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5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别解

(2012-02-13 14:13:06)
标签:

校园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三句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处“淘”字,所见选本皆注为冲洗、冲刷之类。窃以为有失允当。

    先看一般辞书对“淘”字的解释:用器物盛颗粒状的东西,加水搅动,或放在水里簸动,使除去杂质(《现代汉语词典》);洗去杂质(《新华字典》);以水冲洗,汰除杂质(《辞源》);用水冲洗,汰除杂质(《辞海》)。综合以上几种解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淘”字表示的是人的一种动作行为;这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方式是用水冲洗;这种动作行为实现的目的是除去所“淘”之物中的杂质。由此观之,释“淘”字之意为冲洗、冲刷,既没有考虑“淘”这种动作行为的施事,也没有考虑这种动作行为的目的,仅仅指出了这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方式。此其一也。其二,将“淘”解释为冲洗、冲刷者,且进而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理解为千古风流人物都被大江之水冲洗完了,也就是他们都随时间的流逝而从世间消失了。作如此理解,则这开头三句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调,有近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一种人生虚幻难凭的悲观思想的反映。紧接此三句作者便引出了周瑜这一人物形象,但在作者笔下,周瑜是一个年轻有为、功名早就的令人羡慕的形象。这样,就与开头三句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情调相矛盾了。

    然则,“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该做如何解释呢?首先必须看到,这开头三句实际上是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所谓拈连,就是在将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用在下文的乙事物上,使上下文巧妙地联系起来。其中对上文甲事物的叙述称为拈连的前提部分,对下文乙事物的叙述称为拈连的后继部分。拈连中的两件事物,甲事物一般比较具体,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这种修辞方式,能把抽象事物写得具体形象,从而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美。如:

        (1)《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张先《天仙子》词,“醉”字一本作“睡”)

        (2)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到天涯。(赵令峙《锦堂春》词)

    例(1)是严式拈连,“愁未醒”本来该说成“愁未消”之类,但因为前面有“午醉醒来”的说法,故词人顺势而将“醒”字拈来与“愁”字搭配——醉意已消,人却依然沉浸于忧愁之中。与例(1)不同,例(2)是所谓宽式拈连,“重门不锁相思梦”说全了该是重门可锁却锁不住相思之梦。与例(2)相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是宽式拈连,说全了该是“大江东去,浪淘沙,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是省略了作为前提部分的“浪淘沙”而已。浪淘沙,就是波浪冲洗掉了混入江中沙石的污泥浊水,由此可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说波浪冲洗掉了混入风流人物的凡俗之辈,使得风流人物的成分更纯了,而绝非将风流人物都冲洗走了。

    到此为止,我们解决了“淘”字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不过关于此词开头三句,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些千古风流人物并没有像沙石一样被浸泡在大江之水中,这大江之浪又怎么能将千古风流人物“淘尽”呢?想当年,苏子伫立江滨,所见的是长江滚滚东逝水,心想的是如江水一般不断逝去的时间,就像当年孔子伫立水边慨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想,就像大江之浪洗净了江沙一样,历史的长河也无情地冲走了那些凡夫俗子,唯有那些真正堪称千古风流人物的人还依然活在后人的心中。由此言之,在苏子的心中,实际上是把时间的流逝比喻成了长江之滚滚东逝水,把千古风流人物比喻成了历经大浪淘洗的江沙,以大浪淘沙比喻历史对千古之人的遴选。不过,苏子执笔为文时,把这些比喻的内容都省略了,把众多的内容压缩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三个小句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