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泽健覆盖论
李泽健覆盖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69
  • 关注人气:6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是怎样理解语言的?复杂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2020-08-03 20:49:31)
标签:

心理学

哲学

语言学

需要理论

人工智能

分类: 赶着地球旋转

人是怎样理解语言的?复杂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李泽健

 

人是如何理解语言的?在我们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这还用问吗?如果你想让一个人知道“桃子”是什么意思,就直接拿一个桃子给他看,并对他说“桃子”,这样他就在“桃子”这个语词和桃子之间建立起了条件反射并把它们关联起来了,只要他不是憨憨,他就能够理解“桃子”是什么意思了。但是事情真的像我们想象的这样简单吗?

一个具体的问题一旦牵扯到哲学就麻烦了,这就意味着这个问题有可能永远都说不清了。很不幸,人是如何理解语言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哲学问题,哲学上有一种理论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这就是解释学,更不幸的是,解释学还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由于解释学不是一个哲学流派,而是一种哲学理论或者学科,因而,解释学家们各自以不同的哲学观点建立自己的解释学,狄尔泰建立了“生命解释学”,海德格尔建立了本体论解释学,伽达墨尔建立了哲学解释学,利科建立了现象学解释学,哈贝马斯建立的则是批判的解释学等。(摘自《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怎么就说不清了呢?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一个问题看似简单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对该问题进行分解,如果我们对该问题进行分解,那就会发现一粒尘埃也是一个世界!

人必须要能够从环境中分辨出对象

语词是用来表达对象的,要想理解语言,人们必须要首先能够从环境中分辨出对象。

人们划分环境的方法有无数种,人们从环境中分辨出来的对象也会是无数种。

怎样划分?划分出来的哪个对象才是语词所要表达的那个对象呢?

你知道人是怎样从环境中分辨出一个桃子的吗?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眼就认出来的吗?

如果你还认为这是个简单的问题,那么请再想一想,人是如何认识了一个电子的,你又是如何认识了时间的?

人是通过行为来理解语言的

人都是通过行为来理解语言的。要想让一个人明白一个语词到底表达什么,我们必须要有指向对象的行为,如果没有指向对象的行为,人就无法把语词和其所表达的对象关联起来。

比如说,如果你想要让一个人明白“桃子”是什么意思,那你就必须要指着桃子给他看,如果没有此类的指向行为,人就无法理解“桃子”是什么。想一想,如果你只能听到一个声音“罗哈”、“罗哈”,而没有看到任何其它行为,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你能听懂树上鸟儿的鸣叫吗?

人的行为有无数种

人的行为非常复杂,有无数种。人在进行表达的时候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行为。

比如说,人的行为可分为动作、表情、语言、语气,、眼神……

表情又分为:脸红、脸色铁青、眉飞色舞、脸上的肌肉抖动、尴尬……

……

如果我们再把人的行为理解为人体的所有的变化,比如说把体温、脉搏、心跳、出汗等等也看作是人的行为,那问题又将会是无限复杂。

想一想,生活中,人们仅仅只是通过用手指的方式来指向对象的吗?用脚行不行?使眼色、努嘴行不行?测谎仪就是根据人的呼吸、血压、脉搏、皮肤电反应等等来辅助人们理解一个人的语言的,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则是通过在大脑中植入电极或者是在头皮上贴上传感器来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的。

在这无数种的行为中,哪一种或者说哪一些行为才是指向对象的呢?

人对世界的观察是有选择性的

人的眼睛能够看清的范围非常狭窄,人的耳朵无法同时听清几个人说话,我们观察世界的能力非常有限,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是有选择性的。

我们不可能同时观察到一个人的所有行为,我们也无法保证自己观察到的行为就一定是指向对象的行为。比如说,我们只注意到了一个人手上的动作,而没有注意到他脚上的动作,或者是他的目光,而他实际上却正是用脚或者用目光来指向对象的。我们常见的魔术就是用此类的把戏扰乱人的注意力的。

行为指向的对象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语词表达的对象

即是我们观察到的行为就是指向对象的行为,那么行为指向的对象就一定是语词所表达的对象吗?不一定,如果一个人指着桃子说“不准吃”,我们能不能理解为桃子名叫“不准吃”呢?如果一个人在指着另一个人说“畜生”呢?

我们也无法保证行为指向的对象就一定是表达者真正想要指向的对象。比如说,一个人指着一个东西对你说“桃子”,而同时他又向你使眼色又摇头,那他指的那个东西还会是桃子吗?再比如说,他拿着一个东西对你说“桃子”,同时又给了你一巴掌,那这个“桃子”的意思是要表示那个东西?还是要表示揍你呢?如果这个人在故意在骗你呢?

如何判断理解是否正确

人从环境中划分出来的对象有无数种,人指向对象的行为有无数种,我们无法保证自己观察到的行为就一定就是指向对象的行为,即使观察到了指向对象的行为我们也不一定能保证语词就是用来表达该对象的……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呢?或者说,判断理解是否正确的标准是什么呢?

恼人的哲学问题

很多人都以为,表达者在表达时会有一个真实的意思,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就是要理解表达者的真实意图,表达者的真实意思也就是判断我们理解是否正确的标准。

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知道表达者的真实意思呢?如果我们也像笛卡尔那样怀疑世界的真实性,怀疑眼前的一切都是魔鬼骗人的花样,那我们又如何能够确定一个表达者还有真实的意思呢?

语言理解的目标并不是要理解表达者的真实意思

真实、真理、事实等等都是传统哲学的概念,是“前语言”或者说是形而上学的概念,这些概念都包含着语言矛盾,如果我们认为理解就是要理解表达者的真实意思,那我们就是在追逐海市蜃楼,就是在追逐一个我们永远都达不到的虚幻的目标。

关于形而上学问题,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讲过很多,在这里就不再重复。

人是通过行为体现自己的理解程度的

一个人有没有理解一句话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比如说,听到一句话以后的各种表现:动作、眼神、若有所思、似懂非懂……

人是通过比较表达者的反应来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的

人是通过比较表达者的反应来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的。想一想,我们平时是不是都是这样判断的,比如说,在工地上,师傅说“拿半块砖”,然后你就找了“半块砖”给他,如果他没有说什么,你就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如果他把你臭骂一顿,让你重拿,你就认为自己的理解错了?

人是通过比较环境的变化来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的

人是从环境中分辨出对象的,所以人对语言的理解必然与环境有关系,除了表达者的反应以外,人还会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比如说,一个人指着一个你不认识的动物对你说“这东西叫老婆”,然后你就叫“老婆”,周围的人哄堂大笑,根据周围人的反应你就会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受人捉弄了。如果一种理论在实际中行不同,那么你就会怀疑,要么是自己理解错了,要么是理论错了。

理解最终只是一种选择

如果我们无法知道表达者的真实意图,那么我们就不会有一个判断语言理解是否正确的终极标准。所谓的理解,最终其实只是一种选择,即我们在无数多的可能性中做出一种选择——把一个语词与我们所选择的对象关联起来。

人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理解的

人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理解语言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表达者的选择。人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注意什么或者不注意什么的,有没有注意到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是由自己的需要决定的。如果你在着急赶火车,你可能根本就不会注意到路边还有几个人,就更不用说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了。

2、对内容的选择。人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理解内容的,如果你在准备明天的物理考试,而你舍友却对着电视机唠叨了一大堆,你可能根本不会在意自己有没有理解了他的话。

3、人最终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理解是否正确的。前面我们说了,我们是根据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的,如果别人的反应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认为理解正确,如果不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认为理解错误,或者认为是对方表达错误。比如说,对方满脸喜悦说“真棒”,他的反应让我们感觉舒服、满意,我们就认为自己理解对了,如果对方很生气,让我们感觉很不爽,我们就认为可能是自己理解错了。

 

当一个人支持某个人的说法,或者说某种理论是正确的时候,说明了这种说法或理论满足了他的需要,他实际上是在说这个理论满足了我的需要正合我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