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商鞅立木取信文言文 立木南门,五十金

(2016-11-02 03:06:09)
标签:

实事求是创新发展案例

改革是真刀真枪干革命

战斗力标准敢打能胜

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

美丽中国药典弯道超车

分类: 实事求是创新发展案例分析

http://hd3002175.ourhost.cn/uploadfile/201501/12/2016155849.jpg立木南门,五十金" />

商鞅立木建信文言文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鞅立木取信文言文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那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商鞅为了保证新法在百姓中顺利进行,采取了“立木为信”的方法,在百姓中得到了信任,推动了变法。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改革事业绵延不断。战国时期,商鞅和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大规模的变法,为秦国崛起作为战国时期的霸主、乃至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南北朝时期有北魏孝文帝和冯太后的汉化改制。在孝文帝改革之后,有北宋王安石和宋神宗的变法,时间跨度大约十六七年,从1069年到1085年。王安石之后是明朝的张居正,从1572年到1582年。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是清末光绪帝1898年推行的戊戌变法,但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在这些改革中,一头成功了,其他全都失败,一头就是商鞅变法。原因在哪里呢?

 

失败的修补型改革是单纯的自上而下,完全依靠官僚体系推进。例如王莽的新政、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完全依靠体系内的官员设计和操作,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基础。成功的改革在突破现有体制时,会出现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

 

因此,突破型的改革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商鞅的那些新政也并不都是他自己躲在宫里想出来、设计出来的,而是来自于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王莽搞的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王安石更是顶层设计的大家。完全的顶层设计,就是用政府取代市场。用政府取代市场有什么问题呢?政府不了解市场运作,因此顶层的设计往往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完全顶层设计的另一问题是激励不协调,甚至产生相互冲突的激励,各种矛盾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不能做大蛋糕。

 

 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因为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是人亡政息。【发布时间:2013-12-28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

 

 

如何评价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约在公元前390年后:

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

两者都是富国强兵的变法。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商鞅变法更加彻底,也更加成功。


更加彻底表现在商鞅变法不仅仅是对国家组织形式进行了改变,而且彻底改变了秦国的社会结构(开井田、分割户口、居民连坐、奖励生产、重赏军功)。吴起变法只改变了国家形式(主要在打破旧贵族统治),并没有涉及社会基础。


更加成功表现在商鞅之法使得秦国一跃成为第一强国,而吴起之法很快就受到损害。原因一是商鞅变法更彻底,所以秦国回不去了。吴起变法不过是整顿吏治,吏治不可能一劳永逸。二是商鞅变法时间更长,因此基础更牢固,效果更突出。吴起变法不过五年。三是秦孝公之后的秦国统治者至少也是中等水平,而楚悼王之后的楚王昏庸,因此国家衰亡。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主要措施有:

开阡陌封疆、废井田、民得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编制户口、什伍连坐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颁布标准度量衡器

燔诗书而明法令    


吴起变法是楚悼王于公元前386年—前381年委任吴起进行的变法。主要措施有:

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吏民众都明白知晓。

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

减员减禄,节财强兵。

纠正官场风气。

禁止私人请托,统一楚国风俗。

废除“两版垣”,改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西北)。


可见吴起变法主要是节流,但是没有开源,也没有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

 

吴起变法在楚悼王晚年实行的,楚悼王已死吴起就被杀了,而且后来的君主也没有推行下去。而商鞅变法是秦孝公即位不久就实行的,得以落实,虽然孝公一死商鞅就被杀,但变法坚持了下来。所以说一成一败的原因就是:变法时机不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