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是圣人,德才俱无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中论智伯之亡时说: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译为白话文:
臣司马光说: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湖北云梦县)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溪(河南西平)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都会喜欢与有能力有才华的人交往。同有才华的人聊天能开眼界、长智慧、拓思路;和有才华的人共事,成功率高,少走弯路;和有才华的人同行,他们的才气使我们自己也感觉不俗;和有才华的人交往,他们的能力有机会帮我们赢得财富。总之,能获得启迪、享受成功、有面子、有赚钱的机会。因此,我们身边随然尽多才子,却难免亲近或依靠小人。
虽然我们也经常称赞或认可某个人忠厚、善良,但与之往来不多,交流也甚少。和有德行很高的人在交谈,我们听到的大多是说教;和有德行的人共事,他们左顾右判惟恐伤及他人;和有德行的人同行,我们为了不使自己显得丑陋而尽力约束自己的言行;和有德行的人交往沉闷古板还要自己拿钱去行善。总之,枯燥、因道德压力而失去成功机会、自卑、古板沉闷、还得经常破财去做点善事。因此我们不经意间忽视了好人,有德行的人。
德才兼备的人古今都是少数,为了活得开心些,快乐些,轻松些,更多的人选择了才华而忽视了德行。而到处可见的“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被印在了产品的包装上,写成条幅挂在墙上。“才华”终于应用了“德行”,让“德”为“才”赚钱而“得财奸倍”。人们精心地把仁爱给了宠物,慷慨地把慈善变成了寺庙里的香灰。能看准商机,赚来大把利润的就是人才。知识成本,商品成本,关系成本,权利成本。我们可曾想过:我们今天所支出的最大成本是:道德成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