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天赋培养教育心得 |
分类: 天赋培养 |
中国有两个文艺青年做了皇帝,玩文艺可以,做皇帝却一塌糊涂。第一个是南唐第三任国君李煜生,但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不愿做皇帝。后国破降宋,又被宋太宗毒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
第二位文艺皇帝宋微宗赵佶在位25年,被金国所灭,就执政而言,也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在书法绘画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超越。此二位皇帝有皇帝命,却没做皇帝的材,尽管从小接受如何做皇帝的教育,最终也没成为好皇帝。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个“材”指的就是每个人与众不同的资质、天赋。孔子进一步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也有差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孔子针对弟子就很好的做到了“因材施教”。
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这是孔子留给我们多么好的教育思想方法。在《论语》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弟子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因材施教。教育家陶行知对因材施教的理解是: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特点,区别不同情况加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有一位中学校长,自己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大女儿文静成绩好;小女儿成绩不如姐姐,考不好就大哭、发脾气,发完就没事了。这位校长自己有些不解,为什么小女儿和姐姐的“差距”这么大呢?
类似校长孩子这样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很多家长都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去比。比出不足,自己就不由自主的焦躁起来、不停督促唠叨孩子努力、甚至强制改进所谓的“短处”。孩子就这样在父母恨铁不成钢的追求完美中被比的自卑、不自信、叛逆、甚至破罐破摔,个性和天赋一点点被抹杀。娘生九子秉性各异,是说一个妈生出九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那不同家庭之间的孩子差异性就更大了,又怎么比呢?
http://s9/mw690/01740604hd35cea75d2e8&690
《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石述思在微博写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样东西,可以叫做兴趣,也可以叫做天赋。家长一生只有一件任务,就是发现它,给它创造条件,使它发光!但遗憾的是,多数家长认定:社会的兴趣就是孩子的兴趣。”一个人的天赋素质是原初的、基本的东西,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都是以之为基础发生作用的。我们不认可孩子的特性和差异,最终会在无意中天长日久中渐渐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对那些天赋强、特异性强的孩子,往往更是毁灭打击。孩子与生俱来表现出的天赋会告诉我们他是梨还是苹果,父母应该做的是去发现自己的孩子是苹果还是梨,然后我们尽一切力量为孩子创造成为苹果或梨的条件,给适合他们特异性和天赋成长的环境、养料。你做到的是因材施教,孩子在快乐成长的同时,会在后面给予你不断的惊喜和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