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小感悟,不知对错。
故事一:卖花姑娘赠乞丐一朵玫瑰花。
故事二:老和尚的教化。
故事三:孟母断机杼。
故事四:曹孟德发奋。
故事五:铁杵磨成针。
故事六:苏秦悬梁刺股。
故事七:王阳明下棋棋被扔
七个故事当事人都有被“夺饥人之食,令他永绝饥渴”之意。故事一有“换”意,乞丐本来需要的是食物,卖花姑娘把它换成了玫瑰。故事二也有“换”意,小沙弥本来需要垫脚的椅子,老和尚把它换成了自己的背。故事三有“直接夺”之意,本来孟家就穷,织一匹布十分不易,孟母直接夺去了娘俩的寒衣。故事四也有“夺”意,曹孟德的自尊大受打击,自尊被夺了。故事五有“换”意,老婆婆把读书的过程换成了磨铁棒的过程,直接呈现给李白。故事六、七则是最明显的“夺饥人之食”了。
夺饥人之食,令他永绝饥渴--的意思应当指乞丐(把饥人理解成乞丐也可以吧)讨食,如果一直给予食物,乞丐就会养成乞食的习惯,一直向外乞求,当然就会饥一顿饱一顿。如果把食物或夺之,或不予之,或换之,就会打破乞丐对外来食物的执着,向内观照,自食其力,从而永绝饥渴。
用在教育上,首先要发现或造就孩子别处的饥点,发现或造就孩子成为这些方面的“饥人”,但对于这些饥点不直接满足之,机缘到时,或夺之,或不予之,或换之(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就会使孩子破掉对牛、外食的执着,转移到自觉读书上来、品德养成上来、做事上来,养成内求的动力,而不是依赖父母老师外加的推力甚至强迫力(令他永绝饥渴)。
启蒙时,孩子对于读书是不老实不大量的(这是相对于父母老师的标准来说),孩子读书的第一次是由老师分配的任务的,这就是给孩子一头牛让他去耕地(阴),同时种下未来驱其牛的种子(阳),《老子》曰:“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阴与阳是同时产生的。即同时培养孩子的主体意识,孩子在一个混龄班中自己决定读书的进度、读书的方式(这需要先识字),学习以长教幼的本领。待机缘到时,驱其牛,则能令他苗稼丰登,因为他已经拥有了强大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无牛也能耕地,而且对老师的执着性不是很强,很容易就会破掉。如果孩子在老师的“强迫”下整齐划一地读书,孩子就会养成有牛才会耕地的习惯,执着于有老师的教才会学,同时又没有养成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孩子却养成了强大的客体意识),当老师放手的时候,孩子已经养成了根深蒂固的离开牛不会耕地的习惯,早已破不掉对牛的执着,而且又没有主体能力,孩子就会茫然无所措,这就是中学拼命学习,到了大学大放羊的根本原因。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培养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灵魂(孩子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在长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也是西方精英教育的精髓。这个问题其实应试教育届几乎天天在讨论,他们讨论“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在考试的框架内注定是没有答案的,因为考试本身已经成为孩子执着的对象,乃至于老师都懂得“以考促学”,大量学生是考前突击的,没有了考试学生们是不会学习的。
金剛大師喇嘛意熙澤翁仁波切说:“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自己朝前走;给孩子自己一个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给孩子一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对手,让孩子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力,让孩子自己去决定;给孩子一个题目,让孩子自己去发挥。”
目前读经界也在讨论。最近网上在讨论如何使孩子达到“老实大量地读经”,一方认为刚开始老师要有点强迫,使孩子克制动物性的欲望,渐次达到自觉自愿地老实大量读经;另一方认为老师应当因材施教、尊重主体,从不老实不大量开始,逐渐引导孩子达到老实大量,但如何引导他没说,本文则回答了这个重要问题。
举例一:记录取消娃读书资格的教育
举例二:【转自习华博客】
1.一好朋友的5岁小孩喜欢吃零食,几乎不吃主食,家里人总是跟着孩子屁股后面喂饭(这是一元思维)。一顿饭就算吃两个小时,孩子也没有吃几口主食,导致孩子一直营养不良,身体发育不好。我让他们这样处理:放弃总是强迫喂饭的办法,撤掉家里所有的零食,只有主食可以吃,并且限时吃完,限时逐渐从30分钟减到20分钟,到时间就让孩子自己收起来,没有吃完的下一餐接着吃,吃完才能吃新鲜饭菜(“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同时加大运动量。两个月后,孩子会自己吃饭了,不挑食了,身体状况也好了很多(“令他永绝饥渴”)。
2.我的女儿程然在8岁以前,每天早晨起床上学,都需要大人叫醒,尤其是她妈妈叫她时,她总要赖床十几分钟,需要妈妈叫好几遍才起来(这是一元思维),有时还闹不愉快。后来我就改变了叫起的办法:我们大人不再叫醒,由她自己负责何时起床,不按时起床就自己一个人待在家里(“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刚开始,先一天晚上我们会提醒她设置闹钟。一个星期后我们就完全不用管她起床的事情了,她每天都很开心地自己起床(“令他永绝饥渴”),因为她喜欢上学,不喜欢呆在家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