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和”论
|
李中华 发布时间: 2008-09-22 03:01 光明日报
|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和”之历史动因 在中国历史上,《诗》、《书》、《礼》 |
标签:
文化 |
考“赖”
|
周桂钿 发布时间: 2008-09-01 03:55 光明日报
|
《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有的注家,释“赖”为“懒”,二字只差一个竖心的偏旁,可以说“形近而误”。另外,丰收了,粮食多了,衣食无忧,自然不必为肚子操劳,很多人变得“懒”了。似乎也很符合实际。这一说法也被收入现代最权威的词典《辞海》。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是值得商榷的。 凶岁与富岁相 |
标签:
文化 |
分类: 百年国学经典 |
经典原本是讲义
|
|
吴中胜 发布时间: 2008-08-04 03:24 光明日报
|
朱东润(1896-1988),江苏泰兴人,1929年4月,受聘于国立武汉大学,起初任外语系教师。1931年,应当时的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的邀请,朱东润到文学院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课。 笔者在武汉大学档案馆查到了1937年全校“学程”安排。其中安排了朱东润上中四班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一课。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文 |
标签:
文化 |
分类: 国学漫谈 |
国学的原义、演变及内核
|
王锟 发布时间: 2008-09-08
01:37 光明日报
|
国学,见于周代,其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国学”一词,出于《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与之相似的还有《周礼·周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这里的“国学”,就是指国家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校。周代的教育,有国家教育与地方教育之分。地方教育称“乡学”,学校类 型有“校”、“ |
标签:
文化 |
中国学术的源起
|
|
李学勤 发布时间: 2008-06-30
10:50 光明日报
|
|
标签:
文化 |
分类: 国学茶座 |
标签:
四书国学课堂文化 |
“四书”首次走进清华大学
|
本报记者 柳霞 发布时间: 2008-09-22
03:01 光明日报
|
9月17日下午3点20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大二年级学生纪毓迪怀着兴奋心情走进了教室,在这里,“四书”将在建国后第一次作为必修课搬上清华大学的课堂。而她也是第一次去亲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四书”。更让纪毓迪惊讶的是教室里还有一批特殊的学生——既有六七岁的娃娃也有十几岁的少年。原本还算是 |
标签:
四书国学课堂文化 |
“四书”进语文教材不容置疑
|
发布时间: 2008-04-28
05:48 光明日报
|
编者按:《“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光明日报4月14日国学版刊载)一文见报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为了进一步推进讨论,我们从众多的读者来信中选摘两篇,予以发表。欢迎广大读者继续关注。 我觉得“四书”进入中学课堂不是 |
标签:
文化 |
魏晋南北朝书籍出版与文学繁荣
|
陈传万 发布时间: 2008-01-21
07:18 光明日报
|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出版获得了飞跃发展。在这一时期,书籍形态丰富,书籍形制得到了重大变革。简牍自上古一直使用到魏晋,缣帛从公元前5世纪使用到魏晋,纸书从东汉开始使用,与简帛共存三五百年。从三国到西晋这段时间,书籍形态是比较丰富的,存在着简牍、缣帛和纸书三者并存的局面。纸真正取代简帛大约在南北朝时期 |
标签:
文化 |
分类: 百年国学经典 |
王力与《古代汉语》
|
时永乐 门凤超 发布时间: 2008-01-21
07:18 光明日报
|
http://www.gmw.cn/images/2008-01/21/xin_5901052107521711846733.jpg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从事语言学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出版专著40多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在汉语语法、音韵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