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美在黄山》解说词 第四集 科学之举

标签: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美在黄山科学之举徽州文化 |
分类: 解说词荟萃 |
央视5集记录片《美在黄山》解说词
第四集
(镜头提示:雪灾资料、音乐起)
那场发生在2008年年初的罕见冰雪灾害,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据统计,2008年的冰雪灾害仅导致全国林业损失就达162亿元,824处自然景观遭受严重破坏……
(黄山自然景观、黄山松、邵琪伟考察黄山资料)
同样遭受冰雪灾害的黄山市的自然景观竟神奇般的安然无恙,对风雪冰冻侵袭最为敏感、收录《世界遗产名录》的54棵古树名木无一受损。
事后,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来黄山考察,站在保护完好的迎客松面前,盛赞这是生态保护的一个奇迹!
(黄山迎客松守护日记上叠字幕,另一音乐起)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奇迹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和精神内涵?
(徐东明工作视频或照片、迎客松、雪灾时的迎客松)
那是2008年年初,罕见的风雪冰冻使葱绿的黄山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沟壑里是厚厚的积雪,山崖上挂着长长的冰凌,黄山松、尤其是国宝迎客松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袭和威胁。
黄山景区的管理者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考验,第18任迎客松守护人徐东明的压力更加沉重。为此,徐东明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回家,爱人恰好在这个期间生孩子,他也没能照料,新生儿病了,他只能嘱咐家人照料。夜里该他轮班休息时,他也睡不着,反复起来观察迎客松的情况……
但是,徐东明并不惊慌,他依据常年形成的工作程序和齐备的“应急预案”,有条不紊地守护着、记录着,并及时向坐镇现场的领导汇报……
(救护迎客松视频资料)
120根毛竹为迎客松搭设起的支撑架,正是建立在这些守护基础上的应急措施。它应对了罕见冰雪灾害的严峻考验,创造了保护迎客松和黄山生态的奇迹。
(镜头音乐转折)
整个黄山市创造的是更为显赫的奇迹!
多年来,黄山人没有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老天爷赋予他们的优美环境,没有只图经济效益而损毁老祖宗留给他们的文化遗产;没有只求发展速度而影响老百姓的民生民计。而是在小平黄山谈话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奏响一曲曲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多彩乐章!
(航拍林木)
绿色是生态之本,“保绿、还绿、增绿、强绿、存绿、驻绿”,自然成为多彩乐章的精美片段。
(林场及林业工人)
在生态资源十分丰富的基础上,黄山市又锦上添花地大力实施绿色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植被、生态的档次和品位,并已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浓厚社会氛围。
老师给少先队员讲保护生态:这是我们西溪南的主要水土,她的风景历年都比较好,我们同学历来都知道。我们在学校里边都学过的,经常提倡绿化呀、美化家园呀。
(音乐提示:欢快交响乐起)
长期而强烈的环保意识把黄山市装扮成名副其实的绿色家园。到2011年底,黄山市林地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83.1%。如今,黄山市已成为中部六省首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并正在积极创建“联合国人居奖”。
(采访中国人民大学马中教授)
(航拍林果、苗圃基地、市区绿化美景)
浏览繁花似锦的城区,以江“映”绿、以路“带”绿、以居“养”绿的盛景,此起彼伏,如诗如画;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运行成效显著。
(各类农林产业叠化)
观赏乡村生态福地,处处可见果蔬、蚕桑、竹木、药材、花卉和苗木基地等长势茂盛的特色产业,真可谓是“高山林、中山果、低山茶、岸边竹、水中鱼”的多重生态构架。
(各类茶园、苗木基地争妍斗奇)
更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黄山市茶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的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
黄山市有70万茶农、70多万亩茶园,其中名优茶产量近占90%,有机茶、绿色无公害茶,认证面积达98%以上,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茶叶品牌和龙头企业。
方继凡(太平猴魁传承人):太平猴魁它是一个历史名茶。作为太平猴魁历史传承人的话,我呆的村子就是猴坑太平猴魁历史原产地。通过企业这几年发展以后,我深深体会到:太平猴魁不但起到生态保护的作用,也让猴坑茶农这一块,家家户户都盖有楼房,在城里复式房、店面房,甚至几乎每户都买了小车。
王昶(祁门红茶传承人):祁门红茶不光是通过原始的传承技术,我们现在是结合了现代技术,这样可以提高祁门红茶的品质,可以扩大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
(黄山经济开发区外景、永新集团内景、字幕诠释:“三个围绕、一个不上”和“三个集中”。)
为了维护绿色生态的高雅与品位,黄山市自觉倡导“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坚持“三个围绕、一个不上”和“三个集中”原则,走出了一条在保护生态基础上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航拍新安江,另一情绪音乐起)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黄山人的母亲河——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自然成为生态保护的重头戏。
2011年,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把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放在了新安江。显然,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宏大工程。黄山人从长远和大局出发,满腔热忱地展开了一场新安江综合治理大战。
(音乐强化)(对位镜头)
他们杜绝新上污染企业,关停并转排污企业,健全垃圾污水处理系统,打造城乡“清洁工程”,确保了新安江上游水质安全;他们在新安江最美的地段筑起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廊,把休闲度假、黄金水道、乡村旅游等业态巧妙地融为一体……
(新安江延伸段治理视频资料)
最精彩的战役是新安江延伸段的综合治理。
2008年的最后一天,江面上映出冬日少有的朝晖。一声号令响后,包括水利枢纽、旅游码头、景观水面、河道通航、防洪堤岸等综合战役在16公里的战场上全面铺开。
短短三年,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工程向世人充分展示了黄山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品位。浓缩黄山山水和历史名人的徽州照壁耸立江边,形象地述说着古徽州的文化内涵;创意奇妙的雕塑让人领略昔日“屯浦归帆”的诗情画意;仰望“新安大好山水”的摩崖石刻,宛如置身皖风徽韵的“东方威尼斯”……
(镜头提示:航拍黄山)
山是生态之根基。黄山景区的保护奏响了更加恢弘的动人旋律。
“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的布局,极大地缩减了黄山留宿游客和接待床位,有效地控制了景区用水量和排污量;黄山创造的景点封闭轮休等多种管理模式,成为世界遗产和全国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杰出典范。
(景区净菜中心,黄山挑夫等)
所有用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在山下洗涤,确保“环保食品上山,垃圾分类下山”。每天,净菜从这里运出,再由挑山工们沿着上万个陡峭的台阶挑上山,又沿着同样的路线把所有垃圾挑下山。吱呀作响的扁担声就是他们为保护黄山所奏响的动人之歌。
(扰龙松移植视频资料)
重点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无比精细;“梦笔生花”的完美再现,使多少人叹为观止!
“梦笔生花”是黄山景区松石巧妙结合的著名景点。由于年代久远,扰龙松于1982年寿终正寝。经过各路专家多年的探索攻关,2004年在40米高的石柱上终于成功地移植了与扰龙松形神皆似的一棵黄山松。
8年过去了,“梦笔生花”傲然挺立在群山之中,专家称其为“国内自然景观保护和古树移植技术的重大突破。”
(镜头提示:安南和世界自然保护专家访问黄山资料)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访问黄山后,十分赞赏黄山为保护世界遗产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罗斯特再次考察黄山时高度评价:“黄山的保护管理工作是世界一流的,黄山的管理经验值得其他遗产地学习和借鉴。”
黄山风景区先后荣获梅丽娜·迈尔库里世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等殊荣。作为亚太地区唯一代表,黄山参与制定了《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并成为该国际标准的首批5个实验区之一。
(布莱恩视频画面)
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专家布莱恩在考察黄山后说:“就我个人22年从业经历以及45个国家的项目考察经历来看,中国黄山的确是全球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黄山市生态,音乐转折)
整个黄山市则是用长远的眼光、广阔的胸襟、一贯的诚信、乃至巨大的牺牲,为中国保护一方净土,给世界一块福地!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感叹黄山市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欣然接受“黄山荣誉市民”的称号;电影《卧虎藏龙》因为有了黄山风光的滋润,增添了获得奥斯卡大奖的实力。
(一组对位镜头叠化)
国际民间艺术节、国际山地车节、国际登山节、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等大型国际赛事节庆活动,经过反复筛选后,把举办地放在了黄山这个宜游宜居宜业的地方。
(重出片名)
黄山市的科学之举,不仅卓有成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传承。
这里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地面文物遗存五千余处,世界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1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并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如此众多和密集,在我国实属罕见。
(镜头提示:航拍古村落)
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黄山市文化传承中最为精彩的一章。
历史给黄山市遗存了全国数量最多、名气最大、底蕴最深的古村落和徽派古建筑。它们是徽文化的物质体现,也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品。随着岁月流逝,保护任务极其繁重。
徽州府衙的修复,是徽派古建筑保护的重中之重。2009年,徽州府衙参照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载的《府治公廨图》进行修复,再现了明代府衙“规模宏敞,面势雄正”的旧貌,耗资达2亿多元。
(徽州府衙画面一组,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傅熙年)
自2009年起,黄山市全面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全市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利用。
经过民间考察、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而推行的“六结合”模式,实现了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六大转变”。
(字幕强调“六结合”与“六大转变”的模式)
黎阳故邸陈晓荣:这么多年我投资了五千多万元。当时我们保护这个古民居也没想到回报,我有能力,我就多保护一点,这毕竟是老祖宗留下来给我们的东西。
这些具有开创性的“转变”,适应时代,顺应潮流,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单德启、冯骥才等专家,待采访)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黄山市古村落和古民居,成为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传世之作,成为品牌响亮的文化旅游载体。
您看,徽州古城、屯溪老街、湖边古村落、呈坎古村落、唐模古村落、潜口明园清园、古城岩明清建筑群等等文化传承的示范性代表,迸发着何等雅致的风情、何等诱人的韵律!
法国著名摄像师米歇尔:看过的村子呀,能保存成这样,而且能看到从前的质量呀,非常了不起! 我知道中国有很多好的摄影师,这么好的环境里展示照片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我完全相信这是一个国际水平,法国有2个比较有名的摄影节,我们这里完全有条件可以和这2个摄影节相提并论。
2000年,黟县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代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市继黄山风景区之后,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地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古民居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提示:徽商符号、音乐转换)
徽商是徽文化的核心,徽商精神也在今天黄山人身上传承。
乡村小木工出身的胡中权凭借自己的勤奋、诚信与聪慧,成为张艺谋、李安等著名导演的首席置景师。
在黄山市实施“百村千幢”工程的浪潮中,胡中权牵头投入巨资,将一些散落民间不便原地保护的古民居异地搬迁,进行集中重建和修复,继而打造了集旅游、影视拍摄为一体的“秀里影视村”。
(镜头延续)
在胡中权的带领下,黄山市有1000多名木工、雕刻工、油漆工、瓦工等艺人相继参与电影置景行业。
汪智利凭借超人的机敏和黄山茶的优势,创出了新徽商的另一片天地。
汪智利:这么多年有两件事情我感受很深,第一就是卖茶难的问题,第二就是制茶难的问题。在卖茶的这一块,我通过上海的超市卖场和行业批发,延续12年做到中国品牌茶上海市场销量第一;制茶的这一块,与阿鲁大开发出来了全自动、现代化、规模化的自动流水线,日产干茶要达到2万公斤以上。
徽商国际大酒店处处洋溢着徽商文化主题。醒目的“徽商记略”言简意赅,楼层上的徽商理念内涵丰富,手书巨幅《论语》一丝不苟,“国际”这两个大字展示出新徽商的博大胸襟和广阔视野。
(音乐转换,对位一组镜头)
更可喜的是,文化传承理念在黄山市已蔚然成风。
黄山学院以传承、弘扬徽文化为己任,大力培养适应黄山市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歙县行知中学抓住本县是徽雕艺术发源地这一优势,率先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徽雕艺术引进课堂;以中国珠算发明人程大位的名字命名的大位小学长期对学生进行珠算训练,形成独一无二、闻名中外的“珠算式心算”法;走进黄山市的许多校园,都能听到徽州文化传承的精彩乐章。
(小学生打太极拳大场面、小学生唱民歌同期声)
(镜头提示:徽文化艺术长廊三维)
徽州文化艺术长廊是黄山市文化传承中大手笔的探索与实践。它占地2700亩,以徽州文化的传承体验和聚集展示为主线,运用雕塑、园林、建筑、展演等艺术手法,系统地表现徽州记忆、天下徽商、诗意徽州、梦幻徽州等主题意境,让徽州文化得到充分彰显和创新利用,从而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现代文化旅游示范区。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举,尽管效果显著,也仅是黄山人用智慧之手拉开的序幕。更为精彩的正剧如同一轮朝阳正在喷薄而出。“山、水、城、村、林、茶、园、路、民”已成为黄山市推进科学发展的九大战略支撑点,也是黄山人共同搭建的生动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