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一个指标把握强庄股的启爆点

(2011-01-08 09:14:36)
标签:

杂谈

一只股票在拉升之前,筹码会因为主力的吸纳而形成相当的集中度。这个筹码集中度讲的是筹码集中于主力手中的程度。现在的分析软件一般都有移动筹码(或称成本)分布分析数据,这个筹码集中度是讲的相对于价格的集中程度,也就是筹码在成本空间上的集中度。所以,这两个所谓“筹码集中度”在概念上应该说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两个概念一定是相互关联的,否则流行的移动筹码分布理论将完全失去其应用价值。

关于主力拉升前控盘程度(这个“控盘程度”在理论上应该就是所说的第一个“筹码集中度”了)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可以作各种假定(当然只有真正的主力才最有发言权,而且个股与个股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我们想要操作那些主力高度控盘的股票,就要首先试图去识别和发现它们。

 
针对“主力高度控盘股”,我们在这里暂且做一个如下的假定:假定主力持有的筹码占流通盘的50%以上,在主力的持仓成本区同时存在20%的散户筹码(这样在主力成本区的筹码将达到70%以上),另外假定市场上存在10%的长期锁定筹码,这样市场上的浮动筹码最多不超过20%。这就是我们暂且假定的拉升前的筹码分配状况。在筹码的成本空间分布上,我们假定10%的长线筹码位于成本区的最底部,其上是70%的主力持仓成本区,再上是20%的市场浮动筹码。基于这个假定,可以写出一个筹码集中度的指标:

筹码集中度:cost(10)/(cost(80)-cost(10));

这个指标是试图去看从10%-80%之间这70%的筹码在成本上的集中度。请注意,这就引出第三种“筹码集中度”的理解,就是试图既看主力的持仓量,又看这些筹码在成本空间上的分布,是比上面两个概念更综合的一个理解。我们的目的,是要找到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良好状态的股票,或者说,我们想要的股票必须满足上面的筹码模型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的假定里的具体数据,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本贴的目的是想要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探讨从这么一个角度选择股票的可行性,也算是旧话重提了。

另外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筹码在成本空间上的集中并不一定等同于筹码在主力手中的集中,因为它也可以是筹码在散户手中的集中,典型的例子是主力完成派发后,筹码可能会形成高位的集中堆积,那么这种筹码的集中就属于后者,这种股票是不能碰的。

如何分辩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筹码集中呢?希望看到大家的讨论,分享好的理念和经验。特别欢迎大家在理念和概念上的交流和探讨。

下面请看几个图,看看筹码集中度在股价变化过程中的关系。其中第6张图是一只股票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筹码高度集中状态。

 
关于指标用法的注解:

首先,这是一个着眼于中长线选股的指标,它直观地描述了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介入,你不但可以抓住强庄股,而且会有很好的信心持股,从而帮你赚到最大利润。另外,由于它仅仅使用最直接的原始数据,对这些数据并未有过多的人为加工或其他人为的解读,因此会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市场实际,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应该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其次,随着筹码的集中,指标线不断上行直到某个阶段高点,然后拐头向下。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两种股价状态,其一当然是明确的直接的介入信号,那么另外一种呢?请大家稍做研究,一看就明白的事再说就没意思了。可以肯定的是,另一种状态也是极具市场价值的!

第三,看来看帖的朋友不少,加分的却不多,别人写得这么辛苦也不知道鼓励一下:em13: 。

欢迎大家继续探讨。
 
 
 
高度集中后下拐的两个用法:
1.以招商银行和杭萧钢构为例:是介入的信号,随着主力边拉升边出货的过程,实现筹码的散发。
2.以武钢为例:是洗盘信号,随着主力的洗盘,实现筹码的散发,在洗盘后期,会有一个小的吸筹波,随后随着主力的边拉升边出货,实现筹码的散发。
3.似乎还有一种表现方式:就是主力抢筹码,一波吸筹波直接到顶,但是此时的下拐似乎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就是主力爆拉后的出货波。如安信信托、
 
 
 
朋友,感谢你贴图对这个指标做进一步的诠释。这个指标用以描述筹码从发散,到集中,再到发散的周而复始的全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个股行情逐步发端,展开和发展的过程。现在通过你的贴图,筹码在收集过程中的3种不同情形都展示出来了,这对于理解股价的走势和不同发展阶段有很好的帮助。我在帖中只是提出了一个思想,指标写的也是思想本身,其实在这之上是可以进行各种再处理的,像你所做的加工就很好。谢谢。
 
 
 
 

回复 #65 道可道非常道 的帖子

说出来,是让大家讨论,对这个指标进行深入挖掘,我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这两天查看了沪市大部分股票的走势,发现有不少股票的集中和发散的走势形态、时机还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已经很不错了,该指标可以理清大部分股票的吸筹、打压、拉升、出货的全过程。不错,也谢谢你的加分,呵呵。多交流。
从东方金钰的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主力吸筹的全过程,吸筹波一波高于一波,直至最后的拉升,清晰明了。
但是S哈药的图,我就有点看不明白了,难道该主力志向存高远?还是......莫非它要像冀东水泥般......




一只股票在拉升之前,筹码会因为主力的吸纳而形成相当的集中度。这个筹码集中度讲的是筹码集中于主力手中的程度。现在的分析软件一般都有移动筹码(或称成本)分布分析数据,这个筹码集中度是讲的相对于价格的集 ...


可以看到,我们的思路是类似的,但是计算方法略有区别,显示方式也有所不同。喜欢的朋友可以自己选择。

以下原码由独狼兄提供,我只是把输出格式改为了通用格式,以方便大家使用。

再次感谢独狼兄的分享!

CM70:(COST(75)-COST(5))/(COST(85)+COST(15))*100,LINETHICK1,COLORWHITE;
EMA(CM70,5),COLOR888888;
EMA(CM70,10),COLOR00FF00;
EMA(CM70,30),COLORBLUE;


 

{筹码集中度--一品思考、学习帖,通用副图指标}
{N1:1,100,20;N2:1,100,40;N3:1,100,60;}
筹码集中度:(COST(80)-COST(10))/COST(10)*100,COLOR00FFFF,LINETHICK2;
低:IF(筹码集中度,N1,N1),COLOR00FF00;
中:IF(筹码集中度>N1,N2,N1),COLORFFFFFF;
高:IF(筹码集中度>N2,N3,IF(筹码集中度>N1,N2,N1)),COLORFF00FF;
 
 
 
改得好,这样就非常直观明了,更符合一般人的看图习惯了。感谢一品兄援手!
 
 
{整合指标--W--悟道,与本帖各位同仁交流,初稿}
input:DDF(10,10,30);
DRAWGBKLAST(v>1,STRIP(RGB(00,0,0),RGB(90,90,90),0));
{筹码集中}
筹码集中度:=cost(10)/(cost(80)-cost(10));
筹码集中度3:ema(筹码集中度,3)*10,LINETHICK2,colorred;{可以将本行改为:筹码集中度1:ema(筹码集中度,1)*10,LINETHICK2,colorred;试试}
筹码集中度13:ema(筹码集中度,13)*10,LINETHICK2;
筹码集中度34:ema(筹码集中度,34)*10,LINETHICK2;
筹码集中度55:ema(筹码集中度,55)*10,LINETHICK2;{
筹码集中度90:ema(筹码集中度,90)*10,LINETHICK2;
筹码集中度250:ema(筹码集中度,250)*10,LINETHICK2,coloryellow;}
{三浪启动突破}
MA60:=MA(CLOSE,60);
MA250:=MA(CLOSE,250);
PL1:=(CLOSE - MA60) / MA60 < 0.1;
PL2:=(CLOSE - MA250) / MA250 < 0.3;
偏离率:=(PL1 = 1 AND PL2 = 1) * 0.2;
突破:=(偏离率 = 0 AND REF(COUNT(偏离率 = 0.2,10) = 10,1) = 1);
DRAWTEXT(cross(突破,1),筹码集中度55*0.8,'〆突破'),COLORMAGENTA,linethick4;
{经典震仓}
MA5:=MA(C,5);
MA10:=MA(C,10);
MA20:=MA(C,20);
MA30:=MA(C,30);
DTPL:=MA5>MA10 AND MA10>MA20 AND MA20>MA30;
DTSJ:=BARSLAST(DTPL AND NOT(REF(DTPL,1)));
ZXDT:=MA10>MA20 AND MA20>MA30 AND MA10>REF(MA10,1) AND MA20>REF(MA20,1) AND MA30>REF(MA30,1);
TDDF:=(L/REF(C,1)-1)*100<=-5 AND (REF(HHV(H,5),1)/L-1)*100>=DDF;
BMBD:=DTSJ<20 AND ZXDT AND COUNT(ZXDT,5)>=3;
DRZC:=COUNT(H/REF(C,1)>=1.08,7) AND C/REF(C,1)<=0.93 AND BMBD;
单日震仓:=IF(DRZC>0,1,0);
DRAWTEXT(cross(单日震仓,1),筹码集中度55*1.1,'♀单日震仓'),COLORgreen;
经典震仓:=(DRZC OR TDDF) AND BMBD AND L=LLV(L,5);
DRAWTEXT(经典震仓,筹码集中度55*1.2,'●经典震仓'),COLORyellow;
{庄见愁}
庄筹估算:=EMA(WINNER(C)*70,5);
散筹估算:=EMA((WINNER(C*1.1)-WINNER(C*0.9))*80,3);{5}
控庄估算:=散筹估算- 庄筹估算;
启动线:=(HHV(HIGH,26)+LLV(LOW,26))/2;
启动快线:=(HHV(HIGH,9)+LLV(LOW,9))/2;
阻力一:=REF((启动线+启动快线)/2,26);
阻力二:=REF((HHV(HIGH,52)+LLV(LOW,52))/2,26);
打压区:STICKLINE(庄筹估算<散筹估算 and 庄筹估算<控庄估算,-1,1,10,0),colorwhite;
吸筹区:STICKLINE(庄筹估算>=控庄估算 and 庄筹估算<散筹估算 or (控庄估算<=0 and 筹码集中度3>=筹码集中度13) or (控庄估算<=0 and  (c<阻力一 or c<阻力二)) or (控庄估算<=0 and (启动线<阻力一 or 启动线<阻力二)),-1,1,10,0),colorgreen;
拉升区:STICKLINE(控庄估算<=0 and 筹码集中度3<筹码集中度13 and 启动线>=阻力一 and 启动线>=阻力二,-1,1,10,0),color0000FF;

{说明}
{我仅仅在大智慧L2上测试通过,分析家、飞狐应该是通用的,没有使用其他股软,见谅}
{集合了道兄的”筹码集中度“、一品老师的”经典震仓“和”三浪启动突破“以及三丰的庄见愁。道兄的筹码集中度结合三丰的庄见愁,可以理清思路,看清庄家在干什么,吸筹、打压、拉升过程清晰。时间仓促,且水平有限,仅能做到目前的理解程度,还望高手优化,最好是可以说出理念方面的,呵呵}
{指标最大的悲哀就是还想需要另外一个指标来共同验证,这个缺陷不是指标可以弥补的了,应该是投资理念、操盘经验、资金管理、大势把握等等这些最考究人功力的才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成功,说白了,指标只是工具,决策在人脑,不在电脑}
{选择了一些典型图片(都是今天涨幅前列的)来图解道兄的筹码集中度各阶段的涵义,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还望大家提出更好的理解方式、方法,共同进步,共砍庄,憨憨!大幅拉升后的高位二次翻红,要小心谨慎,且本指标仅用来理解道兄的筹码集中度概念}
{也借道兄宝地,在此谢谢楼主、一品老师、三丰,以及曾经给于我帮助的人,知名的、不知名的,呵呵}
{终极目标:我们只要鱼身,不要鱼头、鱼尾!当然要做到很难,呵呵}

 
 

我也改改.popozzz

筹码集中度:cost(10)/(cost(80)-cost(10));
集中度重心:(HHV(筹码集中度,60)+LLV(筹码集中度,60))/2;
 
 

CYQ精要在"分布"两个字上,本人对老哥指标补充望探讨。
CYQ控盘复合指标:
筹码分布下档单峰密集上档较空复合指标:
W:=WINNER(C)*100;BA:=BARSCOUNT(C);SSW:=SUM(W,0)/BA;
SW:=W>SUM(IF(W>SSW,W,0),0)/COUNT(IF(W>SSW,W,0),0);
B:=WINNER(C*0.9)*100;BB:=WINNER(C*1.1)*100-W;BBB:=B-BB;
EW:=BB<10 or (BB<20 and BB<SUM(BB,0)/BA);
W10:=BBB>SUM(BBB,0)/BA;
E:=W-WINNER(C*0.8)*100;EE:=W-WINNER(C*0.7)*100;
W23:=E>50 or EE>60 or E>SUM(E,0)/BA or EE>SUM(EE,0)/BA;
IF(SW and EW and W10 and W23,2,0);(符合复合条件为2,否则为0)
备注:日K周K月K为2最佳。九成九强势股启爆临界时段都具有此特怔。
 
 
 
谢朋友的指标。您的思路我基本理解了,是希望从筹码下档密集上档稀薄的形态来找到高控盘的股票。思路是挺好的。

只是有一个建议,不知对否,还望投兄不吝赐教:CYQ控盘这个指标最好用在股票的最初启动阶段,至于其后面所发出的信号就不必太认真了,因为在股票进入拉升段以后,随着筹码的不断向上搬运,可能会经常性地、阶段性地形成下档密集而上档空虚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有没有安全的操作机会,则可能起码需要配合其他方面来综合判断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