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皇家园林—中山公园《兰亭八柱亭》

(2011-10-06 09:47:02)
标签:

杂谈

  兰亭八柱刻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置于圆明园文源阁。圆明园被毁后,1917年将兰亭碑及碑亭石柱移入北京中山公园,现存该园兰亭碑亭内。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弘历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帖》墨迹六帧(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摹》《兰亭序》,唐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及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合为“兰亭八柱社”。弘历为了“一永其传”,即将坐石临流亭改建成八方重檐亭,并易以石柱,每柱刻帖一册,此即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

  坐石临流亭中有一石屏(即兰亭碑),屏由屏身、屏座两石组成,屏高六尺,阔五尺、厚一尺;须弥座高约一尺半。屏的正面镂刻有王羲之等文人雅士《兰亭修禊》图,碑阴刻乾隆御笔诗四首(九年“坐石临流”诗,四十四年、四十七年、五十年“题兰亭八柱册”)。

  北京中山公园唐花坞迤西,有座八根石柱筑成的重檐蓝色琉璃瓦八角亭,亭额题曰“景自天成”。该亭建于1971年,亭内置有石碑一块,名为兰亭碑。石碑的正面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图的上方还刻有清高宗乾隆皇帝于己亥年(乾隆四十四年)暮春题写的兰亭八柱册并序的全文。碑阴刻有甲子年(乾隆九年)、己亥年、壬寅年(乾隆四十七年)、乙巳年(乾隆五十年)所作的御制诗和诗注。该碑及八根石柱,均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景区的遗物。

  据钦定《日下旧闻考》载:“坐石临流在水木明瑟东南,澹泊宁静之东,溪水周环,轩宇三楹,西向”。“兰亭”是坐石临流景区的一个景点,该亭在早期原是一座三开间的长方形敞亭,后来在改建时建成了重檐八方亭,它是清代雍正初年仿浙江绍兴兰亭意境而建的。对此,乾隆皇帝在其中一首诗中作了说明:“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贴贴泛金荷。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年晋永和。”该诗将此亭曲水流觞的景观,引伸到东晋永和年间,王羲之在绍兴古兰亭每年上巳日(即三月初三)的雅事,以此说明该亭的园林渊源

      第一根柱子上,刻的是唐初书法家虞世南的临摹;第二根柱子上,刻的是褚遂良的临摹;第三根柱子上刻的是冯承素的临摹;第四根柱子上,刻的是唐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兰亭诗”真迹;第五根柱子上,刻的是唐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写的“兰亭诗”原本;第六根柱子上,刻的是清乾隆进士于敏中补修柳公权所写的兰亭阙笔;第七根柱子上,刻有明书画家董其昌仿柳公权所写的“兰亭诗”;第八根柱子上,刻的是乾隆皇帝临摹董其昌仿柳公权所写的“兰亭诗”。

  兰亭八柱及兰亭碑皆为圆明园“坐石临流”

 

                                         亭之旧物,今为中山公园内“景自天成”亭重要组成部分。

   

                 坐石临流亭,位于同乐园西北,建成于雍正五年(1727年)前,仿自绍兴古兰亭意境,时称流杯亭。于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作亭据胜处。亭为重檐三开间,乾隆帝弘历命名为“坐石临流”。

     如今,坐石临流景区的兰亭,早已无迹可寻,成为了野草丛生的废墟。英法联军将圆明园焚毁后,兰亭和兰亭八柱这两件重要文物被弃于荒野。至1914年,将北京城内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为充实公园内的文物,于1917年将该文物运到中央公园,并在“绘影楼”前建前厅三间,四出廊,作为陈列碑石之用。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重要文物,于1971年,利用这八根石柱,在中山公园内建起了“兰亭”,同时也将原来的石碑置于亭中。今天,兰亭碑仍完好,字迹图像清晰,八根柱石之兰亭帖虽有风化,但仍可辨读。这座重檐八角的兰亭碑亭,成为中山公园的重要景观之一,同时也成为人们凭吊圆明园沧桑历史的一件重要文物

http://s10/middle/01b24fefg77dbfe9d0bc9&690

http://s10/middle/01b24fefgae97f2e36259&690

http://s7/middle/01b24fefg77dbfec99fb6&690

http://s10/middle/01b24fefgae97f4ad69c9&690

http://s1/middle/01b24fefgae97f5a1699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