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连中国
连中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64
  • 关注人气:2,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曾有一位喜欢思考的学生问我:“老师,您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难?”我想了想对他说:“我个人觉得两件事最难,第一件事是管理自己,第二件事是改变国家。”我记得当他听我这么说之后,一下子愣住了,呆了一下,才高兴地说:“谢谢老师,我懂了!”

分类: 高考指津

 

一、今晚睡不着,怎么办?


标签:

杂谈

分类: 对话名家

                                      走出:语文课的真谛与骄傲

                    连中国《语文课III 》管窥

所谓涉世渐深,可能就是一个人越来越被彻底占领的过程。一个人受教育最核心的意义之一,恐怕就是不希望他将来心里只能容得下,而逐渐背弃了,直到心里觉得太傻,再也放不进去任何一本为止。心中有的人不会彻底屈从于现实,他还有自己的灵魂生活,还有远方,他还在不断地修复着因久溺人事而产生的坏区是对最关键的一场救赎。倘有人问我,一个心里有和一个满脑子都充满了的人最大的区别会是什么,我会回答:一个人心中有,至此他的心中便有了一座晶亮沸腾的星空。他的生命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有了更丰富的空间与弹性。

 

分类: 名篇醉读
飞然而至的快乐
                              ——李白《望天门山》诗意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分类: 名篇醉读
飞然而至的快乐
                                      ——李白《望天门山》诗意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
分类: 高考指津
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学生们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题目: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
请以“‘无我’还是‘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很抽象,写作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为数不少。当然,面对这样的一个实实在在、硬邦邦冷冰冰的模拟考题,分析题目,强调立意,避免跑题,呈现例文、规范模式是我们熟悉的应考方略。作文,当然是一道题目,对高三而言,其现实意义更是明确而重大——是语文考试拉开差距的一个重要
(2019-12-26 09:00)
分类: 凌云健笔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路遥先生去世后再播《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加上了这样的一段导语:路遥先生离开我们已经9年了,可是在他的这部百万字的作品中,我们重新感受到了他的生命。听到这里,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在一节节课,我们教师的生命在哪里?课堂是不是我们的作品?如若我们的教师没有意识到“生命”这件事情,我们的课便有可能会永远蛰伏。

课,首先应该是教师生命里开出的花。上课,犹如一个作家的作品一般,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的体现吗?在语文课里,教师仅仅是依靠教学技能技巧在教学生吗?他同时是不是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更是在教自己呢?课,是我们心湖里的云影与波光,是我们生命里最晶亮的部分,是我们自身的生命与课程内容的深入结合与相得益彰。

阅读与写作是语

分类: 凌云健笔
所谓涉世渐深,可能就是一个人越来越被“事”彻底占领的过程。一个人受教育最核心的意义之一,恐怕就是不希望他将来心里只能容得下“事”,而逐渐背弃了“书”,直到心里觉得“书”太傻,再也放不进去任何一本“书”为止。心中有“书”的人不会彻底屈从于现实,他还有自己的灵魂生活,还有远方,他还在不断地修复着因久溺人事而产生的“坏区”。“书”是对“事”最关键的一场救赎。倘有人问我,一个心里有“书”和一个满脑子都充满了“事”的人最大的区别会是什么,我会回答:一个人心中有“书”,至此他的心中便有了一座晶亮沸腾的星空。他的生命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有了更丰富的空间与弹性。

人文阅读构筑了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基石

分类: 教育臆想
在阅读教学中,“个体阅读”是基础,是形成“对话交流”的前提与关键;“对话交流”是个体阅读与个体阅读间相互的唤醒与启发:“个体阅读”与“对话交流”相互作用并和谐发展便形成了“个性阅读”。接受美学的理论指出:阅读便是创造;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最终产生;文本意义的建构,作者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则要靠读者去完成。在对文本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只有个性化的建构才是有意义的,这便是说只有“个性阅读”才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能真正完成“阅读”。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曾长期存在着学生“个性阅读”的主体缺失。造成此种“缺失”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对话的“个性”缺失,首先来自于教师对话的“个性”缺失。教师对话无“个性”,学生便会无“个性”(即便有,长期也会被消蚀掉)。教师对话个性对学生而言,既是阅读方式上的一种引导与召唤,也是阅读兴趣的点染与触发,更是思维方式上的一种唤醒与启迪。阅读教学师生间来自个性意义对话的展开,并非是教师课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