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
这一章是谈信心问题,我给它一个题目: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个“信”,不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信誉,而是心性上、信仰上的问题。儒家认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有明德,能够成为圣贤,你就不可能去进德修业。进一步用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比喻。
“大车无輗”,大车就是在平地运载东西的车。在古代,车是身份的象征,做官到大夫以上才有资格拥有私家车。《论语》当中谈到,颜回去世后,因为他家里很穷,颜回的父亲就希望孔子能不能把他的车卖掉,换点钱给颜回厚葬。孔子就不同意,说他还是大夫,有时候还要上朝,没有车怎么去,再加上自己的儿子去世后都没有厚葬。古代的车,我们现在可能觉得很陌生,它的结构、部件很有讲究,各种身份所使用的车亦有不同的材质、规格。驾车时,马车或牛车上系在马和牛背上有一段曲木,叫横轭。马和牛身体的两旁有两根直木,叫车辕。横轭和车辕用木销子衔接起来,车就可以前行。这种销子就叫輗。
“小车无軏”,小车就是像殡车、乘车等类型的车,軏是圆端上面的钩子,能够钩住后面的车,使车能够行走。无论是大车小车,没有輗和軏的装置就是散的,行走不了。用此比喻,人如果没有信,就好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样,就不可能行走,人就不成其为人,那就是自暴自弃。没有信就等于没有灵魂,讲的尖刻一点,就如同行尸走肉。生为行尸走肉,死如草木同腐。孔子已经将信高扬到这个层面。信心确实很重要,它是一个人人格的灵魂、原动力。
在中国大陆,一个人假如说没有信仰,可能还觉得很了不起。如果你到国外去,你说自己没信仰,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所以,现在大陆的一些商人知道利害关系,不管自己有没有信仰,出去都说自己有信仰。有的国家也非常重视信仰,比如印尼,把信仰上升到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年轻人要结婚领结婚证,必须要有信仰;如果你没有信仰,结婚都不让你办理。前两年我去印尼弘法,在机场上遇到一个快结婚的年轻人来问我,是信基督教好,还是信佛教好。我说你是华人吧,他说是。我说你还是信佛教,信阿弥陀佛最吉祥。
因为政府觉得一个人没有信仰很麻烦,如果有信仰,社会秩序都比较良好,监狱里面的犯人往往都没有信仰。有信仰的人很少去违反法律。一个人无信的负面影响太大了,他整个的人格就会瓦解,道德的养成就没有动力,只能凭他与生俱来的无明,贪瞋痴烦恼来行为。他无信就怀疑,造作善法就犹豫不决,慈善事业要有信仰作依托。
一个德国专家在中国住了一段时间,临走时跟他的助手有一个叮嘱:希望他的助手不要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只知道工作和赚钱,要学会享受生活。当他人生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时,就卯劲工作赚钱,这种人生多么平面苍白。现在要提升整个的国民素质,倡导信仰迫在眉睫!
在佛法当中,信是道的源头,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功德之母。你如果不相信自己有成圣成贤的资质,你怎么去格物(格除不合天理的人欲)致知、诚意正心?你只有有信心成为圣贤,明明德,止于至善,诚则明也,明则诚也,以人之道追求天之道,成己成人,有这样的一种信心,你才会去格物,修五常八德。如果他都没有这种信心,他和芸芸大众一样,就追求名闻利养,假如没有正当的机会,就可能作江洋大盗。
人无信很可怕,你跟他讲三世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不相信。你说世间很苦,劝他修行,了生脱死,他说他活在这个世间感觉很滋润。尤其你跟他讲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他就更不相信,他还理直气地说:“阿弥陀佛在哪里?你拿给我看看!”
佛教中五根五力,把信(信根、信力)放在前面。十一善法,信也是摆在前面。菩萨道的五位修行,十信位也摆在前面。无论怎么强调信的价值都不过分。修行净土法门,信心就更重要了!没有信就不得其门而入。反之,你有信,那就能成功。《佛说无量寿经》中佛告阿难:“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你闻到阿弥陀佛名号,一念信心欢喜就能往生,这是圆顿之法!信心是与清净实相相提并论的,你要有清净的信心那还得了!我们现在很多净业行人,信心中都夹杂着怀疑,你如果怀疑自己本具佛性,终将作佛,然而还能半信半疑去念,最终也还能往生,但是会生在边地疑城。你一定要对“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圆教理念坚信不移。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本来成佛。每个佛弟子要自信教人信,是为真报佛恩,这是续佛慧命的重要内容。
宋代王仲回居士听杨杰居士介绍而修念佛法门,他有一次就问杨杰,怎么能得到功夫不间断。杨杰居士在宗门是开悟的,修念佛法门很有体会。他说:“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也。”王仲回一听当下担荷,欢喜而去。有一次,杨杰梦见王仲回跟他说:“我听了你的教诲,已经往生极乐世界。”果然,过了几天,王仲回的儿子报信,说他父亲已经去世,往生瑞相很好。恰好在他父亲往生的那一天,杨杰居士做了那个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