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再加进一些水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人一些空气而爆炸;吃饭七八分饱有助于健康;饮酒饮到微醺才能体会到饮酒的快感;
人说话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从容转身。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一点空隙,留有余地,这样一旦有事发生就会有回旋的空间。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要留一点缓冲的余地,才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自如。
某项工作的难度较大,主管将此事交给了一位下属,并问他:“有没有问题?”下属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放心吧!”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主管问他进展如何,他才支支吾吾地老实交代说:“从现在的情况看,好像不如想象中部么简单!”虽然主管嘴上仍叮嘱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这就是把话说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把话说得太满就像往杯子里倒满了水,再往里倒就会溢出来;也像把气球灌饱了气,再灌就会爆炸。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不过凡事总有意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所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l
医学告诉我们,生活品质良好的人,虽然有健壮的身体,但不代表对所有疾病都有免疫力。为了避免病菌感染,获得抵抗力,就需要接受一些预防注射。也就是先接受少量的病菌感染,产生抗体,这样一来,当再遇到这种病菌侵害时,体内就有足够的力量加以抵抗。这就是在医学上所谓的“接种免疫”。
在心理学上有类似的现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持有某种见解后,从未受到过其他刺激,那么在他的周围就不会建立起任何防御系统。当他突然遇到相反意义的说服性诱导因素时,会感到很新鲜,易于丧失原来的立场,从而改变态度顺应新观点。相反,如果这个人的见解预先受到过刺激,哪怕是轻微的刺激,经受了锻炼,在他心里就会围绕着这种观点建立起比较强的“防御工事”,从而可以经受极为有力的劝说。这就是的心理学上的“接种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实验者要使实验参加者相信,苏联至少在五年内不会制造出大量的原子弹。一组接受劝说后,没有进行反驳。另外一组接受劝说后,则给予轻微的攻击,就是告诉他们一些相反的观点。
过一段时间以后,叉对所有的实验参加者进行了相反的劝说。结果,第一组被试者只有2%的人维持原来的态度,而第二组被试者则有67%的人成功地保持了原来的观点。
如果你是个细心的人,你就会发现,很多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样一些词汇,比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等,这些都是一些不太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在进行预防性“注射”,在给自己留容纳“意外”的空间;否则一下子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就很难自圆其说了。
我们在工作中更应该注意。上级交办的事自然应接受,但最好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等字眼。这样说的话,万一自己做不到,也留有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稳重,别人会因此更加信赖你。即便事情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人就不懂得这种心理,总是把话说得太满,最终导致自己的信誉受损,开篇中那个下属就是这样。
有一位负责推广电脑产品的业务员,习惯把话说得很满。每次客户提出疑问时,他的态度始终如一:“我介绍的电脑产品是最好的”;“绝对没有问题”;“别家的东西,
一用就出问题,不是系统老出错,就是……”
其实,功能多的产品,操作比较复杂;讲究质量的产品,价格会贵一些。任何一项产品,做得再好,也会有一定的瑕疵,不可能完全没有缺点。把话讲得太满,效果适得其反。客户的直觉会认为这个业务员在吹牛,或是刻意遮掩他不敢说清楚的事,
心中产生的疑虑多于被他说服的条件,很可能导致生意失败。
在人际交往的避程中也是如此,一个聪明人是从不会把话说死、说绝、说得自己毫无退路可走的。
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段出息”之类属于盖棺论定的话最好不要说,自己的人生自己把握,一辈子要走的路很长,谁都不能保证
将来会是什么样。
当别人有求于你时,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当别人做事不到位时,也不可太武断。例如,“我永远不会办你所搞砸的那些蠢事”;“谁像你那么不开窍,要是我几分钟就搞定了”;“你跟老壬一样缺根筋,从不知道变通”;等等。这样的话谁听了都会不痛快,每个人都难免有出错的时候,而这样绝
对的断言显然是极不尊重人的一种表现。投有人能受得了这样无礼的话,即使他不会立即与你兵戎相见,大干一场,也会对你怀恨在心继而结怨成敌。
再如与人交恶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台阶”可下。
【心理提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