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Coyne and Orr 2004
新物种的形成
来到第三篇笔记,要讨论一下物种形成的模式。事实上,要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成因,其核心问题就是要了解物种形成(
标签:
两栖动物性别决定 |
分类: 科普 |
作者:chess brother
性别决定和分化以及机制是生命科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科学家们根据相关的材料,逐步揭开了性别决定和分化的神秘面纱。
性别,伴随有性生殖的出现,生物界同种个体之间普遍出现的一种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异现象。性别间的差异随进化过程中有性生殖的演进而增高。高等生物(如脊椎动物、种子植物)不同性别(雌性和雄性)的个体,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均有极为明显的差异。性别,通俗一点说就是男女、雌雄或公母。
随着性别分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性别,性别决定、性别决定方式和性别决定系统等方面也就随之提出。性别决定,从生物育种学看,指有性繁殖生物中,产生性别分化,并形成种群内雌雄个体差异的机理。细胞分化与发育上,由于性染色体上性别决定基因的活动,胚胎发生了雄性和雌性的性别差异。从遗传学上看,则是在有性生殖生物中决定雌、雄性别分化的机制。
不同的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同。性别的决定方式有:环境决定型(温度决
标签:
杂谈 |
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让我们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自然界中的每个物种都以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顽强地在大自然的舞台上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无论哪个物种,为了延续种群的发展,都背负着一个艰巨的使命,那就是繁殖。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使不同的物种形成了适
标签:
杂谈 |
标签:
科普蓝鲸水生生物保护 |
分类: 科普 |
动物保护的迫切性已经众所周知,但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动物,专业野外保护人员和部分环保人士一直不能取得共识,其交锋的观点主要在于,动物的种群野外恢复到底有没有成效。基于否定的态度,不少爱动物人士认为脆弱的野外种群数量已经无法让动物躲避未知的危险,因此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只能是人工繁育。事实上,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仅靠一些主观的判断,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甚至于一些从事专业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也对此缺乏信心。
近来(9月7日)在《水生哺乳类科学》(Marine Mammal Science) 刊登的一项研究则通过数据支持了野外保护者。这一研究发现东北太平洋从美国阿拉斯加到墨西哥沿岸的蓝鲸数量已经几乎恢复到了110年前当地的种群数量,而当时人类还没有开始大规模捕鲸。这个结果不仅使“鲸粉”们兴奋异常,更让人们有理由相信合适的野外保护措施能够让动物们恢复它们往昔的繁荣景象。因为像蓝鲸这样需要消耗大量食物资源和生活空间的动物都可以,还有哪个物种不能做到呢?
标签:
西藏蟾蜍中华蟾蜍单系性 |
分类: 调查 |
#藏东南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
让我们继续与考察同行,与这里的动物们照面
蟾蜍,俗名叫“癞蛤蟆”,是我们在户外最常见的两栖动物之一。上个世纪初,俄国动物学家扎雷夫斯基(S. Zarevsky)在青藏高原考察时,发现在高海拔地区的一类蟾蜍与较低海拔的个体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基于这一差异他将这类蟾蜍定位新种,即西藏蟾蜍(Tibetan toad, Bufo tibetanus)。
西藏蟾蜍生活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海拔2400~4300米之间的草地或山区,它们的外形和行为习惯与生活的较低海拔的,也就我们最常见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非常类似,是一种夜行性的动物,成年后常栖息于岩石下或土坑内,蝌蚪则一般在静水塘里生活。西藏蟾蜍的背部有一道明显的蓝灰色宽纵纹,这个特征被认为是区分它们和中华蟾蜍的标志。几乎在所有经典的动物学著作和教科书里,西藏蟾蜍
标签:
杂谈 |
每当提到生活在极地的动物时,也许每一个人脑海中都会立刻联想起那些浑身被厚厚的皮毛所覆盖的动物,比如北极熊、北极狐、企鹅和雪兔等等。然而,当告诉你蛙类也能够在极地生活时,你不免会感到诧异,像这种全身皮肤裸露且体温随着外界变化的小动物是怎么能够适应严寒的极地生活的,这严重与我们所理解的常理不符。
但是,现实就是这样。我们今天的主角——美洲林蛙(Rana sylvatica)就是一种可以在北极圈内生活的蛙类。严格地说,美洲林蛙广泛地分布在北美大陆上,从亚热带的美国佐治亚州到严寒的阿拉斯加,都可以见到它们的倩影。生活在极地的美洲林蛙只是它们中的一小部分,然而就是这一小部分林蛙上演了属于两栖动物的抗寒奇迹。
http://s6/mw690/002Za7GJzy6LmlbGvU9d5
标签: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成都生物所科学放生教育 |
分类: 科学放生活动 |
标签:
教育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恐龙 |
分类: 科普 |
标签:
情感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杂谈 |
分类: 科普 |
作者: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