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元白诗笺证稿》,文革以前原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即现上海古籍出版社)各版本,文革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又重出过。随着陈寅恪的地位不断被推高,2001年北京三联书店出《陈寅恪全集》,作为其中一种又为出版,看网上,似乎2009年又新出一版。
但今日读此书,刚读完《长恨歌》、《琵琶引》、《连昌宫词》三节,却感觉像吞了苍蝇似的,无他,错别字太多了,而且多为显而易见之字形讹误,以编辑而言,只需通读一遍,即可避免。
聊举数例:
1。陈寅恪文中称白居易,皆作“樂天”,而书中多处排版排成“集天”,这样也可以?
2。文中,“實”、“寶”、“寅”等字,“舆”、“興”、“與”等字,“者”、“考”等字转相误用,甚至不能通读。
其它以形近误排亦数不甚数,一篇文史巨著,在21世纪的现在,竟然以如此低劣的出版水平呈现给读者,真是让人无法接受。
莫非排字工人也是临时工乎?
有兴趣者,不妨找来三联书店2009版之陈寅恪全集,看看是否这一问题存在依旧。
标签:
杂谈 |
二十二年前,十岁的李旻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欢心雀跃地从县城书店回到家里。车篮里载着属于他的第一本书——1979年缩印版的《辞海》。这本当时售价29.8元,也许相当于父母一半月薪的书,对于还是小学生的李旻来说,不仅意味着不用再留恋于同学家翻阅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条目,更意味着愈广阔丰富的知识世界至此敞开。
此刻,窗外淅沥的细雨使偌大的张江校园有些冷清。说到《辞海》,三十二岁的李旻老师微微笑了。回忆,让软件学院办公室变得明亮。
“文革”后,新鲜空气涌来,八十年代是全民阅读、写作的时代。浓厚的读书空气弥漫在社会上,同样也溢满了李旻的家庭。由于父母爱好阅读,家中藏书较多,而那个时代娱乐的东西较少,李旻的童年便沉浸在书香中了。
“家里的藏书情况可能就决定了阅读面。像四大古典小说,中国文化经典,评书,历史类的小说,还有那个年代流行的连环画,我们家都有”,在读小学三、四年级时,李旻已经把家中的书读完了。在江西,不满十六周岁是无法办借书证从图书馆借书的,之后,他只能从朋友家里借阅自己没看过的书籍,比如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他笑道&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