员可将缝妥之裁片先积存在车台前的小储物箱中,待整包车完再剪开,如此可减少裁片置入压脚的时间,又可节省力量。
12、裁片、物料、工具等尽可能放在作业员伸手可及的范围内,并放在固定的位置,如此可省去寻找的时间。
13、衣车面板与椅子高度,必须调整妥当:衣车及椅子之高度必须随人体身高之差异而调整,调整时须以作业员操作时能舒适的工作为原则。
14、裁剪时尽可能的采用面对面的拉布方式:面对面的拉布方式,车缝时可一次抓取二片裁片,将节省许多时间。
15、尽可能的使用夹子:如袖山车细褶,可用夹子在袖口处将整叠裁片增值住(如图5-34),待整包车完后,再抖动裁片将之摆平,如此可省去许多取、放裁片的时间。
总括以上数点,所谓车缝动作经济原则,简言之也就是将车缝现场的工作台、座椅、衣车及各种附属设备,作最合理的配置,使作业员在操作时,不论是取料、车缝是取料、车缝或放置裁片等动作,均能达到简单、快速且最不易疲劳的目标。
五、辅助工作台的介绍
成衣制成时为减少作业员取、放裁片及准备车缝所花费的时间,因此在辅助工作台的产生、辅助工作台的组合方式有很多种,如上、下两层式的辅助台及左、右两边的辅助台或半圆形台等,皆须视所做款式之不同而设计装置。
由于辅助台设计时须视款之变化而定,因此辅助台可说是一种活动式的板子,易于装拆,故大都采上螺丝的方式来固定,现举下列几个例子,以供初学者参考:
例一:当制作长裤时,因前、后片均为大裁片,因此将桌面左右,两侧以辅助工作台延伸,裁片上端位于手肘活动范围之内,下端则分别放左右辅助台面上,作业员的双手可同时且对称的拿取二片大裁片,比剂后后置于压脚下,非常之顺手省力(如图5-35)。
例二:将辅助工作台加装在衣车桌面的前方,此种装置适用于打较长细褶之款式,我们都知道若将车好细褶之裁片,再拿回桌上用布尺量,将非常耗时,因此可将车好细褶后之裁片,直接在前方的辅助台上比量长度(如图5-36),而不须将裁片拉回,可省去很多的时间。另因操作时之需要,而将车台面用辅助板予以延伸。除了以上所举的例子之外,尚有许多如多针锁链车,打结车……等特种事,及为避免操作员双手悬空而设计半圆形或长方形辅助台,对提高生产力均有很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