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与《当代》”:忠实与坚守

标签:
原创夏蕾“我与《当代》” |
分类: 七嘴八舌 |
“我与《当代》”:忠实与坚守
江西
因为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我与《当代》杂志结缘。那时我在乡下教书,老师的课外读物主要是学校订阅的报刊杂志。清晰记得,刊登《白鹿原》的《当代》杂志1992年第六期流转到我手上时,已是临近寒假了。《白鹿原》
那两期杂志经得允许,我一直私自珍藏着。打开书页,就能看到忠实先生的有梭有角的头像,刀刻般写满沧桑的皱纹,真是名如其人、文如其人,他的为人为文,也就像他生活的陕北土地一样,朴实而厚重。此后,通过阅读忠实先生的系列作品,阅读《当代》杂志纪念忠实先生的系列文章等,了解到《白鹿原》发表前后的故事——忠实先生从文学新人到矢志打造“垫棺之作”、攀登上文学艺术巅峰的非凡历程,《当代》杂志编辑何启治从1972年冬天在西安街头约稿到1993年6月《白鹿原》在人文社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感人场景,让我深切感受到,《当代》杂志长期以来既联系名家大家、又发掘新人新作的坚守和信义,也深切体会到,一个好作家、一名好编辑、一本好杂志,是怎样的命运攸关、真情守护和彼此成就。
忠实是一种品质,坚守是一种力量。我作为一名忠实读者,长期订阅《当代》,从众多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中,深刻感知时代变迁、社会变化、人间冷暖,同时也见证了《当代》杂志“文学记录中国”的一贯追求和坚守;我坚持参与一期一站的文学拉力赛、一年一度的读者调查等活动,得过热心读者奖,享受过有酬点评的福利,真切感受到《当代》杂志“把心交给读者”、尊重读者、相信读者的理念和情怀;近年来,我又通过《当代》杂志微博、微信公众号、《当代》诗歌版、人文社抖音直播平台等,丰富和拓展文学阅读的视域和体验,看到了《当代》杂志在新形势下打造新媒体矩阵的不懈努力。既守正,又创新,是优秀文化产品的根基和生命,可以说,也是《当代》杂志45年来担当文学使命、取得累累硕果的实践与探索。
文学是一种素养,需要不断涵养。《当代》杂志为我的文学梦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厚养料。读书教书时,发表过一些文学作品,还获过一些小奖;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时,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编辑常夸我的稿子写得有文采;后来在行政机关写公文,文稿也常能出新出彩受到好评;将来,我肯定不会放弃与文字相关的雅好。我清醒意识到,自己毕其一生也难于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但这种对文学艺术的忠实和坚守,将继续充实我的生活、完善我的人格、成就我的事业。
衷心祝愿《当代》杂志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