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居延海《使至塞上》中南海苏泊淖尔蒙古语旅游 |

如果你住在海边,看见过大海,你一定不会把居延海当作海;如果你到过草原,看到过湖泊,你一定会把居延海当作泡子!但在苍茫无际干旱缺水的沙漠里,居延海就像一块碧玉一样的珍贵;因为它是巴丹吉林沙漠中唯一的一块绿洲!

居延海,一个碧水润泽般的名字,在中国的版图上,不知不觉地消失了。直到那铺天盖地的沙尘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铺天盖地的麻烦时,人们才突然又想起了她,那个美丽的、绿水连天际的海子。

当朝阳,远离了地平线,从那片芦苇丛中钻出来,无数的鸟儿、大雁从海面上翩然飞过,它预示的不仅是新的一天的来临!
许多到额济纳看胡杨的人都要到居延海看日出。我们赶到居延海时,这里沿岸已经被游人站满了。无数的人不远千万里的来到这里,都想把居延海的形象记在心里。
在东居延海边,芦苇掩映中的“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十块大牌子,十分醒目。表达了当地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
都护在燕然。
王维这首脍炙人口的《使至塞上》所提到的“居延”,就在额济纳旗。居延是匈奴语,在汉代时曾称其为居延泽,魏晋时称为西海,唐代起称为居延海,现称天鹅湖。居延海的湖面因额济纳河的改道而时有变动,自元代以后分为了亦集乃、哈班哈巴儿、塔剌失三个海子(湖泊),清代以来又分成了东部的苏泊淖尔(蒙古语,母鹿湖)和西部的嘎顺淖尔(蒙古语,苦湖)。这里原本是“三千弱水”的流汇地。远古时期,居延海是大禹疏浚的西北最大的湖泊之一,弱水流聚,形成绿洲,水草丰美,自先秦以来,这里几度繁荣鼎盛,她以浩淼的水域,肥沃的土地,富庶的物产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特别是在西北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后因自然环境恶化,河道堵塞,或为战争而截流,汉代著名的居延属国、神秘的西夏重镇黑城,连同美丽的湖泊,一起在沙海上消失了。
当朝阳正浓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位于达来呼布镇东北约40公里的东居延海。拨开凝重的历史烟云,带着儿时唐诗宋词的渲染和心底长久的期待,今天我终于似曾相识地的和你拥抱!居延海形状狭长弯曲,有如新月,来到湖岸,有很美的苇花在盛开,无数的小鱼在阳光下的湖水里游动。阳光下的蒙古包、沙滩、芦苇、船只、骆驼、湖面与天空呈一线。随着光线的流转,几乎每一刻都让眼前的景物发生变幻,这样的美景,在茫茫戈壁上出现,真的不是文字、抑或是照相机镜头所能记录的。今天的居延海壮阔大气,湖中生长着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鱼类,天鹅、大雁、鹤、水鸭等常来此栖息。水面上竖立着十个大字:“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这几年,北京每年春天的沙尘暴越来越严重,专家、媒体组成的联合考察队溯风而上,一路向西追查风沙之源,一追追到了这里,人们发现历史上有名的居延海已经干涸了!湖底一片砂砾,广袤的居延绿洲已全部沙化,大片胡杨林在枯死,满目“大风起兮尘飞扬”的昏黄景象。终于真相大白:“风起额济纳,沙落北京城!”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朱鎔基的直接干预下,相关部门投入巨资修复河道,张掖地区每年向居延海注水近10亿立方米,使数度干涸的居延海恢复了碧波荡漾、芦花飞舞的丰润明艳。这就是湖边“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的缘由。
历史上的居延海,由东、西、北三个湖泊组成。人们早年所说的居延海主要是指西居延海;现在所说的居延海一般指东居延海。《水经注》中将其译为“弱水流沙”,之所以称其为“弱水”,是由于黑河进入额济纳下游时,地势平坦开阔,河流落差小,水流缓弱的缘故,所经流域也就形成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居延绿洲。在漫漫黄沙中的这片绿洲上,碧水边,有过许多传说,也曾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相传,西汉的骠骑将军霍去病、“飞将军”李广,进攻匈奴时都曾在居延海饮马。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曾到过居延海。而唐代大诗人王维更是曾于湖畔驻足,并写下了著名的《使至塞上》和《塞上作》。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出阳关,入居延,成就了草原丝绸之路。
历史上的居延海水量充足,是我国最早的农垦区之一,早在汉代就开始了这里的农垦历史。居延海还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是兵家必争必守之地。南北朝时期柔然占领这里,隋唐时这里属于突厥,宋代时是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所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自汉朝开始在居延地区大规模屯田,这里就逐渐出现了土地沙化的现象,到元末明初的一场战争,使得弱水河改道北流,居延海的面积逐渐缩小。昔日的居延绿洲也变成了黄沙遍地的戈壁荒滩。
旅行结束了,让我所震撼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中国西北干旱地区走向荒漠化的过程。但愿这一池碧波能保持得长久一点儿!站在这片土地上,透着脚下泛着白碱的石砾,想象史前这里曾经浩荡碧波,岸边的芦苇,你是否还记得居延曾经的辉煌?顽强的你繁衍生息,诉说着世代变换的足迹,但愿你与居延相互依靠,不离不弃,做一个终生的相随。

居延海并不是海,而是蒙古人对湖的昵称。 历史上,由于弱水流量大小的变化,居延海也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变化不断,使居延海成为一个十分神奇的“游移湖”。

沐浴在朝阳之中的那片芦苇,闪烁着金色的光泽,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南兴安军旅文化景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林业局施业区,海拔1227米,地处大兴安岭,占地面积36257平方米,在阿尔山市著多文物古迹中,军旅文化遗迹占有重要地位.
走出新兴的阿尔山市,到南兴安岭军旅文化旅游景区游览,这是回归大自然之旅,更是寻访历史之旅。
在这里,我们尽情拥抱大自然,安安静静地与大自然对话,深吸一口大兴安岭新鲜的空气,舒展心灵,邀请暖煦的日光,接受太阳的祝福。
在这里走进历史的隧道,《铁证》揭开了那历史凝结的厚厚的伤疤,揭露了侵华日军在兴安南地区所犯下的战争罪行,唤醒了人们并不久远的不堪回首的记忆,那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图片,就是侵华日军战争罪行的铁证,除了震惊,悲愤和刺彻肺腑的疼痛之外,它又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警示——“前辈不忘,后事之师”,落后就要挨打。
日本关东军在修筑阿尔山、五岔沟要塞和白阿线铁路及兴安隧道过程中,通过骗招、摊派、抓捕等手段强行征集了数以万计的劳工。由于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恶劣及日军的肆意杀戮,许多劳工在劳动期间被虐待致死。日军为了保密,在工程完工时,对劳工进行集体屠杀。
白阿线铁路东起平齐线上的白城站,西至阿尔山,该线长354.708公里,白阿线从1929年8月15日修筑,1941年11月1日正式运营,南兴安隧道白阿线兴温段(南兴安——阿尔山),海拔1227米,底宽4.4米,高5.5米,1935年6月动工,1937年7月完工。全长3218.5米,是内蒙古最长的铁路隧道。
南兴安隧道堡垒位于隧道东出口左侧,海拔1227米,1937年6月隧道竣工后,日军在东西出口各修建了一个用于守护隧道的堡垒,堡垒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共有五层,里面设有值勤室,发电室,弹药库,宿舍,卫生间, 手间,浴池,仓库等,堡垒四面设有100余个射击孔,在隧道出口山上和公路旁,建有10余个碉堡,山上山下火力交叉配置,形成完备的防护体系。
为了增加南兴安军旅文化旅游景区的文化含量,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提供生动的教材,白狼林业局于2003年6月在南兴安隧道东出口的堡垒的三楼和四楼建立了“铁证——侵华日军在兴安南地区战争罪行展厅”。
那天从堡垒下来,站在灿烂的阳光下,望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草地,我深深地吸了口气,想起了展厅的结束语:
让我们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富国强兵,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愿世界永保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