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福”与乡村进步——
文/戎平
女作家邵丽的中篇新作《刘万福案件》(载《人民文学》2011年第12期),是她2011年写得最出色的一部中篇力作,也是文坛2011年底最好看一部的收宫之作。
《刘万福案件》,写豫皖鄂交界羊山村农民刘万福刀刃黑社会头目刘七、大喽啰二人判死刑转死缓的故事。小说跳出叙事框架,借鉴西方现代小说自然主义的先进技术手法,把“刘案”做线索,围绕人物慢慢展开对中国遍远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和人脉以及基层法制环境和官员管理、监督和伦理透视,有品位、耐人深思。省下派挂职女“赵县长”到信访局接访,接触“刘万福案”内幕、来龙去脉,赵第一次接访,一拨农民老人带人索要当年送刘邓大军强渡淮河的船工费,赵是挂职副县长,答应留下研究;一拨大型纸厂数百上千下岗工人吃饭问题,县里换了一个大肚子厂长二年把富厂吃穷,赵是作家、书生说真话差点引发“越级上访”。刘万福亲戚朋友村民73人来信访局给县委、政府送锦旗感谢信,赵一时无策,信访局长、宣传部副部长和县办主任指点她对着电视镜头说几句话。刘万福杀人先判死刑后改死缓接着改无期徒刑。刘万福亲人锦旗上书“一心一意永牢记三死三生谢党恩”,是整个小说的文眼、“桥段”,很自然地展开文学与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的多元关系与现实矛盾,“刘万福”在村民眼里,是一个好农民、好丈夫、好父亲兼好儿子,刘杀恶霸刘七,村民不恨反而自愿凑钱上书法院保他。《刘万福案件》,从改革之初贫困的豫南乡村经济、农民生活写起,刘万福生活背后所映照的底层人生活和黎民百姓善良的勤劳、善良、隐忍和道德底线,剖析穷因,缺少职业培训、指导,故事、细节都和当前的市场经济“亲密接触”,小说自觉进入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情感氛围,产生打动人心的震撼力。
《刘万福案件》是一部高品位的注重艺术质量的纯文学小说,“刘万福杀黑社会头目刘七”血腥场景,邵丽用象征手法略过,村民告诉赵县长“刘七头掉下来身子站着血象喷泉”。相反,小说注重农村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增收、打工和融入城市的艰难的转型过程,对人物“刘万福”的人性透视。小说写了两个与案件无关的人物,县委周书记、省社科院研究自由经济的经济学家友情、对话,提升小说的艺术性、思考性,周讲农民进城“就能脱贫”,经济学家说农民进城必需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才能融入城市生存。二者理论碰撞,刘万福50年生命旅程验证,经济学家话“对”。周和经济学家讨论是私人间吃饭时说的,却在刘万福的苦难多磨的命运中证实。刘万福82年二十出头到山西煤矿挖煤每月挣一百元工资,塌方困井下七天,老矿工、四十岁的阎班长谋划在僻处杀他做食物遇救险解放军保住性命,获救后刘万福在医院养好身体回家种地死也不肯下井挖煤;煤矿巷道“人性缺失”,和农民工缺少安全技术培训与伦理教育有关,下井带备用食物,饼干、水,阎班长就不会有
“人相食”欲望。刘回家结婚生三个儿女,跟表弟到南方中山市卖菜、做盒饭,过年刘在家为父亲守孝“被抓”,还和“培训有关”,他不在中山弟弟妹妹等为赚钱买死猪肉供应萧老板工厂盒饭引起“食物中毒事件”,事先未培训怪谁也没法怪;买卡车跑运输“高速上下车捡烟头遇车祸还是和没有安全培训有关”。黑社会头目刘七
“遭杀”细节还和职业培训有一点联系,刘七成性流氓,派小喽啰(刘万福女儿同学的哥哥)将她下班路上截持镇上私宅脱光衣服供刘七奸污,如小喽啰受过职业培训,有一门手艺或技术,绝不会做“犯法事”。《刘万福案件》从“经济与人的关系”,透视“刘案”就有了一种时代的文学之美。刘万福在自家果园将刘七、大喽啰二人“斩首”,是一种天意,“刘七命该如此”。
《刘万福案件》“斩首”,美妙绝伦,
刘万福砍刀一挥“刘七的头掉了下来”,顺手刃了害过几条人命的大喽啰,跑到派出所自首。叙事简单、简洁,让人感觉小说语言艺术中隐含的天意和乡村伦理的自然规则。刘七作恶多端,遭“斩首”,是一种报应,也算一种“了结”。赵县长寻访民间,得知刘七和刘万福家族“早年结怨”,刘七爹爹利用当大队书记权利奸污刘万福未出门的小姑妈,当着刘万福爷爷奶奶爸爸的面扇新婚回门的小姑父嘴巴,这种侮辱给刘万福家庭和童年留下了巨大伤痛;刘七和刘万福是小学同学,刘万福结婚第二天,刘七当街脱其新媳妇裤子、扯上衣羞辱刘万福,刘万福到派出所报案“遭警察奚落”;刘七记恨报复,派喽啰用刀戳破刘万福运送建材小三卡车胎。黑社会头目、恶毒刘七丧尽天良,指使小喽啰偷本家、孤寡老人刘爷活命的羊群,放火烧其草堆、房子;垄断建材市场卖高价坑害百姓,无人敢管。奸污刘万福女儿得手后利用刘不敢报案的忍让心理竟想长期“霸占”,称刘万福岳父。这件事涉及到乡村性伦理、性文明和性秩序,性行为属隐私,“民不告官不究”,刘七有老婆孩子强奸刘万福未婚女儿扬言做其女婿打“人家脸”、侮辱人家,破坏性伦理、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和名誉。刘万福劝刘七“你头晃荡得太久了”。刘七不听劝,带四五十个小喽啰、刀具,到刘万福果园抢水蜜桃毒打刘万福妻女时“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