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之心理学解析
(2009-05-14 18:48:36)
标签: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心理学人物内心杂谈 |
分类: 论文 |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写安娜·卡列尼娜与伏伦斯基之间感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
正如心理学家郎吉弩斯提出的理论,创作主体的内在心理质量对创作活动和文本质量、鉴赏活动具有主导作用,“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文学活动是一个以作者的崇高心灵为基因,以文本为枢纽和载体的心理活动系统。托尔斯泰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创作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安娜这一主人公在作者最初的构思中只是上流社会里一个堕落的女人,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这种构思,赋予了安娜许多令人同情和美的因素。据说,托尔斯泰在写完安娜的结局之后曾经嚎啕大哭,家人惊慌地问出了什么事,托尔斯泰则悲伤地告诉他们:“安娜死了!”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安娜的追求符合人的本性,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从宗教和伦理道德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所以作者在小说中对安娜既同情又谴责。
小说中的另一人物列文可以说是一个带有自传性质的精神探索者形象。作者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倾注于列文身上,使其成为自己在作品中的代言人。列文幻想通过改革来调和阶级矛盾,主张“爱仇敌”、“勿抗恶”,但他的改革与计划最终失败了,在焦虑不安悲观绝望之余他想到了自杀,最后将精神皈依于宗教才得以解脱,反映了作者当时陷入了精神危机,在这个人物身上充分体现出作者“托尔斯泰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色的心理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整部作品艺术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的运动、变化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点。对安娜的心理过程描写侧重于展示其情感与心理矛盾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她一方面厌恶丈夫,另一方面又对丈夫有内疚和负罪感产生;一方面憎恨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又依恋这种生活;一方面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为之恐惧不安……如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那么我们对于安娜渴望爱情心理 之迫切就不难理解了。安娜作为一个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在此基础上将必然产生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而安娜整天面对的却是卡列宁这样一个伪善、僵化、缺少生命活力的贵族官僚,他既不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更不考虑妻子安娜的情感需要,这让安娜无法忍受,于是她将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了沃伦斯基这种花花公子身上,注定了最后悲惨的结局。
格式塔派心理学把物理原理应用于心理学,提出“场”理论,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动力的整体,一个系统,场被格式塔派应用于解释环境与行为的关系。考夫卡认为,行为就是一种场,这种“场”分为两大系统,一部分是环境,一部分是自我,二者不可分离。如果把安娜的“出轨”行为看作一个场,那么她的行为环境则是腐朽的贵族上流社会。虽然偷情在贵族社会已成为默认的事实,甚至成为一种风尚,但其他的贵妇只是为了满足欲望而不是追求爱情,因此对安娜这种公开追求爱情的“异端”难以容忍。于是那些一贯风流的贵族此刻摆出了高雅纯洁的嘴脸来“拯救”安娜,在劝阻无效后,转而群起而攻之,对安娜采取排挤打击的策略,将安娜踢出了上流社会的交际圈,使安娜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小说通过人物内心话语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内心话语常常表现出不规则、间断跳跃和随机性的特点,使所揭示的心理内容更真实、自然和深刻。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丹尼尔·贝利尼提出了唤醒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刺激可以促使唤醒的产生。在这部小说中,安娜自杀之前的内心话语描写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这段内心独白先写安娜“死”的念头,接着是回忆和沃伦斯基的争执,然后拉回到现实中的面包房,随之联想到水和薄烤饼,再回忆17岁时和姑母去教堂……各种视觉、嗅觉、听觉等不同的刺激唤醒了安娜想象、记忆、意志等知觉因素以及悔恨、羞愧、恐惧、痛苦、希望等一系列复杂而混乱的情感与心理内容,真实再现了安娜处于生和死恐惧中的内心世界。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在艺术表现方面最具功力的小说,就艺术的完美与和谐而言,是作者三大长篇小说中最成功的。它以其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以及对人心理世界的深刻发掘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散发着永垂不朽的光芒。
注:本文是笔者的论文,版权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