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由巢父故事铜镜
(2008-12-25 15:07:28)
标签:
隐士许由巢父铜镜文化 |
分类: 历史文化 |
在新疆伊犁州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一面铜镜。这面铜镜质地为黄铜,圆形,素缘,无钮,长柄,直径 11厘米,缘厚0.4厘米,柄长9.5厘米。铜镜背面为人物故事图案浮雕,其图案右上方有一间茅草屋,左侧是一棵茂盛的大树,右侧有两棵小树,枝条伸向屋下,有水波纹自左侧大树下流向右下方。一人(许由)坐于大树下,左手扶膝,右手抬至耳旁,侧首向右。一人(巢父)左手牵牛立于右侧,右手前指,似与坐着对语。整个图案纹饰清晰,展现出一幅山水人物画面。柄上有花饰。这面铜镜虽无铭文,但从图案故事来看,描述的是上古时期许由巢父故事。许由巢父故事镜最早出现于唐代,流行于宋、辽、金时期,衰落于元代。各朝代其形制不同,这面铜镜从其形制上判断应该是金代的。伊犁出土的这面铜镜,很有可能是蒙古西征后察合台汗国时期作为贸易交流或者由内地客商携带而来的。
许由、巢父二人是传说中唐尧时代有名的隐士,他们的故事流传很广,在《庄子·逍遥游》、《史记·伯夷列传》、汉蔡邕《琴操·箕山操》、魏嵇康《高士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十六《人部二十·隱逸上》等都有记载,所述内容有所不同。在晋人皇甫谧《高士传·许由》中记述较为详细:“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后隐於沛泽之中。尧让天下於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於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於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啮缺(许由的老师)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由於是遁耕於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於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巢父也是隐士,“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据说在河南省登封县箕山上有许由墓,山下有牵牛墟。
许由洗耳、巢父饮牛在古代诗文中多用为隐居不仕的典故。“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旧唐书·隐逸》称“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隐居求高,即是人品高尚的人,所以“隐士”又被称作“高士”。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有汉代严子陵、东晋陶渊明、唐代孟浩然、宋代林逋,他们在精神上继承着老庄的道家思想,或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或结庐于山林之中,并由此形成了中国隐士文化或隐逸文化。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如清朝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技艺》中所说:“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驰使天下,而天下之民趋之若鹜。”如今离高洁的隐士时代已经十分遥远了,我们在滚滚红尘中,耳朵久闻虚浮之语、奢靡之音,又该去哪里找“清水”洗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