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泽健覆盖论
李泽健覆盖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69
  • 关注人气:6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如何对比区分两个事物?

(2019-03-22 15:22:33)
标签:

区分

事物

模式识别

计算机理解

人工智能

分类: 心理学、思维科学

如何对比区分两个事物?

https://upload.jianshu.io/users/upload_avatars/4259713/94428eabaf2b.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请大家仔细看看这幅图,看一分钟。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学员:孩子们很兴奋就证明孩子们很感兴趣。)
(学员:个个孩子都很活跃,喜悦!)

(学员:我看到了孩子们都很开心地和老师互动。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员:7个孩子很兴奋的状态,很好奇照片前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员:有的孩子欢呼雀跃,有的互相讨论交流。)

(学员:孩子高举双手,看起来很高兴。)

(学员:手舞足蹈了,控制不住了的兴奋。)

(学员:大部分孩子的情绪,是和照相者回应的,也有个别相互交流。)

(学员:孩子在很兴奋的表达自己的喜悦。)

(学员:一间房间里,几张书桌,孩子们每人一个电脑水杯,表情很兴奋。)

你们有看到桌子吗?

(学员:看到了。桌子上有ipad、书和笔。)

(学员:桌子有两种颜色桌子有电脑和书,笔,水杯。)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学员:是。)

(学员:关注点不同吧。)

(学员:跟我记忆中的课堂不一样,记忆中的课堂这样的表现是犯规。)

(学员:是的,既有共性的事物(如全是女生,大家可能都是在进行学习的状态)但各自存在很多差异。)

大家再看看,关注于不同的事物。仔细看看,有哪些不同事物?

问题:你们看到了哪些不同事物?

(学员:有三个孩子争先恐后。)

(学员:同样是在课堂孩子的反应不一样。)

(学员:衣服不同的,不都是校服。)

(学员:上来写白板的女生情绪最高。)

(学员:一个孩子在答题,后面的孩子在兴奋的等着。)

(学员:左边第一张桌子蛮大的!)

(学员:感觉孩子们不是很拘束。)

(学员:孩子们有的在板书,有的在举手要回答,有的在关心其它同学。)

(学员:图片中桌子的种类有两大种,孩子们的桌面比较随性,很享受学习的过程,各自的状态有细微的差别。)

问题:大家都在回答事物的不同,为何你们的答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员:关注点不同。)

(学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学员:角度不同。)

(学员:问题不很明确。)

(学员:说明事物不同面比较多。)

(学员:视角不同,预设前提不同。)

(学员:都想在别人已给出的答案基础上找出新的点。)

(学员:把大家的回答和关注点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准确回答图片中留下的精彩瞬间。)

(学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学员:每个人注意的对象不同。)

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可不可以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绝对明确的?

(学员:可以。)

(学员:看问题内涵的大小。)

(学员:不可以。)

可以的话,谁提一个问题是绝对明确的看看?

(学员:图片中的7个女生是在进行学习活动吗?)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可以看出你是否学习过三视角。

(学员:孩子们在学什么?)

(学员:应该没有绝对明确的,只是针对提问者是明确的。)

(学员:哪个学生最积极回答问题?)

积极是什么意思呢?

学习是什么意思呢?

大家明白为何没有绝对明确的提问吗?

(学员:我可以吃饭吗?)

饭是什么呢?

(学员:教室墙壁是什么颜色的?)

颜色就不是明确的。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明确的概念。任何概念都有模糊地方。什么颜色?

甜、苦、香都是有个范围的,比如甜和苦可以绝对分开吗?不行。

大家明白为何任何概念都有模糊地段吗?

(学员:明白,有条件。)

(学员:有区域性和认知的局限性。)

(学员:不同处境概念也会变化。)

(学员:每个人的预设不同。)

(学员:有个人不同的感知。)

其实有很多原因:第一、任何一句话或者概念都可以从不同视角去理解;第二、从某个视角的理解不可能完全明确。

刚才我问:你们看到了哪些不同的事物?这里就有事物、不同两个概念。事物这个概念是可以多个视角的,不同也是可以多个视角的,所以大家的回答自然不一样。

发现事物的不同就是发现事物的对比特征,那么特征有哪些视角呢?

大家爬楼看看其他人的发现,把所有人看到的“不同”,总结一下,看看是否发现规律?比如这些"不同"是否可以分为几类?

(学员:外观,颜色,形状,功能,生命。)

事物和其他事物的不同,就是它的对比特征,这些特征能否分为几类呢?

(学员:环境,人。)

(学员:大家从不同角度描述的物品可以共同构建至少一件事物,所有的人、书、iPad、白板、桌子、椅子、水杯都是学习场景的细小元件,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学习过程的瞬间。)

(周迎志:粒子,波,和场。

静态特征,动态特征,场的特征。)

就刚才的问题仔细解释一下,大家欢迎周老师细细解释。

(周迎志:静态特征包括大家提到的桌子大小,学习用具等不同;动态特征包括有人说的了 要举手回答问题,有的人关心别人;场的特征包括 有人很积极,有人很兴奋。)

总结:因为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区分都可以从三个视角去进行。这三个视角就是从静态特征去区分,从动态特征进行区分,从关系或者说场的特征进行区分。所以刚才你们有的人关注静态特征,有的人关注动态特征,有的人关注场的特征,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答案。

欢迎翟博士来总结一下:

1.什么叫做事物的对比视角?

2.如何具体从粒子、波、场三个视角去认识事物的对比视角?

(翟文颖:事物的对比视角就是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对比区分特征。

从粒子、波、场去认识事物的对比视角,其实就是从静态、动态(过程)、场(关系)去认识它和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

大家觉得抽象吗?

(学员:有点。)

(学员:可以接受。)

(学员:解释很好理解。)

请翟博士以苹果和香蕉为例进行粒子、波、场的对比?从粒子、波、场三个视角对比苹果和香蕉。

(翟文颖:比如从颜色、气味、口感等这些属性来对比苹果和香蕉,就是从粒子的视角。因为这些性质是静态的属性。

一个香蕉和一个苹果成熟的过程,可能有不能的表现。这个是从波的视角,考虑的动态变化特点。

而吃了香蕉和苹果对人有不同的好处,这个是从二者和人的关系来区分,属于场(关系)的视角。)

大家要不要一起做个课堂作业,巩固一下啊?

(学员:好。)

小学数学题目如何?从粒子、波、场对比区分加法和乘法。就是加法和乘法有何不同?

首先回答加法和乘法的静态特征的不同。问问你们旁边的孩子,看看他们知道吗?

(学员:加法的物品的增多,汇总。乘法是物品翻倍的增加。可以是另一种方式的加法。)

(学员:乘法是加法的速算法。)

(学员:运算符号不一样。)

(学员:加法慢,乘法快(孩子回答)。)

这个不是静态特征。

(学员:加法是点对点,乘法是线和面。)

讨论苹果显得简单,讨论数学三视角,大家就会开始糊了。

知道为何吗?

(学员:太抽象了?)

(学员:盲点太多。)

那是你们学习数学的问题,根本没弄清楚数学的三视角,也就是你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明白数学。你们大部分人都是记忆背诵数学。

对于苹果的三视角,可以通过反复感觉,而熟悉。但是数学自身就是从具体感觉世界抽象出来的。

所以你们的孩子现在也是和你们一样,重复着200年以前的学习模式:记忆和背诵。

所以马云非常担心的是什么呢?

(学员:教育。背诵。)

是今天教育孩子的模式是100年以前的记忆背诵!

告诉大家吧:加法和乘法的静态特征不同,就是加法和乘法的数学定义的不同。

它们的动态特征的不同就是具体的计算过程的不同,它们的场的特征的不同就是加法和其他运算的关系和乘法和其他运算的关系不一样。

还有加法自身就是一个关系,乘法自身也是一个关系。大家明白吗?

就场的特征对比,比如a+b和a×b,a和b的关系就不一样。大家说说这个关系的不同在哪儿?

a+b要求是两类同样的事物,而a×b则不是。

大家明白吗?数字不是独立的,数字一定要和具体事物链接才有意义,离开具体世界的数字就是符号,不是数字。

明白吗?

要不要再来一个课堂作业,中文词语如何?

对比区分中国和西瓜。

(学员:都是名词。)

(学员:一个能吃,一个不能吃。)

从粒子、波、场对比区分这两个词语。你们都是中国人,知道如何区分他们吗?

问问你们旁边的高中生学生,看看他们知道吗?

(学员:发音不同。)

(学员:用途不同。)

从粒子区分,从波区分,从场区分?

三个对比区分的方面是什么呢?

(学员:意义不同。)

你们都缺少三视角创新思维,都是单视角思维。你们读中文很多年,竟然不知道如何对比区分两个词语?说明你们也是不是真正明白汉语,或者说不是真正明白语言。你们没有真正思考语言是什么?只有被动地重复记忆。

(学员:读音不同,字形不同,意思不同。)

(学员:粒子区分:笔画,发音不同,波区分:含义不同,场区分:和人的关系不同。)

(周迎志:(粒子)静态特征区分,词义不同;(波)动态特征区分 ,文字表达形式不同;(场)关系特征区分 与其它词组的关系不同。)

使用语言学专用词语。一句话,就是从语言所指去对比区分,就是粒子特征对比;

从语音或者语形去对比区分就是波特征对比;从语法对比就是场特征对比。

语言所指,语音语形,语法形成语言的粒子,波,场!

(学员:期望老师更详细的讲啊!)

你们要自己思考,才能真正明白!

你们之所以不明白我说的,主要是你们只是希望我给你们答案!

(学员:求主恩赐更多的智慧,给属他的子民!)

祷告,如果不思考,上帝不会给你任何知识的!

你们要思考才能真正明白,大家知道如何思考吗?

(学员:不知道。)

(学员:有道理,这些无法区分的特点是因为我们太想当然了。)

知道进行哪些思考吗?

就是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这个知道吗?大部分孩子都不知道!你们自然也不会知道。

记得明天晚上学习时,一定要思考!一定要进行类比,演绎,归纳推理!

否则你听100个晚上也是不会真正明白的!

记忆和背诵只是为了考试!

而我们需要真正的考试:应用三视角改变你的生命!使你有真正的智慧!

智慧和背诵记忆毫无关系!

数学家Sfard说,一个数字既是一个对象,也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关系!用三视角思维理解是非常显然的!

(学员:我个人觉得语言学习的粒子,波,场! 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孩子来说太过抽象了。)

抽象就是意味着你要进一步学习,或者说你只是背诵记忆了。

很多孩子学习语言就是背诵记忆。而且大部分家长也以为学习语言就是背诵记忆。

大错特错。

(学员:单纯的背诵记忆确实不好,理解和融会贯通容易接受些, 但转换到粒子,波和场的概念感觉不容易。)

静态、动态、关系,另外一种说法,不要局限于具体表达。要看代表的内容。

因为你们不明白物理,自然无法明白粒子波场。

(学员:传统上语音和粒子,波, 场联系,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但您所讲的"语言所指,语音语形,语法形成语言的粒子,波,场!" 我个人觉得太抽象。

在理解世界上万物共性的同时,理解其特有属性更直观明了些。

我觉得以创新教育普及为目标的话,至少要让大部分人能明白,如果连物理专业的硕士博士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博也不能很好地理解的话,那普及起来可能如一场变革不易。个人愚见,如有不符合您们的教育理念, 请忽略之。)

(学员:真善美也是三视角,空间时间心间也是三视角。

学习三视角,博士硕士学士会对是否受过教育会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简单说就是对比变化分布6个字,看似简单,但简单知道和真正会用是完全不同的。)

(学员:我们刚接触时,都这样抵触过,思维模式征战过几个月。刚开始真的不能接受,但心里又不甘,因为事实上自我原有的思维很多现象问题就是解不通,纠结特多;所以还是伏下来,认真看,了解,学习之后,才发现三视角就是比以前的思维好用,看问题快准狠!指导做事有效率!)

三视角创新思维就是一场思维变革,我们不会追求快速发展!我们追求质量发展!独有信心者,才能吃到螃蟹!而且需要有学习的耐心,才能真正学会!

如果期待三两天就会学习明白,那就说明三视角智慧非智慧也!

我鼓励急于求成者,离开此群,去其他群寻找捷径!我的黄埔学员都是脚踏实地,慢慢地听课,革新思维才会得到真智慧!

三视角创新思维的学习需要有空杯心态,才能真正受益!它和你的知识水平高低无关!如果不是空杯心态,就是博士也是无法学会!

如果你希望真正明白和学会三视角创新思维和学习智慧,你有几件事情必须做:

1.谦卑受教的心态和空杯心态

2.大量阅读三视角公众号文章:理论,实用,学员学习心得!

3.每天阅读三视角饭团文章:简单和实用,指导性强!

4.一定是进行类比,演绎,归纳思考!否则你是记忆背诵,无用!

5.一定要有与人分享的精神,否则你是学不会的!德鲁克说,唯有经过帮助他人,自己才能真正成长!与您共勉!

(学员:以前我不懂得方法教育儿子,和大多数的家长一样,以为我给他交了学费,补课费就可以了,一切都交给老师了,甚至有的家长会都没参加,对儿子的心灵成长就没有关心过,导致他喜欢上网,学习不用攻,现在回想起来真后悔。

因为我不断的换地方工作,致使我儿子换了好几所学校,他的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说这个孩子头脑机灵。我就只听中了这一句话,并没有想过老是换学校给他造成的影响,从未和他沟通过换了新学校感觉怎样啊,是因为那时不懂得孩子也有情感需求。

三视角告诉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着想,孩子就会站在你的角度着想,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换位思考。)

一个人从前是什么样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希望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是因着共享而改变对方!Share and Change!

命令加控制无法改变你的孩子!

只有心与心开始重叠,才会有教育效果!

同样灌入式教育的模式::刷题作业加命令完成也是对孩子的学习不起实质作用!

真正的学习是生命的改变!

所以老师必须和孩子有共享,改变才能发生,学习才有果效!

小礼物走一走,来简书关注我

赞赏支持
 日记本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