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英丽萍
海英丽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18,746
  • 关注人气:3,3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12-03-23 16:45)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会幕的名称作者:志强弟兄

   

会幕离现在大概是3500年之前,以色列百姓在旷野生活中建造的,移动式的会幕,它是天国模型,弥赛亚的影儿,会幕中有好些名称,每一个名称都有它重要的意义。
1
  帐幕:(出259)在圣经中使用此名称有130处,根据外面状况起的名字。
2
  圣幕:(出261)原文为圣幕,圣洁的神所居住的所在。
3
  会幕:(出2942)会见、相遇,他百姓的地方。
4
  见证幕:(民153)见证、证据幕。 ①见证神对某个事件的话语。  ②见证神曾经说过的话语。   ③当有审判事件的时候,那些证人都到会幕作见证。
5
  圣所:(出258)圣洁的神所在地方。
6
  法幕:(代下246)里面保管着神的律法。
7
.神的家:(士1831)神所在地方,有神的话语、律法。
8
.耶和华的殿:(撒上17)神的名称是耶和华,所以耶和华的名称与殿一样。
9
.神的居所:(徒746)因为神在那里,是分别为圣、敬拜神的地方。

      看到会幕9个名称,考察这些名称能发现与教会相似, 因此会幕也可以成为旧约的教会  以色列百姓在旷野生活当中凭信心过会幕生活蒙福了,如今我们凭信心过好教会生活就是蒙福的生活。

阅读    收藏 
(2012-03-15 19:26)
标签:

杂谈

越战期间,一美国男子每晚都点著一根蜡烛,站在白宫前表达其反战立场。一个雨夜,他还是拿蜡烛站在那里。一个记者忍不住问他:先生,你真以为你一个人拿著一根蜡烛站在这里,就能改变这个国家的政策吗?他回答:我这样做不是想改变这个国家,而是不想让这个国家改变我。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先锋派代表作家马原新作《牛鬼蛇神》5月出版

 

http://photocdn.sohu.com/20120307/Img336964067.jpg
著名作家马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 
http://photocdn.sohu.com/20120307/Img336964068.jpg
先锋派代表作家马原 

   讲述“文革”一代人命运变化;《收获》责编叶开高度评价新小说

 “如果让我归纳马原这部新小说的主题,我会说是‘新生命的战歌’。”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收获》杂志编辑叶开对即将于本月在《收获》杂志上连载的小说《牛鬼蛇神》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当代中国最好的小说之一。

  30万字思考人生

  马原已经太多年没有出版小说了,新鲜出炉的小说有30万字,将分两期在《收获》上刊载完,其编辑正是叶开。叶开将《牛鬼蛇神》称为是马原不得不表达的爆发之作,文字浓缩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目前有些作家的掺水文章不同。

  小说里的线索很明晰,一个叫大元的13岁东北男孩和一个叫李德胜的17岁海南男生,因为1966年的大串联在北京碰上,进而讲述两个人不同的命运变化,在后面的章节里,李德胜的女儿嫁给了大元。叶开说小说里谈到神性的问题,人与神的关系,讲述李德胜的故事时也讲到了鬼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小说。“马原在思考人生,思考一个人的未来还有生与死。”

  能写这样的小说,叶开认为是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在小说后来主人公大元病重,但是李德胜的女儿激发了他,让他的人生提升,马原在赞美生命,这个部分经历不够的人赞美起来会很困难。

  叶开将马原的文字形容为虽然简单却有深意,他举了苏东坡的例子,苏东坡用最俗的字写出了很棒的诗歌,那是天才能力的激发。

  简单直白未作秀

  作家龙冬在微博上也对《牛鬼蛇神》进行了高度评价,将这部小说称为“恐怕是要震撼整个现当代文学历程的作品。它等同于伟大的塞利纳的《长夜行》。它是纯粹文学的,毫无文学之外功利的。语言简洁直白,毫无伪饰作秀,自然如婴孩。视角独特,彰显个性”。昨日龙冬告诉记者,自己的这段话是针对马原同一时代的其他国内作家做的比较,他说马原新小说的开头就让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简单直白没有作秀也没有虚晃一枪,让人觉得亲切。

  在龙冬眼中马原不是一个整天围着文学饭碗转的作家,他在文化馆工作过也当过编辑现在当教员,始终是个有工作的作家。另一方面马原的经历很丰富,爱好广泛,对艺术有鉴赏力,他认为这样的作家才是作家。而这些部分龙冬认为也体现在《牛鬼神蛇》中,“里面有些部分形而上,是对人生、宇宙、环境的思考,不管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这种贴近个人生命和心灵的东西,才是写作。”

  龙冬认为新作品和马原以前的作品不太一样,他也喜欢马原以前的东西,但在当时自己的兴趣和水准或许有限,所以对马原早期作品的喜爱程度也不如新作。他说他打算看完《牛鬼蛇神》后,回过头把马原以前的作品再看一遍。“我春节还见了马原,他都没说这个小说的事,很低调。”

  据悉,《牛鬼神蛇》将于5月在《收获》完成连载,其单行本将由磨铁旗下的出版品牌铁葫芦同期出版。

阅读    收藏 
标签:

流泪感谢主!

杂谈

影片概述:
白主任是本地教会负责人,在伊敏河有5个聚会点,只有一个是合法的。每天,她都奔波于各个聚会点,这促使白主任想建一个大教堂,努力了两年,
终于建基督教堂的项目被批准,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靠信徒集资和其他教会的帮助下开工,纪录片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在建堂过程当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还是把它建起来了。教堂的造价超过一百万人民币但是却欠下了一大笔债,她陷入了困境。工程队拒绝让教会使用教堂。白主任有点灰心,但并没有该变自己的信念,她努力的去筹集资金.还清欠款之前教徒依然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聚会。

导演阐述:
中国是个缺少信仰的国家,人们都为得到更多的财富而努力,电视里能看到的都是火热的经济,大家都在投资股票,人们谈论的都是买房子涨价和哪款新车又上市了。但是,我们忽略了精神的重要性。
在中国边疆内蒙古边远的小镇伊敏河,正在建设一座基督教堂,这无疑在当地是件新鲜的事,因为在十年前,信仰基督教在当地还是被禁止的,在3万人的镇里,大概有1000多人信仰基督教。
纪录片拍摄时间从2006年5月到11月,半年多时间,08年完成剪辑工作。拍摄见证了建设过程,和遇到的困难,教会负责人白秀英,别人都称她为白主任,因工伤退休,为建教堂付出所有的力量,但是还是难免别人的指责。
纪录片也展现了当地人们的真实生存状态,环境恶化,干旱,缺水。
在信仰丧失的年代,教堂的建立象征人们对信仰的渴望。这部纪录片表现了中国人的信仰情况。
阅读    收藏 
(2012-02-29 00:29)
标签:

杂谈

我们没有纯正的信仰,这导致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柱,没有统一规范的道德意识和真理意识,每个人只相信自己,按自己意志确立行为,每个人都有他的行为道理,导致我们在各个行业和生活领域中没有统一意识。国人接受的是无神论教育,蔑视宗教信仰,把宗教当成迷信,其行为却是泛神论,精神领域没有共同的凝聚和约束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一百年前一位西方宣教士对中国人的评价:“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正直、和纯正的品性”。这个评价,虽历经百年,如今依旧诊断出中国的综合症结。
阅读    收藏 
(2012-02-28 22:33)
标签:

灵修经文

看一千九百年前圣经怎么说的:你们要知道,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渎、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顺服,为了使人民顺服,政府从建国至今,六十几年使出浑身解数,用各种招法在努力控制人民。树模范典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各行各业都有一个代表人物;军队雷锋,工业王崇伦,商业李素文,掏粪时传祥,学生刘文学可谓包罗万象。用意就是,你们要为人民服务,他们就不一定了。这是什么逻辑?我们再来看基督信仰教人怎样顺服,为什么要顺服。“首先《圣经》是神与人立的约,在这个约定中,上帝对人有永生的应许,是要人以顺服为条件的,对于不顺服的人则有永死的警告。若人接受了神的应许,也必须要接受神对人的诫命(圣经)。除了顺服神以外各位想想,都是有限的人,谁顺服谁,谁给谁定律?定的人谁来监督,他们能执行呢?都是问题。有信仰就大大不同了,人对神负责,神审查每个人的行为言语,人人平等。

阅读    收藏 
(2012-02-22 23:20)
标签:

求主带领分辨

杂谈


1 前身

I 卫斯理约翰(1703-91)及循道会

卫斯理约翰强调信徒称义后之成圣。成圣是圣灵的第二重恩典。每个信徒之新心都会有二个重要时刻:先是称义,跟着是成圣。要成圣,信徒必须有痛哭流泪悔改,完全顺服圣灵的委身行动。五旬节运动之学者大部分以卫斯理约翰之“成圣神学”作依据。但他们不称之为“成圣”,乃称之为“圣灵的浸”(或“洗”)。

II 美国的宗教奋兴运动

这些奋兴会之影响,在于其重视个人的需要,并且让信徒情绪、情感能够完全投入,溶于信仰之中。灵恩运动亦重视情感之投入、个人的感受及需要。

III 爱德华艾云(Edward Irving, 1792-1834) 

这位苏格兰牧师十分强调主的再来及圣灵的工作。他说,主再来(来世)之先,圣灵其中一项较原始之工作──方言──将要再现地上,方言,按照他的理论,乃末世预兆之一。

IV 芬尼(Charles Finney, 1792-1876)

芬尼是第一位提到“圣灵的浸(洗)乃是信徒重生后的第二重经历”者。别一方面,芬尼之影响在于他将奋兴运动所强调之特色──个人化──带到教会之中。这对五旬节运动之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V 圣洁运动

这运动明显与卫斯理约翰的影响有关。在这运动中,博文(W.E.Boardman〕 所写的《更高之基督徒生命》(The Higher Christian Life),十分强调圣灵的浸。他强调这圣灵的浸乃信徒第二重的经历,这种理论正是五旬节运动之焦点所在。

VI 拖莱(R.A.Torrey)

拖莱乃慕迪神学院之院长,他给圣灵论有详细、较新鲜的解释,主张圣灵的浸乃信徒的第二重经历。因他《圣灵论》一书,是一本分详细的系统神学著作,所以大部份五旬节运动学者,特别是利格斯(Raph.M Riggs〕、威廉斯( E.S.Williams)等均以拖莱为灵洗理论之依据。

VII 威尔斯奋兴运动(1904-1905)

虽然此运动是在威尔斯发生,却带给北美、欧洲的圣洁运动、福音运动重燃的生机。不少学者亦觉得这运动之产生。其间发生之会众反应,有不少类似地方。

2 正式开始

五旬节运动(历史上亦称之为灵恩运动之第一波)正式开始的时间,是在1906年于美国罗省的亚素沙街(Azuse Street),发起这运动之主要人物为威廉史梅亚(William Seymour)。五旬节运动者宣告这次聚会被圣灵浇灌,以致与会者皆被圣灵充满,能说方言。此后这运动席卷美国各大城市。后来一位挪威循理会牧师T.B. Barret (1862-1940) 到美国纽约领会时,亦深受这运动影响,在他们的带领下,领受了“圣灵的浸”,然后在挪威、英国、德国及瑞典等地发展五旬节运动。卒使整个世代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

3 新五旬节运动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部份学者认为是在1953年,美国罗省之灵恩运动渗入国际全备福音商人团契中,于是展开了新五旬节运动(neo-pentecostalism),历史上称为灵恩运动之第三波。这运动将方言、灵洗及一些圣灵超自然恩赐推广至世界各地,韩国最大之教会纯福音教会亦在此运动下诞生,而香港则由梅绮(江端仪)开创了新页。因灵恩运动特别重视经历,所以在正面而言,发展迅速,不少这类教会增长甚快;然而带来不少教会之分裂,极端之教导,将相对经历当绝对真理教导人之例,层出不穷。

4 第三波

到了七十年代,美国罗省──灵恩运动之发源地──又展开了第三波的灵恩运动。这运动之主要领袖为温约翰(John Wimber) ,在韦约翰及积克迪亚加入后,开始全面影响一些福音派教会。这运动的特色是在于其高举圣灵超自然之恩赐,如方言、知识的言语、预言、神迹治病……等等。温约翰所创的葡萄园教会发展迅速,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进入到香港,在福音派教会中产生很大的回响及争论。

5 灵恩运动产生的主因

我们相信第三波之后,跟着便有第四波、第五波的产生。历史继续不断在重复。我们应问:为何灵恩运动会产生?从灵恩运动发展的过程看来,至少有下列基本原因:

1.传统教会死气沉沉,不能满足会众的需要。

2.社会转变,愈来愈多破裂的人际关系,这些人极需要具体的被爱及被接纳。他们已厌烦一切理论,他们所需要的,是行动表达出来的关怀与爱,这是灵恩运动成功之处。

3.社会的人愈来愈急攻近利,他们想很快见效,灵恩运动能提供的,就是这些。

4.在冷漠的世界中,现代人极渴求机会将情感之需要表达出来,重经历、医治、关顾之灵恩运动的确能提供这方面的机会给他们。

5.新纪元运动将不少神秘主义的色彩带到社会,灵恩运动所重视的权能布道、方言、知识言语、神迹治病、预言……等似乎解决了不少信徒的困惑。然而,过份的夸张、渲染,反而引起不信者之刻意针对,把稍有夸大的地方揭露出来,产生不良的后果,可能使他们所作的“前功尽废”。

6.摆钟结果:不少人之所以变成灵恩,是基于以前可能过分不信,但恁偶然一、两次的经历,则作了一百八十度之转变,变得什么都信,走向另一极端。

7.一些牧者之枯干:他们事奉无果效、工作觉得枯干无时,极需一些“兴奋剂”,当他们经历到一些十分激动、情绪化之聚会时,便投入其中,释放了出来后,他们便认为灵恩运动是唯一的答案。他们忽略了一件事,若要继续不断有力、有果效之事奉,便离不开均衡生活、与主同行、良好之支持系统及属灵生活的操练。

6 灵恩运动之影响

灵恩运动之影响有负面的,但亦有正面的。我个人虽然在其教义及做法方面不同意他们,然而不能抹杀他们的贡献。有关正面之影响,我们可以归纳为下列各点:

1.他们唤起我们对圣灵恩赐之重视,一些被忽略的恩赐重新在一些教会中占一席位。

2.在死气沉沉、不重视生命之建立和门徒训练的教会中,他们当头棒喝地问──你重生了没有?对一些“老油条”确有起死回生之影响。

3.他们刺激学者对圣灵的工作有更深入、更细致之研究。真理是愈辨愈明的,到底什么是绝对,什么是相对,什么值得高举,什么不值得高举……随着彼此对话,获得更清楚的答案。

4.他们重新唤起我们对受伤者,被遗弃者之关注,挑起我们对医治事工的重视。

5.他们将一套崭新的崇拜模式带到教会中,透过活泼的拍手,不同之乐器、跳舞等,又透过容易背诵的短诗,使敬拜更活泼、更有生气。在不少有规模之第三波教会中,唱诗不再是主日崇拜的一个程序或节目,乃是身、心、灵投入的一种敬拜。笔者虽然不习惯他们那些嘈杂之声浪,但仍觉得他们远较传统教会死气沉沉之唱诗来得认真,更能吸引人。

7 负面之影响

然而,灵恩运动亦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

1.他们重视的预言、知识之言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他们当中不少人(特别是领袖)动不动便声称神对他说这说那,又将这些当作绝对地教导人;又常以自已见到什么影象,听到什么声音去绝对化一些事情,这是最危险的,也很容易走向异端。(注1)

2.不少灵恩者将医治与信心连在一起,也是十分危险,会带给未得医治的信徒更大的创伤。

3.不少灵恩者将疾病与邪灵相提并论,也是危险且不合圣经的。

4.他们十分强调经历,主观之经历,往往变成了绝对的“真理”,这样下去,必会给别有用心的假先知利用,走入异端邪教的陷阱中。文鲜明、占钟士(Jim Jones) 、约瑟史密等异端之产生,就是因为这缘故。

5.不少教会领袖转向灵恩后,强行要求其它人追求方言及某些恩赐,又坚持某些“敬拜方式”才是属灵,要别人跟着走,遂造成不详细之分析,请参第十一章“少教会之分裂现象”。

6.将权能与权柄连在一起,视有某些超自然恩赐者为权威对象或领袖,是十分危险的。

7.不少灵恩人士不注重研读圣经,只求经历,无疑是当神无到。

结论

真理、教义是不变的,然而传福音之方法、敬拜和事奉之方式,却是需要追得上时代的需要,对症下药,才可以收一针见血之果效。我们一方面要持定真理,但要在灵恩教会中学习他们的优点,更新我们的敬拜生活、肢体生活及牧养模式,使我们的教会更复兴,更能有影响力,更能成为一个医治见证的群体。

参考书目

负面评价:


F.D. Bruner, A Theology of the Holy Spirit. Wm. B. Eerd-mans, 1970.

阅读    收藏 
标签:

神的大能

转发

分享

阿吉雅: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是在1921年。一对叫大卫·弗拉德和斯蔚夫妇(David and Svea Flood),带着他们两岁的儿子从瑞典来到非洲的心脏,当时还称作比属刚果的地方。他们遇见了同样来自北欧斯堪迪纳维亚地区(Scandinavian)的亚埃瑞克森夫妇(Ericksons)。他们四人一同寻求神的旨意。那是温柔、奉献和牺牲的年代,他们感到主要带领他们从一个宣教中心出去,将福音传至边远地区。这是在信心里迈出的巨大一步。

  他们来到一个名叫恩道乐拉(N'dolera)的村庄,可是遭到了酋长的断然拒绝,不准许他们进入他的领地,害怕他们的到来使人们远离本地自己的神。两对夫妇选择在半里之外的山坡上盖起了一间小茅屋。

  他们为属灵的突破而祈求,但是却一无所获。唯一与他们有接触的是一个小男孩,他获准一周两次卖鸡和鸡蛋给他们。身高只有四英尺八英寸的小个女子斯蔚·弗拉德(Svea Flood)心想,既然她只能和这一个非洲人交谈,她就要把他领向基督。事实上,她真的成功了。但是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令人鼓舞的事情了。

  与此同时,疟疾却将这个小小团体里的成员一一击倒。到了一个时候,亚埃瑞克森一家相信他们受的苦已经够多了,他们要回到宣教中心去。大卫和斯蔚则决定孤单地继续留在恩道乐拉(N'dolera)附近。

  雪上加霜的是,斯蔚发现她在这原始荒野里怀孕了。临盆时村里酋长的心软了下来,允许一个接生婆来帮助她。

  一个小女孩出生了,他们为她命名为艾娜(Aina)。然而斯蔚因数度患疟疾而身体虚弱,这次生产更使她耗尽了最后一点精力,成了她致命的一击,她在婴儿出生后只熬过了17天。

  大卫的心里起了骤变。他挖了一个粗糙的山洞,埋葬了他27岁的妻子,带着他的孩子们回到山下的宣教中心。他一面把新生的婴儿艾娜(Aina)交给亚埃瑞克森夫妇,一面吼叫着,“我现在就回瑞典去!我失去了妻子,我也明摆着照顾不了这个婴儿。神毁了我的生活!”

  之后,他去了港口,不仅拒绝了神对他的呼招,也拒绝了神自己。

  八个月之内,亚埃瑞克森夫妇二人都因染上不知名的疾病而相继离世,那个婴孩则转交到某个美国宣教士的家里,他们把她的瑞典名字改成了“阿吉雅”(Aggie)。

  最后,当她三岁时,他们把她带到了美国。这一家美国人深深地喜爱这个小女孩,他们担心如果他们回非洲去的话,法律上的障碍可能迫使他们与她分离,所以他们决定不离开他们的国家,也将宣教的服事转为牧教。

  阿吉雅就是这样在南达科塔长大的。长成青年女子后,她就读于明尼阿波利斯的中北圣经学院,在那里结识了青年男子杜威·赫斯特(Dewey Hurst),并与他结婚。

  年复一年,赫斯特夫妇尽情享受着他们服事的果实。阿吉雅先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当她的丈夫前往西雅图地区、就任一所圣经学院的校长时,她发现那一带有着极其浓厚的斯堪迪纳维亚传统。

  一天,一份瑞典的宗教杂志出现在她的信箱里。她既不知道是谁寄来的,也不认得里面的任何一个字。在她不经意翻阅的时候,突然里面的一幅照片令她瞠目惊舌:原始的背景、一个十字架、十字架上刻着一个名字——斯蔚·弗拉德。

  阿吉雅跳上吉普车,飞快地奔向学院里一位教员的家,她知道他能够翻译那篇文章。

  “它讲什么?”她急切地问道。

  教员概述着那个故事:很久以前,宣教士们来到恩道乐拉(N'dolera)……一个白人婴儿的出生……年轻母亲的去世……一个非洲小男孩被领向基督……以及所有的白人离开之后,男孩长大了,最后说服酋长允许他在村子里建起了一座学校。文章讲到他最后如何为基督赢得了他的所有学生,甚至连酋长也成了基督徒。今天,那个村子里共有六百名基督徒……完全因着大卫和斯蔚的牺牲。

  赫斯特夫妇结婚二十五周年纪念的时候,学院送给是一趟前往瑞典的休假。阿吉雅在那里找到了已经风蜡残年的亲生父亲大卫·弗拉德。老人又结婚了,又多了四个儿女,而且常常将生命挥霍在酒精里。他刚刚经历了一次中风,更糟的是,他在家里立下一条规矩:“不许提神的名字,因为神夺走了我的一切。”

  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会面之后,阿吉雅提出要见见父亲的事,其他人都犹豫了:

  “你可以和他谈谈,”他们回答说,“虽然他现在病得很厉害,可是你要知道,每次一听见神的名字,他就火冒三丈。”

  阿吉雅没有知难而退,她走进肮脏的公寓,踏过满地的酒瓶,来到正躺在乱七八糟的床上的73岁的老人的身边:

  “爸爸?”她试着呼唤着。

  他转过脸,哭了起来。

  “艾娜,”他说道,“我从来不想把你送掉。”

  “没什么,爸爸。”她说,将他轻轻搂在怀里,“神照顾我。”

  老人一下子倔强起来,他的眼泪也止住了:

  “神把我们都忘记了,都是因为他,我们今天才活成这个样子。”

  他的脸再次转向墙壁。

  阿吉雅并不放弃,她抚摸着他的脸,继续说,

  “我有一个小故事,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要说给你听。你没有白白去非洲,妈妈也没有白白死在那里。你们为神赢得的小男孩已经长大了,他为基督赢得了全村。今天,因着你们生命中对神有过的忠心,六百个非洲人在事奉主……”

  “爸爸,耶稣爱你,他从来没有恨过你。”

  老人转过神来,望着女儿的眼睛。他的身体开始放松下来,他开始讲话。就在那个下午,他又回到他弃绝了好几十年的神那里。后来的几天,父女一起享受着温馨的美好时光。

  阿吉雅和丈夫很快就不得不回美国了。几个星期之后,大卫·弗拉德也回到永久的家。

  几年后,赫斯特夫妇到伦敦出席一个大型的福音派聚会。会上一位来自扎伊尔(前比属刚果)教会的代表,代表全国11万受洗的信徒讲话,介绍福音是怎样传遍整个国家的。

  过后,阿吉雅迫不及待地问他是否听说过大卫和斯蔚·弗拉德。

  “是的,女士,”那人用法语回答,然后被翻译成英语。

  “我是斯蔚·弗拉德带领信主的。我是在你出生之前,为你父母送食物的男孩。直到今天,你母亲的墓和对她的记忆仍是我们的骄傲。”

  他流着泪久久地拥抱她,然后继续说,

  “你一定要去非洲看看,因为你妈妈是我们历史中最著名的人。”

  阿吉雅·赫斯特和丈夫果然成行,他们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欢迎,她甚至见到许多年前她爸爸找来用挂蓝将她背下山的老人。最引人注目的时刻是在牧师的引导下,她来到亲生母亲的十字架前,跪在土地上祈求与感恩。

  那天,牧师后来在教会里读约翰福音12章24节: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