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缙针灸手法介绍1
(2015-04-02 18:10:20)
标签:
股票 |
分类: 针灸 |
单式手法张缙二十四式单式手法
(一)揣
是寻找穴位的方法。以拇指或食指指头,找穴位区域(穴区)内之敏感点.穴“区”之大小依据腧穴之所在的解剖位置而不一,穴为区内之敏感点。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特殊穴位有专门揣法:
丰盈肥厚—用按压法,中脘、环跳即是。
两筋之间—用分拨法,内关、足三里即是.
穴被覆盖—用旋转法,养老、神门即是.
穴在关节-用张合法,听宫、下关即是.
屈伸关节方能揣穴——解溪即是。
垫肘抬肩方能揣穴——肩顒即是 。
《针灸大成》:“揣:揣而寻之。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在阴部筋骨之侧,陷者为真.在阴间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其肉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按而下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也.”
是标记穴位及宣散气血,以使进针无痛的方法,以拇、食指头揣到敏感点后立即立起第三指关节,以指甲爪掐穴.爪也是爪切速刺的组成部分.
揣爪是在穴上施用的方法.
《针灸大成》:“爪:爪而下之,此则<针赋>曰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气血得以宣散,是乃不伤于荣也,右手轻而徐入,欲不痛之因,此乃下针之秘法也。”
是循按经脉,以激发经气使气血往来的方法.使二、三、四三指平直(屈曲第一指关节),在一经之末端,一般在腕、踝关节上向心循按,循按与揉法相结合.
《 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穴部经络之处,用于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
《金针赋》:“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针灸问对》:“下针之后,如气不全,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尖至曲池,上下往来按摩,使气血循经而来,故曰循以至气。”
《针灸大成》:“循而通之.经曰:凡泻针,必以手指于穴上四傍循之,使令气血宣散,方可下针,故出针时,不闭其穴,乃为真泻。”
用爪甲切掐经脉,在经气涩滞时使用的方法.用三、四指指甲(屈曲第一指关节)在一经之末端,一般在腕踝关节上向心切掐.
《针经指南》:“摄者,下针如气涩滞,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气血自得通也。”
《金针赋》:“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针灸问对》:“下针之时,或气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甲于所属经分往来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
《针灸大成》:“摄者,用大指随经上下切之也,其气血自行.”“凡下针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
根据《金针赋》“循而摄之”,我把循、摄并用.循摄在临床上同时应用的方法是以指头与指甲同时在经穴上叩击,由腕踝关节,向上直至肩、髋关节,叩击速度要快;要有一定的力度,要把叩击力量向内“震”,叩时以医者腕关节为轴。三指要并列齐叩.与经呈平行,以其中一指(多用中指)叩击在大穴上,如此1-2次,每次约2-3秒.在针入穴后,而得气欠佳时用。一般用于肢体上,其它处不多用。循摄同时用,是为了激发经气,进而使气至病所.要注意循摄后必须立即运针,两者衔接要密切。两者脱节或速度慢时多无效。
“揣”是一度激发(经气),“爪”为二度激发,下针为三度激发,循摄为四度激发,闭其下气(关闭所针之穴下方)的同时向上方要有推力,这是五度激发,再带力用针通调之(针尖朝上)。如时机和力度掌握合适,此法多可成功。方法、力度、速度和衔接是技术关健.这是一种连动手法。
循摄是在经上施用的方法.
“摇”有三个作用:
1.摇大针孔-是伴随出针的一种方法。亦即古典手法之泻法“开阖”中的“开”,摇而退之。
2.浅而大摇—是青龙摆尾的基本手法。在关节阻涩,气不上行,而又是在浅部行针时使用。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3.深而小摇—是白虎摇头的基本手法。在关节阻涩,气不上行时,而又是在深部行针时使用。一摇一振。
4.是一种出针的方法.
《针经指南》:“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出也。”
《金针赋》:.“摇而退之。”
《针灸问对》:“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摇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此摇法,故曰摇以行气,此出针法也。”
《针灸大成》:“摇而伸之,此乃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乃先深而后浅,自内行外,泻针之法也.”
是将针刺入腹部腧穴后,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每盘3600)的手法。本法是用于腹部软肉处的腧穴。盘时用拇食中三指扣住针尾,(金属丝绕成的针尾能松动自由的旋转,或用拇食指掐住针尾进行盘转。向左(顺时针)或右(逆时针)盘,每盘3-5次,有时左右交替。明•汪机说:“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泻。”
《针经指南》:“盘者,如针腹部,在穴内盘摇而已。”
《金针赋》:“肚腹盘旋。.”
《针灸问对》:“如针腹部,软肉去处,只用盘法--一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出针为泻,故曰盘以和气。”
专用于腹部,得气、卧倒针身(可与提插结合为用),手扣针尾,向左向右盘旋是其技术关键.
用拇食指指腹持针,一左一右捻动,每次不得超过1800.
《针经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向前推)谓之左,大指往下退(向后退)谓之右.”
《针经指南》:“捻者.以手指捻针也,务要记夫左右。左为外,右为内。”
①用于进针—缓慢捻转进法
②用于寒热补泻—与九六相结合
拇指向前(行九阳数为补)—取热
拇指向后(行六阴数为泻)—取凉
③用于经气上下,左转气上行—治上
右转气下行—治下
④用于行针
⑤用于平补平泻(不补不泻,即调气法) 是最常用的方法。左右转针不超过1800是技术关健。
是一个最重要、最关健的单式手法,是凉热手法的根基。将针刺入后,向一个方向连续3600的转针,如搓线之状,故名搓针,必须:
1.速刺进针
2.将针向一个方向搓
3.实搓与空搓交替,能实则实搓,不能实搓则空搓。实搓是针转360°,空搓是指搓摩针柄而针体不转(此时仍有一种搓摩针柄所致之环形力量沿针体传到穴中)
实搓好比显徽镜上的大螺旋—大调
空搓好比显微镜上的小螺旋-微调
4.用力要均匀.
《针经指南》:“搓者,凡令人觉热向外卧针,似搓线之貌,勿转太紧.治寒而里卧针,依前转法,以为搓也.”《金针赋》:“搓以去病.”
《针灸问对》:“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故曰搓以使气。”
搓针成功的标志(四项):
①捻之不转
②提之不出
③插之不入
④气满自摇
针不是一丝不动,而且可动一丝,绝不可以肌肉缠针.
搓针方向多为顺时针,亦可相反,但所有的按续动作亦需相反。
勿转太紧,令人肌肉缠针.
《医宗金鉴》:“浑如搓线悠悠转,急则缠针肉不离。”
1.这是一种基本方法.将穴分天人地三部,在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范围向内插针叫进。
2《针经指南》指出:“凡不得气,男外女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
男外-一指对男子行针时医生要拇指向前,针向外捻,此时力大,刺激量大.
女内—指对女子行针时医生要拇指向后,针向内捻,此时力小,刺激时小.
春夏—阳气上浮—宜刺浅。
秋冬-阳气内藏—宜刺深.
这里捻转指捻针前进.
这里也告诉我们窦氏行针是捻进捻退方法,即捻转与提插相给合,使针里螺旋式前进或螺旋式后退。
《金针赋》:“动而进之,催针之法.”
《针灸问对》:“进,下针后气不至,男左女右,转而进之。外转为左,内转为右,春夏秋冬,各有浅深。又有补法,一退三飞,真气自归,其法一提出至天部,三进入地部,提针宜速,进针三次,每停三次,每停三息宜缓,进时亦宜吹气,故曰进以助气。”
窦氏在《针经指南》里把“进”与“退”是并提出的,强调要区分男女与季节,汪机在《针灸问对》中,有了具体的补充。认为转针有内外之分,季节有刺深刺浅之别,并提出进退要以天、人、地三部为基准。天、人、地也叫“三才针法”。
①穴分三部天、人、地。在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范围内,由深向浅提针叫退.
②出针也叫退.
《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此为退也。”
《金针赋》:“摇而退之,出针之法.”
《针灸问对》:“退,凡施补泻,出针豆许,补时出针,宜泻三吸;泻时出针,宜补三呼.再停少许,方可出针。 又泻法一退三飞,邪气自退,其法一插至地部,三提至天部,插针宜速,提针作三次出,每一次停三息,宜缓。提时亦宜吸气,故曰退以清气.”
①退指出针而言;
②要先退“豆许”;
③作为烧山火的从属动作时用为一退;
④做透天凉手法时要用三退。
《金针赋》:“轻浮豆许曰提。”(首次提出本法)
《针灸问对》:“欲泻之时,以手捻(音涅通捏}针,慢慢升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每次提之,令细细吹气五口,其法提则气往,故曰提以抽气.”
1.从泉石心在《金针赋》上及汪机在《针灸问对》上的解释看,此法用力要轻,升提幅度为“豆许”,操作中要有一种“上浮”的感觉.再如《针灸大成》中所说:“微引其针气自来”,也是这个意思.
2.必须在天、人、地三部中之一部内做.
3.从“提插补泻”看,本法必须拆开,提针为寒,属泻法.
《金针赋》:“插针除寒之有准.”(烧山火)
《针灸问对》:“方可插针”,“一次疾插入地”。(透天凉之从属操作).
《针灸大成》:“针插之时热气复生。”(烧山火)
1.本法源于《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2.本法之用力程度和运针方向,与“提”相反,但其幅度也是豆许,其用力之程度强。
3.其方法是仅限于持针之拇食二指之指关节用力,来控制“豆许”之幅度。
4.得气向内慢慢而有力地插针,是求热的技术关健.
5.“提插补泻”这个概念必须“提”与透天凉结合,“插”与烧山火结合.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提插作为主法亦可单独使用,但称之为补泻必须是凉、热手法中的组成部分。
古谓之“抓”,古音蚤,掐也.
《素问•离合真邪论》:“抓而下之。”
姚止庵注曰:“抓,以指甲刮针也,能移不忍痛,可散积年风。”又云:“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
《琼瑶神书》:“刮刮,左刮刮,右刮刮,中刮刮,上刮刮,下刮刮。虚实。”
任作田:“刮针即用指甲,搔刮针柄。”
向上刮:右手拇指抵住针尾,中指内屈,由针柄根部向针柄上部连续刮。
向下刮:食中两指持紧针柄尾端,用拇指甲由上向下刮。
指甲刮针古已有之,只是十四法未收。
刮针有向上向下之分,可产生轻度震颤。
向下用力刮是一种在酸的基础上取热的一个变法;向上轻刮是在麻的基础上取凉的一个变法。
轻刮可以催眠。
产生水波样针感的主要操作方法。
催气之法:弹针、弹穴.
亦可散气-解决气滞.
《针经指南》:“弹者,凡用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如泻不可用也。”
《金针赋》:“弹则补虚。”
《针灸问对》:“补泻之时,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
《针灸大成》:“弹而努之。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内,补针之法也。”
①弹是一种弹针柄的方法,目的是催气。
②直弹其穴(食指法,中指法)。
③弹针进针也是快速进针的一种。
《金针赋》:“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神应经》:“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
术式操作:
①用右手拇食两指。拇指与食指呈交互状,要拇指头向前,食指头向后,将两指弯曲。
②由针根部轻贴针柄向上飞旋。
③两指一捏一放,如飞鸟展翅之象(故名曰飞),用拇指肚及食指第一节桡侧由下而上沿针柄之金属螺旋摩。力度要均匀一致,使指感有如转针,但针体不能上提。
技术关键:
①飞针成功关键在经气充盈于穴中,其表现为针体自摇。
②搓针为其基础,一定要完完全全达到气满自摇程度,且不用守气。
③飞针手技要熟练,基本功底要扎实。
④实即一种有规律(方向一定,力度一定,节律一定)的摩针。
⑤在“摩”上下功夫,在“力度均匀”上下功夫,在“指感与针感”上下功夫。
⑥《金针赋》上的“赤凤迎源”实即飞法取凉。
⑦力呈螺旋式,向上,向外;指法呈漏斗式下紧上松。
⑧此螺旋式的“力”含向上提的成分,但要提之不出;含针向右转的成分,但要转之不动。
⑨“飞”后要迅速进行再次飞针动作,手向穴位时要带掌风。
《琼瑶神书》:“摩摩,左摩摩,右摩摩,中摩摩,上摩摩,下摩摩。虚实。”
①摩是《琼瑶神书》首先提出之单式手法,是以手指摩针柄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飞针,飞针取凉时手指接触针柄,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螺旋式向上边提边转边摩。但要提之不出,转之不动,似提而非提,,似转而非转,由尾部向下(快)拇食指两指近针根部,捏针要轻而又轻,向上摩时要由轻而更轻,直到放开这个过程叫“飞”。 其貌概似“虚搓”,故名“虚摩”,是一种呈螺旋样的力沿针向上。
②以拇指食指从针柄两侧摩针柄,呈一种徽弱而又温和的刺激。
③产生水样针感时感觉歌锐者要用摩法。
《难经•七十八难》:“动而伸之.”(针带力向外叫动;反之,针带力向内叫推.)
《针经指南》:“动者如气不能行,将针伸提而已.”
《针灸问对》:“凡下针时,如气不行,将针摇之.如摇铃之状,动而振之。”
动是在静久留针中的一种行气手法,是泛指“动针”而言。
有“伸提”之动(窦氏)
有“摇振”之动(汪氏)
“动”不是一般抽象的“动”;按窦氏及汪氏原意是将针“伸提摇振”.
要领是窦氏在《标幽赋》上所说“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揆诸原意结合临床实际这个“动”是带力退针向外,和《标幽赋》的下句“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为对句。
《素问•离合真邪论》:“推而按之。”
《标幽赋》: “推内进搓。”
《金针赋》: “推之不动.”
任作田:“推,气行不远时,用拇食指郊外针由得气处轻轻提起,针尖向意欲行气的方向,拇指向前匀整而有力的捻推针柄,拇指达到指腹后横纹时,即轻轻退后,然后再用力向前推第二次如此连续推数次或数十次。”
推针有:
①直推(与插针结合)
②捻推(与捻针结合)
③推皮(“推陈出新其皮,盖其外门.”)
④推针速刺
技术关健:是推力,手紧持针柄,上提丹田之力至肩到肘下腕及指,使力贯针中,使针成为力的载体,要力在针前,针随力入.
(十九)颤(通战)
《琼瑶神书》:
“战战,左战战,右战战中战战,上战战,下战战。虚实。”
“急按战战气自通”
“高低刮战”
“按提搓战”
《琼瑶神书》中,战法应用颇多。“战”通“颤”.
是手持针柄对腧穴进行的上下颤动的一种单式手法,颤动的速度快,振幅小,力度均匀,是一种微弱温和的刺激。常和提、按相结合.日本的针刺十三技中“震如术”即颤法.
《素问•离合真邪论》:“弹而怒之。”
《标幽赋》:“循们弹努,留吸毋而坚长。”
《针灸问对》:“下针至地,复出人部。补泻务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捏住针头,不得转动,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住四、五息久,如拨弩机之状。”
弩是将右手食指或中指在针体上如扣弩机之状,使针体弯,从而使针尖向前或向后。
①手向后弩(向术者),则针尖向前,气则向上行;反之,则气向下行.
②在特珠部位进行,如球后、天突进针时,需用弩法。
1. 《灵枢•官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
2.《针经指南》:“按者以手捻(音捏)针无得进退,如切按之状也。”
3.《金针赋》:“重沉豆许曰按。”“豆”是古代计量单位,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此常指极轻的份量。本句当是指极小的幅度而言。
4.“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
5.《针灸问对》:“欲补之时,用于紧捻(音捏)其针按之,如切脉之状,无得挪动。”是一种按力入穴的方法。
含义及技术关健:
①按针入力-取热
烧山火时用,经典术式中,“紧按”(《金针赋》《针灸大成》)是取热的关健.“紧”字在此应作紧握针柄用力下按,即按力入穴之意。.
②按穴上下以闭气
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
③按穴守气(不得挪动)
行烧山火手法时用于守气
6.按针速刺
速刺进针之一。特点是针入气至.即“针与其气相逢。”(《针灸大成》)
要言之:一为按针——刺入和取热时用
二为按穴—— 闭气和守气时用
《针经指南》:“凡补时用手扪其穴也.”
《金针赋》:“扪为闭穴。”
《针灸问对》:“补时出针,用手掩闭其穴,无令气泄,故曰扪以养气。”
《针灸大成》:“扪而闭之。经曰:‘凡补必扪而出之,故补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不泄,乃为真补’ ”
①《内经》开阖补泻的“阖”,“阖”为补。
②使气血勿泻。
③使穴关闭:A.揉按
B.“推其皮,盖其外门。”(《内经》)
《琼瑶神书》:
“搜搜,左搜搜,右搜搜,中搜搜,上搜搜,下搜搜。虚实。”
“气紧补泻,提、按、刮、搜俱紧.”
“凡下针得气针头,针尖不动者用搓、循、盘、按、推、战、搜、摄、提、横,顺、逆、摇。”
“再加搜搜一二转。”
“再搜搜来十数次。”
用针尖搜寻针感。苍龟探穴手法“钻剔四方”即在穴之上下左右四方去搜寻,钻是向前,剔是向后,搜是用针尖慢慢搜寻针感,动作要慢。
特点:慢、仔细。
分层候气、催气是其关健。
《针灸集锦》第268页;
“搜法:是针已进到所定深长尚不得气,即将针退到皮下,改变针尖方向,再行进行。如仍不得气,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复地进退搜(探)索,以催其气至。”
《针灸大成》针内障秘歌:“弱翳细针粗拨老.”
《针方六集》:“金针拨转瞳人。”
“自上层转拨向瞳人。”
1.拨法在古代主要用于金针拨内障。
2.郑氏学派在取穴时用分拨法,以左手将影响寻找穴位之肌腱和血管拔开,以便揣穴,以便进针。“揣穴遇到肌腱、血管时,要用手指向前后或左右推拨,使其分开而按住穴位,如针内关穴,左手拇指紧按其穴,将两肌腱和血管拨开,同是要开到患者有酸、麻感觉的部位。”
3.近人用粗针划拨,即用三棱针刺入背俞等穴,在筋膜上划拔,将纤维拨断,此法民间亦称截根。”
以上二十四式单式手法是在窦氏十四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十四法均与催气、行气、调气有关。按《针灸问对》的记载,它的意义是:
“摇以行气”、“退以清气”、“动以运气”、
“进以助气”、“循以至气”、“摄以行气”、
“努以上气”、“搓以使气”、“弹以催气”、
“盘以和气”、“扪以养气”、“按以添气”、
“提以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