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克国
李克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3
  • 关注人气:1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12-03-15 18:29)
标签:

鲁国

《孟子》

《论语》

梁惠王

文化

分类: 国学讲堂

http://s16/mw690/001a4YxLzy7sA7F2qMTdf&690

孟子是儒家的第二号人物,是“圣人”孔子之后的“亚圣”,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如孔子讲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孟子不仅有许多“不忍人之心”,还有“说大人则藐之”的无畏气魄,孟子的言论为儒家创造了许多“闪光点”。2月11日下午,是国学大讲堂诸子百家的“孟子月”,我讲了一堂《孟子其人其书概述》,课后对原课件修改补充,发博以就教于各位老师。

 

(2012-02-04 18:34)
标签:

范长平

孔子

孝道观

概要

文化

分类: 国学讲堂

                 孔子的孝道观

201217

标签:

叔本华

希腊

人生智慧录

伊壁鸠鲁

文化

分类: 读书一得

                   《人生智慧录》摘抄

                        

(2010-12-18 23:33)
标签:

芦苇

蒹葭

在水一方

芦花

诗经·秦风

文化

分类: 花开花落

  单位路旁的空地上,今年长出了成片的芦苇。

  开始也不知道是芦苇,它和别的草好像没什么区别。时间一天天过去,别的草到一尺多就不再生长了,而芦苇却不知疲倦,不停地往上窜,一直到两米来高,才开始吐穗扬花,然而这个时节,已然是秋去冬来,百草枯萎,万木凋零了。

  其实这块地上的芦苇,也是很有历史的。30多年前,父亲带我去堂兄家,从这里路过,当时这里还没有厂房,四周都是庄稼地,还有一条小河,河边上长着茂密的芦苇和青草。后来这里建厂,小河不见了,只是在深秋时,厂区的小路边上还依稀能见到些芦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概是去年的卫生行动给芦苇创造了机会,为它们腾出了生长的空间吧。

  芦苇在刚开花时,花穗呈紫红色,待长到成熟,就变成了灰黄色,细看还有少许花白。

  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我下班路过芦苇地,忽然被眼前奇异的景像吸引和震撼了。冬日正午的阳光,从南边的天空斜射过来,虽明亮却不刺眼。太阳的光芒照在高高的芦苇花上,原来灰头土脸的芦苇花在阳光的透视下变成银白色,四周还镶上一圈金色的光晕。阳光竟然如此神奇,把很普通很平常的芦苇花打扮成金色的花朵。我下了车子,静

标签:

历史

《后汉书》

桓帝

陈蕃

河南

文化

分类: 读书一得

  不久前,帮齐庆昌老师校对《後汉书》中的两个章节。齐老师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我上中学时就教我们历史课,这次虽然是要我帮忙,其实对我的历史知识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卷六十六中关于陈蕃的记述生动传神,在封建社会里能有如此坦荡真诚的官员,读来发人深思,让人心生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现存的《後汉书》不是当时人所作,它的作者是南朝时宋的范晔(yè),字蔚宗。公元398445年,顺阳(今河南淅川)人。此时距离东汉灭亡已过去200多年了。范晔的祖父范宁、父范泰,从伯范弘之,均以儒术知名。范晔初袭封武兴县侯,不久任宋彭城王刘义康参军,累迁至尚书吏部郎,曾贬

标签:

一览表

字头

简化字溯源

先秦

文化

分类: 读书一得

            ---- 摘自《简化字溯源》

    对简化字来源的解说分为三类:

    第一类:在过去的辞书、其他出版物和实物资料中有与现在的简化字完全相同的字形,此类字指出最早出处。(简化字325,简化偏旁10)

    第二类:在过去的各种资料中,只有与今天的简化字接近的字形。此类字指出相近字形的最早出处。(简化字49,简化偏旁3)

    第三类:曾在群众中广泛而长期使用,但查不到具体资料的字形。此类字说明其为群众的创造,或指出在某个范围内流行。(简化字113,简化偏旁1)

    同音代替字分别归入一、二、三类,凡是简繁两字有通用先例者均归入第一类。

 

 

标签:

杂谈

分类: 原创首发

    易中天教授在2008年10月12日百家讲坛上阐发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被易先生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的讲解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听了很受启发。

    一是“学而优则仕”的论点明确。在西方科学文化进入中国之前的2000多年里,读书人所学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齐家治国、君君臣臣,学习好了去做官,所谓“学得文武艺,售与帝王家”。古时的读书人不去做官,就没法安身立命,没有俸禄,也就没有饭吃,那么谁还去读书呢!像易先生讲的,“学而优则仕”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文革中有一段盛行“读书无用论”,是那时把读书做官批倒批臭了,把读书做官的路堵住了,所以才感觉读书无用,实际是它是“学而优则仕”的翻版。

    二是“学而优则仕”中的仕,只是一个职业,按现在的话说,是政府公务员。读书人做官大大改变了官员的知识结构,推动了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为职业的官员未必好做,尤其在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风险极大。这里所说的不好做,还因为当个好官清官不易,所以陶渊明才“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许多人削尖脑袋愿意去当官,则是看中了当官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