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眼中的《想亲亲》

(2010-09-30 19:43:06)
标签:

王秀芳

大同

宋体

想亲亲

打樱桃

文化

分类: 我自己的

    http://s5/middle/01d7da56g9183e00bf654&690

    据说,《想亲亲》是一台民俗歌舞组画,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以前看电视晚会时见过什么“音诗画”的节目,而《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都是山水实景演出,尤其是西安华清池演出的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首创国内水中可升降舞台、山体星空、山体壁画、山涧雾瀑等技术,音乐、歌舞、喷泉、灯光全部配合有致,蔚为壮观,而大唐芙蓉园内演出的是室内歌舞剧《梦回大唐》,也是通过大型歌舞来阐述大唐胜况的人文景观。

民俗歌舞组画是一件新鲜的事物,说它新鲜,是因为它第一次出现在大同的舞台上,也是大同文化产业的一枝独秀的花朵。其实柴氏京云的构想是通过艺术手段展现大同民俗的风采,是非常具有本土化的东西,而恰恰要命的是完全搬照了省歌舞剧院的王秀芳他们创作演出轰动一时的民俗系列舞蹈。它们是《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被称之为王秀芳的“三部曲”。这种歌舞以“红袄绿裤花肚兜,缩肩梗脖腆着肚,哭笑无常的憨样傻样,土得掉渣,却土得可爱,土中透露出山里女子特有的酸溜溜火辣辣的野味和灵气。”的表现方式而享誉海内外。

在昨晚看了山西卫视播出的《想亲亲》后,我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派黄河歌舞的印象,通篇充斥着王秀芳歌舞形式,第一感觉又是一部模仿“黄河歌舞”的演出。他们试图用二人台、耍孩、大同数来宝、剪纸和童谣等地方艺术特色来表现大同的民俗风情。

我读了很多篇关于这部《想亲亲》的文章和评论了,都认为这部作品填补了大同地方艺术没有展示出来的空白等等。

似乎的确如此,柴氏京云运用很多大同地方文化艺术元素来表现大同民俗风情。《想亲亲》通过《打樱桃》、《挂红灯》、《蒸喜糕》、《喝喜酒》、《娶新娘》、《闹洞房》、《走西口》、《回故乡》八幅篇章试图传递大同地域风情的特点,每个篇章独立成一幕歌舞情景剧,用美丽的舞蹈形式来表现,中间穿插了民歌、二人台、耍孩、晋北吹打乐等艺术元素,确实我觉得这种形式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大同的民俗民情,可为外地来的游客展示。 

http://s4/middle/01d7da56g91844386df73&690

  该剧内容如下:

 序《挂红灯》


    
正月十五雪打灯,向往一年好光景,塞上汉子小媳妇,舞灯从西走到东。独轮车上扭秧歌,羊倌甩鞭唱几声,手捧雪球满天飞,欢天喜地挂红灯。

第一场:《打樱桃》
    
一对相恋的情侣。一个摇着轱辘,一个洗着衣裳。
    
男人偷偷摘下树上的樱桃,在女人眼前变法摇晃,女人大胆脱下了男人的坎肩,露出后生慌张的臂膀。一曲深情的二人台《打樱桃》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和坡下的众姑娘。
    
抢樱桃、藏衣裳、踩翻水盆,滑入泥塘,嬉戏打逗、歌甜花香......
  
    柴氏数来宝用异常结巴而夸张的语言说道:

听说——

  我爷爷的爷爷小明叫个钱贵贵

  彻小小就看对我爷爷的奶奶二妹妹

  我爷爷的奶奶长的那可真是冒眼儿一对对

  没做的两人在那樱桃树底下还常会会

  我爷爷的爷爷还假眉三道的打樱桃

  爬到树上不住气儿的偷看人家二妹妹这儿摊儿的那道壕

  我爷爷的奶奶还成里巴色的硬往上瞧

  让我爷爷的爷爷乘机摸捞了下后脑勺

  我爷爷的奶奶有一天在井边儿洗衣裳

  我爷爷的爷爷他不好好打水硬撩敞

  遛石头、吓唬人还把以上到处藏

让我爷爷的奶奶一盆凉水泼了个透心凉

 http://s4/middle/01d7da56t9178ad262193&690

故意结巴的表达感觉实在是别扭,令人不舒服,而著名的二人台青年演员乔盼演唱了一曲民歌或许是二人台,也无法展示出他真实的艺术水平,这位我最喜欢和欣赏的二人台演员曾经和樊红梅以一曲二人台《双山梁》震惊四座,可这次我想一定能够演绎得更好,可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也许他能够选择一曲更好的曲目,这样我的失望也许会少一些。

一直是他们舞蹈在表现不俗,但一直摆脱不掉《黄河一方土》王秀芳“三部曲”的影子。他们排练时确实下了不少辛苦,成功来自苦寒。

 http://s5/middle/01d7da56t9178ae669724&690

第二场:《蒸喜糕》
     
在二人台《压糕面》的变奏曲中,老太太们磨面、罗面、拉风箱尽现二人台技巧。
     
小伙子抬着贴着喜字的六层热气腾腾的蒸笼满脸露着坏笑来回过遭。
     
一群小媳妇穿着红主腰集体裁糕,那和烫面、粘凉水、吹手指、捏耳朵、吃糕噎着的夸张动作把欢乐推向高潮。

 

《蒸喜糕》串场词:

 

爷爷的爷爷那灰猴的手脚真叫快

从正式提亲到娶亲拢共不到俩礼拜

办事那天蒸糕,压粉可拌了些地皮菜

贴对子,扫院,掸攉家真把那人忙坏了

大同人办喜事就好吃油炸糕

吃了糕才保佑你步步能登高

二老板罗面小媳妇裁糕楞后生把火烧

小孩子偷糕躲进了碳圪捞……

 

以下是几场大致内容:

 

  第三场:《娶新娘》
    
孩子们唱着歌谣,青年男女跳着踢鼓子秧歌、挥舞着霸王鞭,欢度新春,喜庆佳节。
    
远处传来了迎亲的唢呐声,三十人的唢呐队伍吹奏着《晋北吹打》乐曲,从后坡呈喇叭形走来,最高处看到的是花轿和新娘。
    
新娘下轿不沾土、众人抢鞋难进屋。群舞、独舞、双人舞,欢天喜地耍民俗。
http://s15/middle/01d7da56t9178b0b32f4e&690


      
第四场:《喝喜酒》
    
伴随着北路梆子曲牌的变奏曲和耍孩儿《猪八戒背媳妇》唱段,男人们集体划拳动作夸张熟练、上下飞翻,喝酒、灌酒、醉酒、吐酒吓跑酒坛。
    
新郎新娘好心相劝,出题目、背媳妇得好欢。数来宝名艺人专程道喜,得银子吃喜糕好话一番。
http://s5/middle/01d7da56t9178b74d5c74&690  


      
第五场:《闹洞房》
    
在《想亲亲》的乐曲中,夫妻尽情感受新婚燕尔的甜美和洞房花烛夜的渴望......
    
调皮的坏小子们却早已藏在幔后床下。纱幔在交错,新床在起伏,被子被突然揭开,夫妻从美梦中惊醒,新郎护着一丝不挂的新娘,给人留下了绝世艳美的无限遐想......
    
坏小子们过了眼瘾,得了喜糖,好不容易才被新郎出洞房。
    
在《想亲亲》的变奏曲众新郎新娘再入梦乡......http://s9/middle/01d7da56t9178cfd2afc8&690


http://s16/middle/01d7da56t9178b92498cf&690


      
第六场:《走西口》
    
黄风沙浪过后形成的土丘,使塞外变得更加凄美苍凉。
    
新婚不久的夫妻就要煎熬离别之痛,踏上走西口的征途上。
    
一曲深情委婉的《走西口》将人们带进无尽的惆怅,厚厚的城墙挡住了日出的阳光也延绵着生活的希望......http://s2/middle/01d7da56t9178b84945e1&690


      
尾声:《故乡情》
    
伴随着《大塞北》的谢幕曲,在口外创业有成的那个男人,带着他的那个心爱的女人和众男女们,深情地向观众鞠躬致谢。http://s11/middle/01d7da56t9178bac9f86a&690

http://s2/middle/01d7da56t9178bcec3aa1&690

我始终觉得,本剧真正运用大同民间艺术元素几乎少得可怜,除了高保利、王凤云、耍孩儿剧演唱者王斌祥、薛瑞红外,很多需要演出的东西似乎是太少太少了,也许是我太过吹毛求疵,但真正的艺术应该是精益求精的,应该把大同的许多元素勇敢而大胆地展示出来。

总体来说确实是下功夫了,可感觉没有达到“土”的掉渣的感觉,似乎本土东西只是穿插了一下,也不够太精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也需要非常多的关注和挖掘,我们自己的舞蹈哪里去了?我们自己的民歌哪里去了?我们的耍孩戏份太少了,我们的二人台也少得令人失望,一个被称之为二人台之乡也没表现多少特色的东西,我们真正有很多好的东西都没有不遗余力地表现出来,是一种遗憾啊。

牛根生曾经说过:“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也许自己确实修养不够,说三道四的,可大家都说好,我也认为好,但总觉得还不够,艺术就是一种缺憾的东西。

马云说:“英雄莫问出处。”

办了八届的云冈旅游节了,就今年从山西卫视看到实况了,以前也一直纳闷怎么这么大的活动,山西卫视却没有反应啊?都也一直营销自己的城市不够,他们不懂吗,他们什么也能、什么也懂,就是不做。

不管是什么耿彦波、什么耿拆拆、什么耿青天,只要能够为大同市的成功转型发展、为大同老百姓或者是子子孙孙谋福造利、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提高,都要让老百姓拥护、爱戴的。他们会记住他的。

小平不是说过嘛,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耗子就是好猫。

还好,今年有了这么一个本土化的艺术演出品,不论怎么说,毕竟人家创作出这么一个东西,受到了很多市民的喜欢和关注。我想,这也许是个开头,以后一定会逐步好的,也能够将大同的旅游演出产品大力营销出去,打出品牌,打出全国,走向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铲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