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分类: 心灵咖啡

http://s8/mw690/001WCAdZzy75yKgSRE317&690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三角戏剧:受害者-压迫者-拯救者。【迫害者】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拯救者】也是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提供别人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而【受害者】则自认自己较低下、不好。有时受害者会寻求迫害者来眨抑自己,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而肯定自己“我无法靠自己来解决。”

在昨晚发生的事情中,当我很辛苦地提着一堆东西,站在雨中,渴望先生像平时一样来接我,这时先生就被我当成那个幻想中的【拯救者】。

而当他因为自己的事情不能来时,先是失望,继而生气,瞬间我就变成了受害者;而他在【我的三角戏剧】中顿时变成了害得我这么沮丧这么生气的【迫害者】。

我设想,接下来,如果回到家我继续指责他,我就变成了一个【迫害者】;他如果很无辜很内疚,我可能又会感到过份而安慰他,摇身一变,我成了拯救者,而当他是一个受我情绪失控影响的受害者。

静下来想一想,其实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根本不值得生那么大的气。那是因为当时的我已经不自由主地深深陷入了这个【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的三角戏剧中而无法觉察和自拔。 在这个游戏中,我既是一个受害者,又是一个迫害者,还是一个拯救者。在这个游戏中,其实并没有别人,只有我自己。没有什么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的心理戏剧在雨中上演。

还好,在回到家之前,我已经看到了这个游戏,心情也就很自然地恢复了平静。

这个三角游戏,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内心上演,但是没有人能够察觉我们可以同时身兼多职——变幻莫测,乐此不疲,上演着生活中的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剧。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感受到这个三角游戏中的一种或两种角色,有的人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比如陷入种种不幸的婚姻中的受害者,比如有拯救者情结的各种类型的助人者,比如动辄就指责抱怨要求别人的压迫者。只有当我们明白其实这个三角游戏中的三个角色其实都是自己时,才有可能走出这个游戏,减少生活中的痛苦和冲突,而做回真实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这个游戏三角,上演这个戏剧的目的很简单,为了满足被爱的渴望。但是当发展成为一种痛苦的【强迫性重复】,形成不可自控的【施虐-自虐模式】,而导致心理或人格障碍的,就需要心理治疗的帮助。

在心理治疗中,个案会很长时间反反复复地在这个三个角色之间转换和呈现。通过治疗,个案最终会成功【回收】这个三个角色,而不是和治疗师再继续这个痛苦的游戏。即当他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时,不再把治疗师当作一个【拯救者】或【迫害者】;当他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拯救者】时,也不再把治疗师当作一个【受害者】;当他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迫害者】时,也不再把治疗师当作一个【受害者】,而是把治疗师和自己都看作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人,既没有想象中【受害者】那般需要拯救和同情,也没有想象中的【拯救者】那般完美和全能,更没有想象中的【迫害者】那般苛刻和具有威胁性。

人生如戏,只不过这戏剧是出演在我们不知道的内心世界中。作为普通人,常常不自由主地过度入戏,或被各种关系卷入到他人的悲情戏剧中。我们要能够了解自己内心上演的种种无意识的戏剧,有能力从自己或他人的戏剧中走出来,否则,就会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病态人格的温床。

文章摘自:(http://blog.sina.com.cn/mine121)


后续: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几乎所有的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跳脱游戏陷阱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你会不断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角色。除非你具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你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的心理游戏中走出来。

     在这八种经常玩的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的负担与压力。所以当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的时候,请你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的模式,以至于你总是用牺牲者的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的行为,或是你早已变得习惯用拯救者的角色在迫害你身边的人而丝毫不自觉。

      下列是八项心理游戏,值得你去察觉自己是否在玩这些游戏,怎么玩、跟谁玩,玩的过程如何、结果有什么感觉,落幕时一再重复的原?始创伤又是什么?你对这些心理游戏的觉察可与之前驱迫令、禁止令的自我剖析联结在一起,你会看到自己在舞台上一幕幕地演出熟悉的剧码。

 

1.请教大师游戏(是的……可是)

     第一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Yes...but”,就是“是的……可是”。这个玩法是有人会带着无助的脸孔向人求助,于是一些热心助人、喜欢给人建议的人就出现了。

     就像有的人问:“老师,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回答她:“那就离婚呀!”接着她又说:“可是我要是离婚了,那小孩子要怎么办?如果真要离婚的话,我就没有办法照顾孩子了!”我回答她:“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小孩子的监护权,你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她说:“这样不太好吧?如果走上法庭,这样以后我要怎么去面对我的公婆和亲戚?”

    如果各位仔细看看以上的对话,你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对谈里,其实早在玩这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这位学员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别人给她建议和帮助,但是当别人真正给她建议时,她却又一直找理由回绝。事实上,她根本不是真正需要别人的意见,因为在她心里早就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总是有一些比较热心帮助别人的人,会一再地掉入救援者这种心理游戏中,并一再地上钩。但是,在这样不断重复的交谈里,那个真正想要帮助别人的人会变得愈来愈沮丧、愈来愈挫折,而那个去寻求他人帮助的人,到了最后他又会再一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时受创的经验里,于是,被他深埋在心中那个“没有人可以帮得了我”、“我总是求助无门”的声音,又再次地被唤醒。

    在日常生活中,被这个心理游戏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不断用牺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帮助,这样的人一直让自己扮演牺牲者,以吸引喜欢拯救别人的人出现,但是那个企图帮助你的人到了最后反倒成了一个被迫害的牺牲者,于是,在这游戏终止之前,两个人都带着很无奈、很沮丧的感觉,而且彼此所得到的回馈都是十分负面的。游戏后得到的都是褐色点券。

 

2. 都是你害的!

      “你看啦!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要不是前几天你给我出的什么鬼主意,我今天也不会把自己搞得这么惨?……”看到这种对话,你一定会发现这个“都是你害的”的心理游戏,比起之前那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来得更高级一点,因为在这段对话中的主角也是向别人求助,不同的是,他会欣然接受对方给他的意见,而且他回去之后也会照着对方给他的建议去做,但是,当他失败时,他就会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那个好心给他意见的人身上。

     所以,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必须一个人承担责任时,他的内心会有巨大的担心和恐惧,因此,在他的人生里,他会纵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这个心理游戏,而到最后却又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只因为这样子他可以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他所搜集的是白色点券,表示自己是无辜的。

 

3.挑拨离间

     这是一种间接性攻击,例如:“志明我告诉你哦,舜子经常在你的背后说你这个人很不够意思!你看他表面上好像对你不错,但事实上他心里是很讨厌你的。”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里,处处都可以看到像这样喜欢挑拨离间的人,他们不断地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但却不直接表达自己心中对那人的不满。事实上,在对话里的那个人他心中真正想要对志明表达的是:“志明,其实我一直都是很关心你的,而我也很想要和你成为更亲近的朋友,但每次我看到你这么信任舜子,我就对你感到很担心,你知道吗?其实真正关心你的人是我而不是舜子……”

此外,在这个“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中,还有一种更高明的玩法就是“放狗互斗”。这个“放狗互斗”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所运用的伎俩就是:让他因为你的建议而变得更挫败,然后就在他心里十分沮丧的时候,你又给他十足的鼓励和安慰。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个喜欢挑拨离间的人,他的内在是很需要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很可能在他童年的时候父母就经常鼓励他玩打小报告的游戏,以至于在往后的人生里,他就会不断地用这种挑拨离间的方式来建立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4.让我逮到了

     会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一般来讲他童年时期的愤怒受到压抑、否定。在他的价值观和心里深处,一直认为愤怒是不好的,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会很害怕自己对别人的攻击性、侵略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有冲突。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通常在童年时期,父母亲之间常有争执和冲突,而这样长期不断地争吵使他十分恐惧、害怕,于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定自己长大时一定不要像父母一样,因为愤怒的情绪对他的生命而言,曾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经验。所以他通常会累积许多次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当内心积压许多无法对人表达出来的愤怒或不满的情绪,到了最后忍无可忍时终于一次爆发出来。

 

5.官兵捉强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