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上课,提到鲁迅的绝望,也谈及了虚无,心下其实还是有点忐忑——对于人生,鲁迅果然有“虚无”的体认吗?我读书一向不求甚解,记性也不好,所以这么确定地说出来之后,心里面其实立刻就慌张起来了。
回家路上,坐在校车里看《鲁迅自选集》(刘运峰校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注释第二条的内容是:
1925年3月18日,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你好像常在看我的作品,但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挑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在1926年8月20日的演说中,鲁迅又谈道:“只要不做黑暗的附着物,为光明而灭亡,则我们一定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
1925年,鲁迅已经44岁,对于人生的看法可以说已经大致确定,所以虽然嘴上他会说这“也许未必一定的确”,心里面也许并不动摇。因此,他在给“广平兄”的信里所表达的“不的确”的态度,以及在之后一年演说中所表达的对于“光明”的期待,大约更是出于对青年的一种责任,以及谨慎。
人生是虚无的。这是一个多么可怕而真实的命题。过了不惑之年的鲁迅,在一封信里委婉谈及了,随即又躲闪开去。而到了公开的场合,终于还是给普遍的人生赋予了光明的调子。——其实,“虚无”并不是一个消极的词啊,鲁迅为什么要害怕大声的说出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
豆瓣上的winwhi 说:
我觉得虚无就像茫茫宇宙似的
空洞感 恐惧感 无力感
对于这种真实,是不忍揭出的吧!
对于追求伟大的人来说,这词应该就是消极的。
而且在他看来既然与黑暗并列,这也就是当然的了啊
我想他说的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