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组照)

(2013-08-11 00:26:52)
标签: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

谐奇趣

黄花阵

海晏堂

大水法

圆明园遗址公园里有当年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现在的西洋楼遗址被圈起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景区,门票也涨价了。西洋楼景区由谐奇趣、线法桥、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遗址。













圆明园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工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的风格,造园的形式为“勒诺特”风格。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现在屋顶已不存在)。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圆明园西洋楼景区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