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iddle/016a5726hba75c82f478c&690
以色列动物学家赞哈维( Amotz
Zahavi),有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但直至多年后格兰芬(Alan Grafen
)用出色的数学模型给以支持之后,才被生物学界认可。但我怀疑,这一理论的意义仅仅囿限于生物学?它与我们每一个网友都息息相关,所以饶有兴味地将其纳入跨界思考的开放领域。
赞哈维为什么对研究这一种棕色的小鸟(阿拉伯画眉)如此着迷?它们的样子很普通,群居,合作抚养,有很特别的利他主义法则。对此,我们现在许多人赞许的“丛林法则”竟然完全失效。当一只画眉给它的同伴喂食时,它并不是出于期待日后自己也能被同样喂食,不属于是功利性的互惠互利。那么这种喂食仅仅只是在血缘近亲中发生——个体利益自我牺牲是为了更加广的基因传播吗?——这是达尔文进化论对动物中利他行为的解释。但是赞哈维的研究结果完全颠覆了它。
群体中一只占据优势地位的画眉,恰恰是因为不断通过给其他画眉进行喂食而获得这种优势地位的。奉献越多越具优势。“看看我比你是多么优秀,我能提供给你食物。”这是潜台词吗?而当一只初出茅庐“菜鸟级”的画眉要给地位优越的画眉喂食时,后者会拒绝,表现出一种贵族风度。另外,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取得优势,那就是抓住芦苇尖尖在高处站岗放哨,为了让其他同伴可以安全、放心觅食,不惜使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画眉之间会积极“竞争上岗”那个危险的哨兵角色。这种喂食的奉献,风险的担当,用拟人化的说法,“人民公仆”精神?
人,有时候不如禽兽。在现实社会中,那些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人,捞的越多的人,越有优势。
但是,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却呈现的是一种颠覆性的价值对抗。“阿拉伯画眉效应”的网络意义?恰恰是付出越多的人,拥有越多的优势。那些奉献了无数优秀文章、图片、视频、音画作品、软件、教程等等的网民,有几个拿到了好处?即便是出了名,那名字还是虚拟的呢。但是却仍然乐此不疲。网络世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好为人师”(不是贬义词意义上的)。我们都有共同的“菜鸟”成长经历——多亏了遇到陌生人“老师”的指点迷津。除了“谢谢!”,有时候连谢谢一声也没有,热心肠的“老师”图的是什么?而且积极性毫不受挫,网络上“好为人师”蔚然成风。爱喂食的网络阿拉伯画眉,总是被关注的越多、好友越多、粉丝越多,一句话,优势越多。
反观“葛朗台”式的人物,只想捞进不想付出的,在网络上是不受欢迎的,没有人气优势,甚至想“加好友”也屡屡被拒绝。
因此,一个有趣的问题产生了: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慷慨的人,甚至门槛贼精的人,为什么到了网络,就会顺应了“阿拉伯画眉效应”?
而“阿拉伯画眉效应”在互联网上的另一个反映,那就是站在高枝上的警示者。甘愿冒着个人安危的风险,发出让群体清醒的鸣叫。这让人想起了“围观就是力量”,其始作俑者可以追溯到丹麦国王克里斯丁十世的故事——当德国占领军命令:凡是犹太人必须在袖子缝上黄色的大卫王之星,以便识别和驱逐(结果证明是为了种族灭绝),这位丹麦国王就在自己袖子上缝上这颗星,并影响了许多的丹麦人都这样做。试想所有的丹麦人都在自己袖子上缝上这颗星,那么,“围观就是力量”,一定会让法西斯独裁者望而却步。生命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克里斯丁今天仍然活在互联网上。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农耕宗法血亲社会,人们只关爱和奉献于小圈子里的人,不关心“外人”,甚至排斥、敌视。社会弥散着一种冷漠。今天,互联网正在改变民族文化基因中的这一缺陷,努力塑造我们的公民意识。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阿拉伯画眉效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