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以诺出版
以诺出版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9,404
  • 关注人气:4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http://www.enoch.com.cn/newsview.asp?id=94
我们要翻译的第一本叫《戴德生的青少年时代》。不过书的第一章写的并不是戴德生,而是他的曾祖父。我们中国之所以有了戴德生,是因为他的曾祖父首先归正,神把从一个挂名基督徒转变成真正爱主的基督徒。戴德生的曾祖父和约翰·卫斯理是一个时代的。上帝要预备戴德生进入中国,在差不多80年前就开始预备祂的祖先了。



文/阿信  

阿信:学者,作家。著有《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译著有《客旅:瑞典宣教士在中国西部的生死传奇》《山雨——富能仁传》。利用工作之余从事文字翻译与写作。目前正在翻译的系列作品有戴存义夫妇著《戴德生的青少年时代》《中国内地会——上帝国度的拓展》《把生命献给四川的传教士——盖士利传》。


 

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主题是基督教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我常常在想,这些传教士是怎样培养出来的?我们看到,今年是中国内地会成立150周年。戴德生1854年进入中国,1865年成立中国内地会。刚好今年我发起了一个翻译事工小组,翻译戴德生儿子戴存义写的《戴德生传记》,厚厚的两大本。我估计这两本数翻译出来大概有50万字。这是西方社会他们研究戴德生的主要资料。


 

戴德生高祖父的故事

我们要翻译的第一本叫《戴德生的青少年时代》。不过书的第一章写的并不是戴德生,而是他的曾祖父。我们中国之所以有了戴德生,是因为他的曾祖父首先归正,神把从一个挂名基督徒转变成真正爱主的基督徒。戴德生的曾祖父和约翰·卫斯理是一个时代的。上帝要预备戴德生进入中国,在差不多80年前就开始预备祂的祖先了。


 

他的曾祖父年轻时是英国圣公会一间教会唱诗班的成员,还是教会的敲钟人。当时英国兴起了约翰·卫斯理的卫理公会。戴德生也好,富能仁也好,柏格理也好,他们的祖先都是卫理公会的。


 

讲到教会历史的时候,我们一直都以为英国的基督教在宗教改革后一直都很兴旺。但事实上,当你真正研究英国教会历史时,发现每隔几十年都和《旧约·士师记》描写的差不多。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的新教,然后新教进入英国,带来了英国的大复兴。


 

但到了约翰·卫斯理这个年代,英国的教会已经变得死气沉沉。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圣公会大概代表了贵族阶级,他们主要向上层传播福音;加尔文的改革宗教会主要代表了中产阶级。当时英国有大量的矿工、农夫、渔民(那时英国的贫富悬殊特别大),这些人没有什么人关心他们,给他们传福音,他们也不到教会去。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酗酒、赌博,道德败坏。这时,上帝兴起了约翰·卫斯理和卫理公会。我读过国内出版的两种版本的《约翰·卫斯理日记》,看到约翰·卫斯理和他的同工,和中国的内地会传道士一样,经常骑着马,到各个地方去讲道。然后每到一个地方,晚上,把日记写下来。成都每日更新书店就有以诺出版的《约翰·卫斯理日记》,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所以戴德生、富能仁、柏格理这些宣教士,他们不是来到中国后,就变得这么牛的,而是英国教会历史中就这么厉害。他们之所以能到中国来,是因为他们英国的教会很强大。一个很弱的教会,你是很难派出这么好的弟兄姐妹来传教的。一定是一个非常爱主的、圣灵同在的教会,你才能派出这样的弟兄姐妹。当然,强大的教会不等于就是人数多、教堂建得漂亮的教会。上帝在乎的是人的心。


 

1776年,戴德生的曾祖父,本来是圣公会里面的一个“礼拜天基督徒”,信仰并不虔诚。他爱上教会里的一个姑娘。在他结婚的那天早上,按照英国的传统,早早去谷场里磨麦子给客人吃。当他到打谷场时,上帝的灵临到他,告诉他,你要做一个悔改的基督徒,成为一个爱主的、愿意到旷野去传播福音,为了主的名受迫害的基督徒。


 

那时英国的卫理公会有点像我们今天的家庭教会,他们到哪里,都有暴徒攻击他们。约翰·卫斯理传道的时候,经常有暴徒扔石头,有一次他被暴徒抓住,游了三十条街,差点被打死。当时的英国社会,如果一个人信仰卫斯理那一派的福音,就会被人嘲讽说这个人脑子有问题。但他们不以福音为耻,坚持传福音。

 

就在新婚的那天早上,上帝对戴德生的曾祖父说,我的灵要临到你,你和你一家三代万代都要侍奉我。(《约书亚记》第24章15节:“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他就跪在麦捆上,向上帝承诺,从今天早上开始,他要献给上帝。


 

牧师为他们证婚之后,按风俗,本来接下来是一个很大型的聚会,喝酒啦,狂欢啦。但他牵着新娘子的手刚走出教堂,就告诉来宾,我现在已经是一个真正悔改了的基督徒,所以舞会和酒宴取消。


 

所有来参加他们婚礼的朋友都很震惊,他的新婚妻子也很震惊。因为他也是这天早上才发生突然的转变,还没来得及告诉妻子。妻子很伤心,难道我嫁给了一个循道会的会徒吗?


 

新娘子刚结婚的那段时间很不顺服。你是循道会的会友,你怎么早不说啊?新婚那天晚上,丈夫就给新娘说,我们这个家每天晚上都要祷告!新娘子手一甩就上楼啦,一点都不顺服。新郎每天晚上祷告的时候,新娘子搬动坛坛罐罐,声音弄得非常大。很不高兴。


 

后来有一天晚上,新郎跪在地上祷告的时候,新娘子更不耐烦了,又吼又叫。突然,新郎一下子就把她抱起来,当然不是要打她。他把新娘抱到楼上,放在自己旁边,然后跪在地上祷告。祷告他对上帝的爱,祷告他是多么爱他的妻子,希望全家同心为神做工。就在那天晚上,上帝的灵临到他的妻子,他们夫妻俩就同心合力,成为上帝在当地传福音的先锋。当地的教会也是他们所建立的,这就是戴德生的曾祖父的故事。


 

 在《戴德生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中,戴德生的儿子和儿媳这样写道:上帝在那一天早上的拣选,不仅影响了福音在英国世界的传播,也影响了在中国的传播。

我们要翻译的第一本叫《戴德生的青少年时代》。不过书的第一章写的并不是戴德生,而是他的曾祖父。我们中国之所以有了戴德生,是因为他的曾祖父首先归正,神把从一个挂名基督徒转变成真正爱主的基督徒。戴德生的曾祖父和约翰·卫斯理是一个时代的。上帝要预备戴德生进入中国,在差不多80年前就开始预备祂的祖先了。

 



 

淘宝店铺:全新文化创意产品

http://cdnew.taobao.com/


天猫店铺:全新图书专营店

http://quanxints.tmall.com/




 

阅读    收藏 



这本《圣经释经之旅》的出版是一个很奇妙的历程。我在神学院念书的时候,一直期望找到一本好读而实用的释经学著作。然而举目望去,大部分的书都是“从概念到概念”,缺乏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引导人真正享受从解经到释经到发展信息的全过程。作为神学院学生的我尚且如此感受,更何况教会中的小组带领人、平信徒领袖以及一般的弟兄姊妹!大家普遍把读释经学当成一件奢侈而头痛的事,可望而不可及。正在四处寻求的时候,我在神学院的老师刘志远牧师推荐了这本《圣经释经之旅》,一翻阅,立刻被吸引住了。作者像一个导游,一步步地引导读者从字、词、段一个个元素出发,饶有兴趣地把历史—文法的释经路线呈现出来,中间穿插重要议题的处理,如比喻、预言等,把学术上的“一般释经学”与“特殊释经学”熔于一炉,用好读好看而且实用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刘志远牧师创立的机构1E World资助了向原出版社Zondervan洽谈版权的预付版税,由我出面和Zondervan谈妥了中文版权。Zondervan的版权经理Jean Graham在来信中称赞我们选择出版这本书的确是明智之举。版权谈妥后,刘志远牧师牧养的圣地亚哥华美基督教会的几位弟兄姊妹主动承担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具体参与翻译工作的包括:王喻玲、西文娟、施一珠、萧静馥师母,赵炳灵,刘志远牧师。最后我们决定在封面署名“世界e家翻译小组”。我还记得两年多前在刘牧师家和几位弟兄姊妹见面讨论翻译原则的情景,大家谈论着,很热烈也很兴奋。很感动于几位弟兄姊妹的摆上。我当时很有感触地给刘牧师说,我非常感动你们教会能够在文字事奉上这样地动员参与,难得难得。刘牧师在牧会中既强调基督徒的教会委身,又强调文化使命的参与,这种平衡对我影响很大,而华美教会弟兄姊妹热情参与文字事奉就是一个例证。


   接下来以诺文化的同工们承担了该书的编辑工作,特别要提到李晓秋姊妹,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其中。在编辑过程中,我和道声出版社的陈敬智副社长谈到这本书,询问道声是否愿意承担该书繁体版的出版,敬智兄慨然应允。接下来道声的蔡如佩姊妹和以诺文化的李毅姊妹在网上不断往返,商量许多细节。最后道声的同工黄哲生弟兄对全书的文字进行了最后的编校。


   在过去一年中,刘牧师用本书的译稿在神学院课堂上使用,深受好评。我和我妻子也在不同场合部分使用该书内容,响应都非常热烈,许多弟兄姊妹都觉得深受帮助,说“读经竟可如此有趣”,“释经学竟可如此好懂”。相信这本书会给弟兄姊妹一个信心,循着一个正确的路径,我们每个神的儿女都可以解经,释经并且抓凖神的话,享受神的话。


   愿神祝福你!


   彭强记于2006年圣诞前夕


   

《圣经释经之旅》

 

(美)J.斯科特•杜瓦尔(J.Scott Duvall

 J.丹尼尔•海斯(J.DanielHays   

        世界e 家翻译小组               译

ISBN:978-7-5608-5650-6

开本: 1/16  总页码:392页

版别:同济大学出版社

定价:58.00元

出版时间:2015年3月


 

淘宝店铺:全新文化创意产品

http://cdnew.taobao.com/


天猫店铺:全新图书专营店

http://quanxints.tmall.com/



阅读    收藏 
标签:

佛学

分类: 图书精彩摘录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3-b.w4011-9812900360.78.CK2Zlk&id=44511238877&rn=b023a5abf4e54f825c2097382f0644cd&abbucket=7



简介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先生在埃塞俄比亚群山上,一边啜饮着咖啡一边透过老旧的双焦眼镜,看着磨损的圣经,再次阅读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公车上一个随着公车颠簸的中年妇人,正在阅读、思想《诗篇》第1篇的经文。一个年轻的韩国主管,从新加坡出差回首尔,飞在三万五千英尺的高空上,正阅读并反复思量《罗马书》第5章使徒保罗的话语。加州圣地亚哥宿舍里一个大学生喝完Mountain Dew(一种软饮料,中文名叫激浪)后回到笔记本电脑前,继续阅读《马可福音》记载耶稣如何奇迹般地平静加利利海上的狂风暴雨。

全世界的人都喜爱阅读圣经,而且已经有几千年之久。是什么原因?人们读圣经,因为圣经是一本迷人的书,充满扣人心弦的故事和令人激励的劝慰。人们读圣经,因为圣经是一本重要的书,论及生命的最大议题——上帝、永生、死亡、爱、罪及道德。人们读圣经,因为他们相信上帝借着圣经中的话语向他们说话。圣经鼓励他们、提升他们、安慰他们、引导他们、管教他们、建造他们、给他们希望、带他们更靠近永生上帝。

圣经某些部分易于了解,但大部分则不然。然而很多人渴望了解圣经全部的话语,而不只是容易理解的部分。有许多人希望能深掘圣经,希望多看多了解圣经,也希望知道自己对圣经的了解是否正确无误。也就是说,能有信心相信自己从圣经中读取的是真理,而不是自我发展出专断的、想象的或谬误的解释。本书就是为这些人而设计。

诠释及了解圣经的过程就像是趟旅程,开始的时候就要仔细彻底地读,借此才能决定经文在当时对圣经原始听众的含义。

然而,当读者试着在自己身上直接应用其原意时,很可能会遇到问题。当代读者与圣经原始听众间有着文化、习俗、语言、境遇和时间上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形成一道障碍,像一条河从他们和经文之间穿越而过,阻碍他们明白圣经对他们的真正意义。

不仅如此,旧约圣经更加宽了这条河的宽度,使当代读者与原始听众相离更远。旧约圣经中的听众和当今的读者间有着盟约的不同,新约信徒是活在新的盟约中,借着耶稣的牺牲与上帝亲近。旧约圣经中的信徒是活在旧的盟约中,对他们而言,律法是中心。换言之,两个群体的神学情境不相同。二者间有着盟约障碍,因为他们活在不同的盟约之中。

因此,穿越旧约和当代读者之间的河不只是文化、语言、情境和时间,还有盟约的差异。反之,与新约听众则有较多共同点;但即使如此,仍有文化、语言和特有情境差异,强烈阻碍人们的理解。这条河往往又深又宽,无法单单涉水而过。

结果,当今的人们经常不确定如何诠释圣经。该如何了解《利未记》第1919节,不可用两样搀杂的料作衣服穿在身上。这是否表示顺服的基督徒应该穿百分之百纯棉制成的衣服?《士师记》第637节,基甸放羊毛在禾场上以确认上帝的心意,是否表示今天的人们必须放羊毛以寻求上帝的心意?

新约也常常很模糊。例如,《马太福音》第1429节,彼得行走在水面上,是否意味着为了顺服基督之故,每个基督徒都要试着在水面上行走?如果不是,这段经文到底是何含义?如何正确地理解?又要如何跨越分开当代读者和圣经本文间的那条河呢?

只要你想诠释圣经真理,就得先跨越那条河。当今许多人,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常常凭直觉(intuitive)或感觉(feel right)的方式去诠释。若是经文看来像是可以直接解释的,他们就试着直接解释。若不然,他们就以灵意(spiritualizing approach)方式解经,忽略圣经上下文,以一种近乎将经文寓言化的方式解经。或者,他们就耸耸肩继续看下一段,完全忽视经文的原意。

这些方式无法将我们安全送达河的彼岸。那些使用直觉方式盲目涉水渡河的人,希望河水不要高过膝盖,有时他们幸运地跌在沙洲上,但他们通常一脚踩进深水里,最后在下游被河水冲上岸。相反,那些靠着灵意解经,想要纵身一跃就渡河的人,也和使用直觉法的家伙一样被冲往下游的岸边。而耸耸肩或略过经节的人则还在河的这一边,单单望着彼岸不想尝试。

许多人都承认这些方式不太妥当,也知道这是无可奈何而且极主观的方法,但这是他们惟一知道的方法,所以只好继续用下去。那么要如何将圣经原始听众的世界转换至今天的世界呢?

本书将陈述如何横越这条河进入今天的世界。我们需要一个恰当、合理的方式,需要一个不是单单建立在直觉和感觉上的方式来查考圣经。我们需要一个既能读出圣经本文的意义,又同时能跨越到当今读者处境的方法。

我们还需要一个能运用在任何一段经文、前后一致的方法。这样一个方法能够免除跳过经文、四处乱找合用经句的习惯。一个前后一致的方法能让我们深入了解任何一段经文,并找出对今天的读者所代表的意义。我们需要一个不会在岸边搁浅或被丟在河里冲到下游河岸的方法。我们需要一个方法查考圣经以便恰当而正确地横越那条河。本书的目标就是带你进入渡河之旅,将你从圣经原始听众的世界和经文带到当今的人们可以恰当地理解和应用的经文。

 

旅程的基础

记住,我们的目标是明白经文本身的意义。我们不可自行创造经文以外的意义,而是要寻找已经存在的意义。然而,我们也了解不能将对古代听众时期的意义直接应用在现代,因为那条河(文化、时间差异、情境、盟约等)将我们分隔两处。诠释之旅的步骤提供了我们一个程序,让我们可以带着对古代时期听众的意义,跨越那条河,并找出对今日而言合理的意义。

这趟旅程行进在一个前提上,就是基督徒相信圣经是上帝向他们传达他自己和其旨意的记录。他们尊崇圣经并视其为神圣,因为圣经是上帝的话语,上帝借着圣经的话语启示他自己。圣经中许多经文是以独特的、具体的、启示性的方式陈述普世性的事实或神学原则。①虽然某些经文中的独特性可能只适用于圣经原始听众的特殊情况,其中所包含的神学原则却能适用于所有上帝的子民。因此,神学原则对古代圣经原始听众及今日基督徒均有意义,并可以应用。

因为神学原则对过去及现在的听众都有意义且能应用,其功用就像跨河大桥般连接两岸差异。不再盲目地涉水过河,不再傻傻地试图一跃而过,不再痴望着对岸不敢尝试。神学原则筑起让我们安全过河的桥梁。在我们的诠释之旅中建造这座原则之桥将是关键的一步。

因此,我们的旅程以谨慎阅读经文为起点,终点则是抓准经文的意义。这是一趟使人振奋的旅程,但也是需要下苦工的旅程,没有轻松的捷径可图。

诠释之旅的基础包含下列三个步骤:

步骤1:抓住经文对圣经当时城镇的意义

问题:这段经文对圣经的原始听众有何意义?

 

上帝曾经在《约书亚记》第1章命令以色列人……

保罗曾经劝诫以弗所人……

耶稣曾经鼓励他的门徒……

 

务要明确,不要笼统或试图在这个阶段发展神学原则。

 

步骤2衡量需要跨越鸿沟的宽度

问题:圣经的原始听众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如上所述,当代读者与圣经原始的听众有文化、语言、情境、时间和盟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汇集成一条河,阻碍人们直接将当时的经文意义转移成当下的经文意义。河的宽度因经文段落而异。有时极宽,需要一条长而坚固的桥才能渡河。有些只是一条窄窄的小溪,可以轻易跳过。重要的是,在开始建造原则之桥以前要知道河有多宽。

在步骤2中,你将仔细看清这条河,以判断这一段经文中河的宽度。这个步骤中你要寻找在当下的境遇和圣经原始听众的境遇之间的重要差异。如果你研读的是旧约经节,也要确实辨认出重要的神学差异,这差异是由耶稣基督的生命和事工所带来的。

 

步骤3:跨越鸿沟的原则之桥

问题:这段经文有什么神学上的原则?

这也许是最具挑战性的步骤。你在这个步骤里寻找神学原则,这原则能反映出你在步骤1中辨认出的经文意义。记住这神学原则是意义的一部分,你的功课不是创造意义而是发掘作者的原意。上帝给予特定圣经原始听众特定的经文,上帝也经由同样的经文给予当代听众普世性的神学教导。

决定神学原则时,首先回忆你在步骤2中辨认出的差异,接着,试着辨认出圣经原始听众的境遇和当下境遇间的相似点。以《约书亚记》第119节为例,我们通过步骤2可以找出许多相异点,但注意以下的相似点:基督徒也自认为是上帝的子民,与上帝有盟约关系(新约);虽然他们不是以色列人的领袖,但许多人在教会的领导职位上;他们没有进攻应许之地,但他们寻求顺服上帝的旨意并完成上帝命令他们所做之事。

审视差异并辨认出相似点后,回到步骤1你所描述的对圣经原始听众的意义,并试着辨认出反映此经文的广义神学原则,这原则也必须和与圣经原始听众间的相似点有关联。我们将使用这个神学原则作为帮助我们渡过障碍之河的原则之桥。

此外,在这个步骤中你必须进入部分—整体回旋(parts whole spiral)中。 也就是,你要反复思考本经文及其他圣经章节里的教导,你所得出的神学原则不应该只在这段经文里出现,而必须与圣经其他经文相合。我们可以总结出建立神学原则的准则:

 

原则必须能反映在经文中。

原则必须超越时代,也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情况。

原则必须不受文化的束缚。

原则必须与其他经文的教导相吻合。

原则必须同时与圣经原始听众和当今听众相关。

 

用一或两个句子写出神学原则(可以多于一项),使用现在时动词。

 

诠释之旅

诠释之旅实际上是本书的蓝图。我们将在第一单元学习如何谨慎观察和阅读。我们从较小范围、较简单的经文单位(第二章)开始,然后进入较复杂和较长的经文单位(第三章和第四章)。

第二单元中,我们将花时间讨论情境(contexts),谈古代听众和当代听众的情境。我们将在第五章细察既有理解(preunderstanding),譬如我们的情境。接着在第六章和第七章探索文化/历史背景和文意脉络(literary contexts)。

我们也将学习如何在这些背景及文意脉络中进行词语研读(第八章)。然后是圣经翻译和英文译本产生的过程(第九章)。这些篇章将给我们必备技能,以稳稳地扎根在步骤1上。

第三单元则说明辨认及建造原则之桥所需的神学理论,以跨过差异之河,并且抓住经文意义。第十章讨论何为意义以及谁决定意义(作者或读者?)。第十一章深入探讨有关于神学原则及意义概念的议题。意义是否有深浅层次?一段经文是否只有一个含义或者有多重含义。第十二章探讨在所有诠释过程中圣灵的角色。第十三章帮助我们将脑袋里的知识化为实际改变生命的行动。换言之,我们在第一章介绍的诠释之旅,在第一单元的其他篇章,以及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里将继续延伸,深入详述你在旅程中将面临的诠释议题。

第四单元将说明如何进行新约诠释之旅。这一单元将从第三单元的神学讨论,进入实际的诠释并应用新约经文。我们将教导如何根据新约不同类型的经文或文体来进行诠释之旅。第十四至十七章分别包括新约书信、福音书、《使徒行传》和《启示录》。这几章将你在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所学的东西整合在一起,教导你如何将新技能运用在新约中。

最后,第五单元说明诠释并应用旧约时一些特有的挑战。首先在简介中,我们将增加诠释之旅的步骤使其更适用于旧约情境。就如同第四单元,我们将教导你如何根据旧约不同类型的经文或文体来进行诠释之旅。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二章将磨利你的工具,以抓住旧约所有文体的经文:叙事文、律法书、诗歌、先知书和智慧文学。

你准备好进入令人振奋的诠释之旅了吗?有许多有趣的圣经章节正等着你。加把劲,绝对值得。

本文选自《圣经释经之旅》第一章



《圣经释经之旅》

(美)J.斯科特•杜瓦尔(J.Scott Duvall

J.丹尼尔•海斯(J.Daniel Hays  

  世界e 家翻译小组                  

ISBN978-7-5608-5650-6

开本: 1/16  总页码:392

版别:四川人民出版社

定价:58.00

 

出版时间:20153

阅读    收藏 
标签:

文化

分类: 图书评论

https://www.churchchina.org/no150311



文/大牛


如果你并不是那么清楚真正合乎圣经的崇拜是什么,我建议你以阅读《加尔文论崇拜》这本书作为开始。作者并不想将其写成一部学术著作,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将试着以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以一种对平信徒友好的方式介绍历史上的新教和归正崇拜”。

教会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不同的人,也许会给出不同的回答。有的人也许会说是宣教,但约翰•派博在其著名的宣教学书籍《让万国都欢呼》的一开篇却如此说:“宣教不是教会的终极目的,敬拜才是。宣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没有敬拜。敬拜才是终极的,不是宣教;正如神才是终极的,不是人。”[1]实际上,“教会”一词的基本意思,无论在希伯来文,还是希腊文,都是“聚集”的意思。而在圣经中,这一“聚集”特别是指上帝与之立约的群体的聚集,这一聚集特别与圣约群体的崇拜有关。希腊文圣经中第一次出现“教会”一词的地方是在申命记4:10,希伯来文圣经只是采用了“教会”一词的动词形式:“你为我招聚百姓”。但在七十士译本中,译者却有意要强调这一招聚的特殊性,而特意加了一句话:“在组成教会的日子,耶和华对我说,你为我招聚百姓”,以此来表明,这一招聚正是为了组成教会。组成教会做什么呢?“我要叫他们听见我的话……可以学习敬畏我,又可以教训儿女这样行。”(申4:10)上帝组成他的教会,是要使得他的话被宣讲,使得他被自己的百姓敬畏(“敬畏”是一个敬拜性的词),使得圣约儿女可以被教训。换句话说,上帝组成他的教会,是为了让他的百姓来敬拜他。教会最重要的使命是:敬拜!

那么,读者们,你们自己的教会又是如何看待敬拜的呢?你们自己的敬拜进行得如何呢?就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我必须承认,今天中国教会的敬拜存在着极其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首先,表现在对敬拜的神学理解上;其次,也表现在敬拜的实践上。

圣经中有多个词来表达“敬拜”,虽然彼此的精确含义有所区别,但基本的意思不外乎:“在主人面前的俯伏”,“如同奴仆般的服事”,“在……面前敬畏”。所有这些词强调的中心,都不在于敬拜者,而在于被敬拜者,就是在于神。敬拜,是完完全全以神为中心的。那么,你们自己教会的敬拜真正体现出这一点了吗?你们教会的敬拜是以会众为导向,还是以神,以神的话为导向?希伯来书12:28说:“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或作:敬拜)神。”请问,你们教会的敬拜是为了讨人的喜悦,还是讨神的喜悦?是照着人所喜悦的行,还是照着神所喜悦的行?

如果你并不是那么清楚真正合乎圣经的崇拜是什么,如果你渴望照着神所喜悦的来敬拜神,那么,我在此建议你以阅读《加尔文论崇拜》这本书作为开始。这是一本介绍改革宗崇拜神学和崇拜实践的入门读物,作者自己也谦卑的称其为“一本小册子”。作者并不想将其写成一部学术著作,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将试着以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以一种对平信徒友好的方式介绍历史上的新教和归正崇拜”。就作者的写作目的而言,我认为是基本成功的。实际上,书中所包含的信息,是相当深入的,但这种“深入”,却能够以“浅出”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这本书的强点之一。

全书分为两部分,实际上是由两位作者写的。

第一部分是导论,作者特里•约翰逊(Terry Johnson)从历史神学的角度,简明扼要但却精确地介绍了改革宗的崇拜神学,包括改教家对天主教在崇拜方面的错谬的批判,对教会传统的反思,改革宗敬拜观的神学意义(如何与宗教改革的“五大唯独”的教训相和谐),也介绍了改教家们的崇拜实践,包括崇拜的形式、语境、要素、次序等,最后简单总结了改革宗崇拜观的优点。虽然作者主要关注加尔文本人对于崇拜的观点,但是作者并不局限于加尔文的思想,反而广泛引用不同改革宗学者的观点来证明和支持,以此来显明加尔文的崇拜观并非只是加尔文个人的观点,而是改革宗整体的教导,整体的观点。正如作者在导论的一开始,就明确表明,加尔文并非以一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方式,来建构其崇拜观,而是与其他改教家一起,在彼此互动中,共同构建出改革宗崇拜观的大厦。这是“许多改革家共同的努力”。作者引用奥德的话说:“这确实不是加尔文的礼仪,不是日内瓦的礼仪,而是归正教会的礼仪。”虽然,加尔文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2]

第二部分则是具体的崇拜实践,作者是钟百恩(John D. Payne)。作者首先在第一章为合乎圣经的崇拜礼仪辩护,指出了当代美国福音派的无形式主义和天主教的形式主义的错误。接着,作者在第二章从对崇拜的正确认识上,以及日常的家庭崇拜和个人崇拜实践中,讨论了如何来预备主日公共崇拜。我个人以为,这是这本书最精彩的一章。作者非常精炼地从神学和圣经的角度,向我们呈现了改革宗独特的崇拜指导原则,即所谓的“崇拜的规范原则”(Regulative Principle of Worship)。[3]并且进一步强调了改革宗崇拜的其他原则:以上帝为中心的,对话式的,简朴的,日常崇拜与公共崇拜的区别,敬畏的,合乎三一神论的,凸显耶稣基督的位格和救赎大工的。当然,严格来说,所有这些原则,都应当受“崇拜的规范原则”所限定。因为所有这些原则,都必须唯独来自于圣经的启示,否则没有人可以自设崇拜的原则。由此,你可以看到,“崇拜的规范原则”是改革宗崇拜实践的根基和基本指导原则。并且,在这一章中,作者对家庭崇拜和个人崇拜的强调和讨论,特别是作为主日公共崇拜的预备,是今天中国家庭教会尤其需要认真聆听的。在第三章,作者按照改革宗崇拜的传统次序,简要介绍了改革宗崇拜的每个要素,他对咏唱诗篇和传统赞美诗的强调,对牧者宣赦的强调,对牧祷、信徒信仰告白和十一奉献的强调等,都是我非常欣赏的,也是今日中国家庭教会需要认真反思的地方。


正如之前所指出的,作为一本写给平信徒的“小册子”,本书可以算作是基本成功的。由于两位作者都是多年牧会的牧师,他们的写作有着很强的教牧和实践导向。在没有降低神学性的同时,他们的确兼顾了教牧性和实用性。认真阅读本书,对于今天在崇拜方面缺乏大公教会历史传承,却又深受当代反传统的福音派和灵恩派影响的中国家庭教会的牧者和平信徒而言,都将会是一次有益的信仰重整之旅。

当然,在我有限的眼光中,书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这本书虽然以简洁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改革宗的“敬拜的规范原则”,但却没有清晰地将其作为贯穿全书,至少是贯穿后半部分关于崇拜实践的基本指导原则,这是非常可惜的。比如,本书并没有从“敬拜的规范原则”角度,告诉我们为何圣经规范或限定了这些要素(虽然在导论部分,非常简洁地谈到了使徒行传2:42如何限定了讲道、祷告和施行圣礼的要素)。这会大大削弱本书的说服力,读者会询问,当你说公共崇拜要有宣召或认罪或宣赦时,圣经哪里赋予了教会这一权柄?比如,在讨论“认罪”和“宣赦”时,作者只是提到了约翰一书1:7-9,但这段经文并未明确指出是在公共崇拜的时候。按照“规范原则”,圣经没有明确启示的,就是上帝所禁止的。这当然不是说我反对在崇拜时有“认罪”和“宣赦”,我绝对的相信这两者是“规范原则”所限定的要素,实际上,我认为当代有些美国的长老教会在崇拜中忽略这两个要素,是极其可惜的。但作者需要从“规范原则”的角度明确指出来。

其次,本书没有从圣约神学的角度,明确指出,整本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都对新约教会的崇拜有限定。作为连续性的恩典之约的一部分,旧约中的要素必须在渐进性的救赎历史中,进行有机的调整,而整合进入新约,成为新约中教会的敬拜要素。比如,新约从来没有明确说明,“祝福”是一个敬拜要素。虽然作者也提到了新约中也有“祝福”,但这些经文都只是书信的一部分,新约从来没有明确要求这些“祝福”要用在崇拜中。读者会问:为何这些祝福不能只是平时的祝福,新约如何“限定”了这些祝福在公共崇拜中?如果不从圣约神学的角度,这一问题不可能从新约中得到解答。并且,新约也从来没有说明,为何必须是上帝所设立的人执行祝福?这一问题的解答也必须回到旧约,并根据圣约神学,整合进入新约。

其他还有一些地方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比如,作者对“十一奉献”的讨论也是不严谨的,并且没有区分当纳的“十一奉献”和信徒在“十一”之外随本心所酌定的“捐输”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然而,瑕不掩瑜。就整体而言,我对这本书是持相当肯定的态度的。实际上,我自己也在想,对于一本面向平信徒的小册子,我是否太吹毛求疵了。作为一名正在进行教会归正的牧者,我自己非常愿意将此书作为本教会会友课程的教材之一,也在此郑重向大家推荐。

《加尔文论崇拜》,作者:(美)钟百恩(John D. Payne),20153月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

注解:

1 John Piper, Let the Nations Be Glad: The Supremacy of God inMissions, Baker: Grand Rapids, 2010, p.15. 

2、近来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认识到,改革宗神学家们在改教时期,存在着一个密切的彼此影响和彼此造就的团契网络,他们彼此分享着自己的研究和发现,并在这个网络互动中构建出改革宗神学的大厦。比如,彼得•马特尔在“与基督联合”和圣餐观上,布塞在教会治理,慈运理在神的护理,布林格在恩典之约,埃斯兰巴狄在长老的角色等方面,都对加尔文有重要的影响。 

3、正确理解“崇拜的规范原则”,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改革宗的崇拜实践非常重要,因为这正是指导一切改革宗崇拜实践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与路德宗、圣公宗所秉承的所谓“崇拜的基准原则”(Normative Principle of Worship)的对比中,更加显出改革宗神学的特色。从教会历史的角度,在中世纪时期,罗马天主教引入了大量没有圣经许可的传统,导致教会的腐败堕落,甚至天主教自身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比如,1512年召开的第五次拉特兰大公会议就是一个例子。大会开篇的主题就是“这个教会从头到身体,都需要改革”。请注意,拉特兰会议是在1512年召开,这是在路德开始改革之前,天主教的改革更多是道德性的改革。1520年,路德撰写了三部影响深远的纲领性著作,为宗教改革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以至于这一年在教会历史上被称作“咆哮的1520”。这三部著作是:《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书》、《教会被掳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在这三部著作中,路德明确表明:教会在教义、体制和敬拜上都已经败坏,偏离了圣经的教导,教会必须在这三个方面改革、归正。然而,路德在这三部著作中,却为一些圣经没有明确禁止的传统留存了余地,认为可以继续保留在崇拜之中。并在后来逐渐形成了路德宗的敬拜指导原则,即“崇拜的基准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凡是圣经没有禁止的,就是神所许可的。然而,加尔文和其他改革宗改教家们在崇拜实践中,却走向了更严格的立场。1544年,加尔文给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写了一篇非常著名的呼吁书:《论教会改革之必要》,在书中,他详细表明,为何教会必须在教义、体制和敬拜这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并明确提出了“规范性原则”,即只有圣经明确教导的,才是神所许可的。这两种原则的背后,体现出路德宗和改革宗神学的根本性分歧:包括圣经的充分性体现在哪些领域;人性全然败坏和拜偶像的内心对人敬拜的影响;基督徒的自由是否受圣经的约束;旧约律法对新约信徒是否有约束力;基督的三重职分在教会崇拜的体现等。

本文发表于《教会》20153月总第52

(https://www.churchchina.org)

https://www.churchchina.org/no150311



《加尔文论崇拜》

(美)钟百恩(Jon D. Payne) 著

杨基 译

ISBN:978-7-220-09402-6

开本:1/32 总页码:140页

版别:四川人民出版社

定价:24.00元

出版时间:2015年3月

 

淘宝店铺:全新文化创意产品

http://cdnew.taobao.com/


天猫店铺:全新图书专营店

http://quanxints.tmall.com/

阅读    收藏 

我面前的这座山,名叫“中文山”。一开始山峰就很陡峭,当你攀登一段之后,你觉得也不过就这样嘛!但当你自认为就要掌握它了的时候,突然又异峰突起,比你先前攀越的山峰更高、更陡峭。但要想掌握中文,你非攀越不可。这后一座高峰就是中国人的思想和语法。你在没有攀登第一座峰之前已经听人谈起过。但是等到亲眼看见,你第一眼就会觉得它高不可攀。——富能仁


1909年,中缅公路还没有修建,从缅甸八莫八莫(Bhamo),位于伊洛瓦底江沿岸的缅甸北部克钦邦城市,东距中缅边界65公里。开始,富能仁就一路骑在马背上北行,沿着高黎贡山的羊肠小道,进入中国云南西部。满目都是崇山峻岭和深不见底的峡谷。从这里往西北,都是荒无人烟的层峦叠障,海拔高达5700多米,一直延伸到喜马拉雅山麓;而往西南,高黎贡山一直没入八莫的繁茂的河谷。

富能仁这样描写他穿越高黎贡山的经历:


草深林密,乱石遍野,到处可见高山峡谷,瀑布溪流。细雨蒙蒙中,我们在好像永远远都走不出去的云雾中跋涉。有时走上一整天才碰得到一个行人。歇脚时抬头望望那些高不可攀的山顶,笼罩在云雾中,不见一处人烟。那里一定是豺狼虎豹出没之地。

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山高林密、荒凉潮湿之地,竟被这个地方迷住了!

浓雾弥漫,我们完全看不到周围的景色。山中异常寂静,让人神清气爽!我们艰难地往上爬(我自己倒是很愉快),不知过了几个小时,我们终于抵达一个山头。或者说我们到达的只是一个隘口,因为没有哪条山路会直接从峰顶穿过。

我们经过一大片原始森林。只听得到雨点声和我们脚踩腐叶所发出的声音。潮湿、冷清、孤寂——连飞鸟也不来探问。在这海拔平均一万英尺。这里海拔约3300米左右。的地方,很多地方几乎终年积雪。

下山的时候,山道又陡又滑。我们常常手脚并用。掀开长着青苔的树干,走过很长一段布满荆棘的灌木丛。大雾迷漫,伸手不见五指。但是突然间,眼前又豁然开朗。

就在我们眼底下,一大块平原静静地躺在那里,那一刻,我整个人都呆住了:景色如此美丽,一望无际。我再抬头望望远处,雄伟的高黎贡山山脉一览无余,黑魆魆的群山笼罩在云雾里。更远处是怒江。

“我们一边下山一边不时观赏美丽的风景。日落时分,我们抵达一个傈僳族小村寨——陈遂。我们全身都被雨淋透了,看上去狼狈不堪。”


富能仁来到中国云南西南一带传教,说起来还要归功于中国内地会的拓荒宿将麦卡悌(John McCarthy)。当时中国内地会带领人,看到中国地域这样辽阔,又有接近7亿的人口,而前来中国传教的人手很紧张,所以决定把云南省的传道工作放一放,等时机成熟后再说。

但麦卡悌不同意这个看法,他拒绝放弃云南省的传教工作。中国内地会的带领人拿他没办法,只好请他到位于安庆的内地会语言学校去,看能否为云南的传教工作暗中物色一两位合适的人选。那里有一些刚来到中国,预备到各地传教的新人。而富能仁正是其中的一个。

麦卡悌去了那所学校以后,给中国内地会总部去了一份电报:“请差派富能仁去云南!”

这样,身材矮小、壮实的麦卡悌和又高又瘦的富能仁结伴来到缅甸八莫。从那里出发,两人骑着骡子一路翻山越岭北上进入云南。这些当地的骡子很习惯这样崎岖不平的山道,步子很稳。富能仁和他的属灵前辈骑在骡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还读读中文报纸和书籍,倒也其乐融融。

富能仁从此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骑在骡背上,他就拿出随身携带的莫扎特的前奏曲和肖邦序曲的乐谱,用这种方式“欣赏音乐”。

途中偶尔还会有意外发生。一天早上,富能仁听到麦卡悌的骡子的蹄声紧跟在自己后面,就大声问麦卡悌对他正在读的一本书有什么高见。可是麦卡悌的回声似乎离他很远。富能仁回头一看,麦卡悌的骡子漫不经心地跟着自己,可是骡背上没有麦卡悌。富能仁大吃一惊。他赶紧掉头往回走,走了几里路,才发现麦卡悌躺在路边,被摔得头昏眼花,万幸的是骨头没有受损。

1909年5月24日,富能仁来到云南西部一个叫做腾越的小镇。从这里可以看到中缅边境一望无际的群山。这个小镇有不少居民,但离其他外国宣教士的驻地至少有几十天的路程。

腾越城门大街富能仁把家安在这里。他租了一间房子,在一个客店的楼上,4米长,3米宽。屋子里什么家具都没有。他开玩笑说,这房子只有一个优点,就是房子里的老鼠比他的同工安选三夫妇(Mr.&Mrs.Embery)安选三夫妇,约于1904年来到大理传教,1907年在大理建福音堂,1909年来到腾冲传教。住的地方少!

多半时候,富能仁白天就在自己的屋子里学习中文。虽然他来前已经在中国内地会的语言学校学了6个月的汉语,但要灵活地运用中文,对他来说无疑难如登天。他写道:


我面前的这座山,名叫“中文山”。一开始山峰就很陡峭,当你攀登一段之后,你觉得也不过就这样嘛!但当你自认为就要掌握它了的时候,突然又异峰突起,比你先前攀越的山峰更高、更陡峭。但要想掌握中文,你非攀越不可。这后一座高峰就是中国人的思想和语法。你在没有攀登第一座峰之前已经听人谈起过。但是等到亲眼看见,你第一眼就会觉得它高不可攀。


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苦练几天中文,然后跑出来,走进拥挤的市场。他想试一试刚学到的几个日常用语,但发现当地人一个字都听不懂。每当这时,他就感到很丧气。他写信给家人说:


我尽力想多学些当地人的方言,但恐怕这需要需要很长时间——我只不过才刚刚开始。我认为这比成为一个精通中文的学者还重要,因为我学中文的主要目的是要能让当地人听得懂。麦卡悌先生告诉我,有一位宣教士的中文造诣的确很深,但他说出来的话,甚至连他的仆人都听不懂。

我承认学习中文书面用语肯定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但必须和当地人的方言一起学才更有效。这对我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只要从市场上或小客栈里听到新的日常用语,他都全部记下来,回到家里后温习。


摘自《山雨——富能仁传》

http://mmbiz.qpic.cn/mmbiz/nrYou8V5XSUDpvPuNVqmsjHvVybISia32Px4zzicFwHzyicRDH9SFicicyPBjycdSz9hjgpVMOicA9sy3jfofq2ibXNOQ/640?tp=webp

(英) 艾琳·克蕾斯曼

(Eileen Crossman) 著

阿信 陈萍译

ISBN:978-7-5126-3051-2

开本:1/32 总页码:264页

版别:团结出版社

定价:29.00元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阅读    收藏 


他最出名的讽刺画是《瞎子领瞎子》这幅油画。对照着背景明朗动人的田园风光,这批表情严肃、认真“摸着石子过河”的人却是一批瞎子。他们缺乏的不是决心,不是聪明,而是对自身现况的认知。这不正是人类困境的写照吗?


有一位受波希影响很深的法兰德斯画家老布鲁盖尔(PieterBrueghel the Elder,1525-1569)也值得我们注意。老布鲁盖尔的画,让我们体会到纯朴中的神圣,也可以窥见平凡中的愚蠢。这正是他有趣的地方。
例如这幅与波希的画同名的《圣安东尼的诱惑》,我们很明显可以看见波希的影子。



与波希一样,他的画并不适合当时美学的潮流,但却更能与现代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布鲁盖尔家族出了许多有名的画家,但是以老布鲁盖尔为最知名,他后来把姓氏中的“h”去掉,就变成Bruegel了。除了讽刺画,他更以刻画农民的生活和风景画取胜。



他被称作“农夫布鲁盖尔”,不但因为他是第一个描绘农村生活的画家,也是因为他喜欢穿着农民的服装出入于他们中间,捕捉那16世纪即将消失的农村生活。同时,他也是西方第一个为了画风景而画风景的画家,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背景的陪衬。
 
 
瞎眼领路的与巴别塔
 
他早期的画受到波希的影响很深。上文我们提到他的《七宗致命的罪》,那些其实不是他知名的画。他最出名的讽刺画是《瞎子领瞎子》这幅油画,又称作《瞎子的比喻》。描绘六个瞎子彼此搀扶着向前走,领路的瞎子掉进了洞里,第二个瞎子也跟着摔进了洞,第三个瞎子抓住前面瞎子的拐杖,也即将步其后尘。此时,后面三个瞎子根本还不知道自己将会遭遇相同的命运。







这幅画气势雄浑,用笔也很有功力,给人的感受很强烈。《马太福音》15章14节有一段话,耶稣说:“任凭他们吧,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对照着背景明朗动人的田园风光,这批表情严肃、认真“摸着石子过河”的人却是一批瞎子。他们缺乏的不是决心,不是聪明(他们还知道合作),而是对自身现况的认知。这不正是人类困境的写照吗?用这幅画来诠释他早年的《巴别塔》最恰当不过了。《巴别塔》刻画的是《旧约·创世记》第9章的内容,描绘人类自我膨胀,建筑了一个通天的高塔,这座塔成为人类虚荣和骄傲的象征。画中巨大的建筑压垮了下面的城市,表明人类的野心。另一方面,未完成的建筑给人一种不稳定和不安妥的感觉,似乎是野心大于能力,为了盲目地建设和进步不顾一切(环境、资源、人的安宁、社会的公平和公义),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一般。







有人说,这幅画受到罗马大竞技场的启示,他把广大的视野与细部的勾画融合起来,气势雄浑,让人心生畏惧。当然,这种“人定胜天”的举动不仅仅是先民才有的冲动,就是在20世纪甚至21世纪,类似巴别塔的故事还在不断地重复上演着。这种愚昧的野心与《瞎子的比喻》所表达的似乎相差无几,因为两者都是不自量力的表现
……

 


《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
临风 著
ISBN:978-7-210-04992-0
开本:1/16  总页码:344页
版别:江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39.00元
出版时间:2011年2月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帐号:“以诺文化传播”
方法1:点击右上角的按钮,选择“查看官方帐号”,点击关注。
方法2:在“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共帐号”中搜索:“enochbooks”。
方法3:在“添加朋友”一栏点击“扫一扫”,将二维码图案放在取景框内,即可自动扫描,之后手机上会出现“以诺文化传播”的微信帐号,点击关注。



说明:若想查看以诺文化传播发布的所有微信,请在公众帐号中找到“以诺文化传播”,在打开的界面中点击“查看历史信息”即可。

购买此书请点击
阅读原文

阅读    收藏 
(2013-02-26 14:51)

——让头脑被灵性的激情点燃

Think:The Life of the Mind and the Love of God

(美)约翰•派博(John Piper) 著

 李晋  马丽 译

我们经常把思考和感觉彼此对立起来,特别是谈到基督教信仰的经历时。然而,要用全意、全心来荣耀上帝,这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二者兼顾的关系。专注于头脑的思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上帝、更多爱慕他,也更关心这个世界。这本书会帮助你理解关于思考的问题,以及怎样同时用心灵和头脑来荣耀上帝。

◆◆
【约翰•派博 #思想的境界# 】爱德华兹给予我的礼物之一,是将人类思考和感觉建立在以上帝三位一体本质的基础上。爱德华兹看见这一点的方式是独特的。他显示给我,人类思考和感觉之所以存在,是因我们是照上帝的形象存在,上帝的“思考” 和“感觉”,更深刻地构成他三位一体本体的一部分。

 

 
 
◆◆
【约翰•派博 #思想的境界# 】成熟的一部分,就是延迟满足的原则。如果你不能接受学习中的痛苦,而必须得到立刻的满足,你就失去了人生中最大的奖励。读《圣经》也是同理。更大的丰富,等着那些愿意努力去理解它真正意思的人去开采。需要放慢速度,问一些问题,包括这些词和关联性是怎样的。

 


【约翰•派博 #思想的境界# 】有一些人接受耶稣 ,并没有接受他是那至高价值、有个人价值的一位。只是把耶稣作为赦罪的一位,能从地狱拯救人的一位,能医治的一位,一位保护者,一位创造者,以及一位历史的主。他们并没有像保罗那样接受基督,保罗说, “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

 

 
 
 
◆◆
【约翰•派博 #思想的境界# 】人那昏暗的、有罪的信,怎能造出一种思考方式,是可以苏醒得救的信心呢?上帝的光照和重生带出一种极大的改变,使心灵用另外一种方式认识现实。我们必须祷告,让上帝可以说,“让光明照耀黑暗”,这会在我们心中点亮知识之光,让上帝的荣耀显在耶稣基督的脸上。

 

 

 
 
◆◆
【约翰•派博 #思想的境界# 】爱上帝并不只是一个决定。你不可能决 定去爱上古典音乐,更谈不上作决定爱上帝了。你里面必须发生一种改变。那个改变才可能唤醒你里面的一种强烈的感觉,让你感受到它的吸引人之处。这和爱上帝一样。他的荣美催促你投入爱慕和喜悦。他成为你的至宝,你爱上他。

 

 
 
【约翰•派博 #思想的境界# 】相对主义的一个种子是人那极深的、有罪的欲望,不想被上帝掌管的欲望。或不愿被任何宣告上帝主权之标准来掌管的欲望。这种深植于人内心的反叛,可以以很多不同方式表现出来。一种更微妙、更普遍的反叛方式是说: “上帝的标准是不可认知的。所以我是自由的。”

 

 
 
【约翰•派博 #思想的境界# 】当客观真理消失在相对主义的迷雾中,语言的角色就发生了剧烈的转变。它不再是一位运送宝贵真理的谦卑仆人;现在它扔掉了仆人的轭,自立为一种力量。它不再展示真理,现在却只为讨好讲话人。它不再肯定人拥抱真理的荣耀能力,反而起了隐匿偏离真理之瑕疵的功用。

 


 
 
【约翰•派博 #思想的境界# 】如果你相信一个真理,即所有人必须接 受它才能得救,你就会被称为“傲慢的”。而另一方面,相对主义被提出来,戴着谦卑的标记。但它并不谦卑。并不是说所有非相对主义者都是谦卑的,我们是需要上帝恩典的罪人。但相对主义只是看上去谦卑,里面装着的却是骄傲。

 

 
 
【约翰•派博 #思想的境界# 】当相对主义足够强势时,每个人都开始做在他们眼中看为正确的事,而没有任何对真理的服从。当相对主义的混乱到达一点时,人们会欢迎任何能带来近似秩序和安全的统治者。所以一位独裁者就顺应而生,用绝对的控制来压制乱象。讽刺的是,相对主义最终会毁灭自由。

 

 
 
【约翰•派博 #思想的境界# 】当你带着极大的平安和信心说,因为基督,上帝会安全带你进入他永恒的国度,他会永远做你生命中那令人完全满足的至 宝,此时你就得以自由了,你能看见真理、爱真理,而且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传讲真理,也能喜乐地传播对真理的热情。真理的名字叫耶稣。

 

 
【约翰•派博 #思想的境界# 】阅读就是思考。如果我们放弃思考,我们就放弃了《圣经》,而如果放弃《圣经》,就弃掉了神。圣灵并没有应许一条认识上帝的捷径。他默示给先知和使徒,写在一本他显明并告诉他们的书中。甚至不止一处,他明确地说过,读这本书是上帝命定来认识上帝之奥秘的方法。

 

 
 
【约翰•派博 #思想的境界# 】智慧的谦卑,是人欢喜意识到所有事物都来自神,由他护理,并为他存在。这种智慧植根于基督那毁灭人骄傲、给人喜悦的十字架。如此学术的智慧并不以其成就夸口,而是靠着主夸口。这是为什么孩子一般的人能在上帝的话语和他造的世界中看见他。(路10∶21)

 

阅读    收藏 
标签:

奔向日出

灵修

甘泉

夫人

考门

中国

杂谈

分类: 新书介绍

《奔向日出》是考门夫人“荒漠甘泉”系列作品中的第四本,也是她灵修精品的终篇。多年来“荒漠甘泉”系列不仅是基督徒宝贵的灵修日课,也早已成为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心灵迷惘失落一代润泽心灵的清泉。

(美)考门夫人 著

黄白琪 梁敏夫 译

ISBN:978-7-223-02774-8

开本:32开

版别:西藏人民出版社

定价:28.00元

出版时间:2010年 3月

 

本书特点:

1、每日一篇,循序渐进,滋养心灵;

2、每一篇以经文作为开头,阐明主旨,引导阅读;

3、每一篇散文或短诗都包含丰富的生命内涵,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内容简介:

《奔向日出》是考门夫人“荒漠甘泉”系列作品的第四本,也是她灵修精品的终篇。

此书是作者生命的讴歌,由一开始她便将自己与读者交付神,让主的手领我们奔向日出之处。信息中充满了力感,作者要与您一同向光明飞跃奔腾!每一篇见证都是生命的高潮,只要试读一页,便能感受到强烈的光与热。

全书共366篇,展读考门夫人的作品,心中便会感到安慰,仿佛黑暗中乍现曙光,如枯木逢春,在绝处逢生,使枯干忧伤的心灵得以苏醒,困倦疲乏的手足重新得力。

作者在中国多年,对中国文化有极深的体认与情感,笔触也极能感动国人的心灵。

作者简介:

考门夫人原名丽蒂·伯德(Lettie Bard),1870年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1901年随丈夫查理·考门前往东亚,办院讲学,足迹遍及中国、韩国和日本。后因考门先生心脏病发,二人被迫返回美国。他们相互支撑,凭着虔诚的信念和巨大的毅力一次次度过生命难关。

第一本《荒漠甘泉》的出版,出自于她这些特殊的经历与感悟。接下来的二十五年里,她又陆续出版了七本著作。1960年的复活节,考门夫人逝世,享年九十岁。





 

阅读    收藏 
标签:

商数

林治平

现代人

杂谈

分类: 编辑部的声音

古希腊哲学家狄奥金尼斯大白天提着灯笼在雅典的市集上找人,他不停地问,人啊,你在哪里?而近代哲学家尼采讲述了一个疯子,也是白昼提灯,在市场上跑来跑去,不停地喊,我在找神!我在找神!从找人到找神,这是很有寓意的场景变换。

林治平教授指出,人的失落失丧,正是现代化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更多关注人有什么,却越来越迷惘于人是什么。现代人活在看得见的物质丰富中,却失去了看不见的平安、喜乐、爱与生命中的永恒。结果现代人在拼尽全力、飞驰奔忙之后,依然陷入失落空虚的感叹之中。

教授提出的全人的观念,帮助我们反思生命的质素。除了IQ(智商)EQ(情商)KQ(学识商数),他提出人还需要GQ(灵性商数),也就是天人物我四个向度,从而发展一个求真、求善、求美、求圣的圆融人生境界。

教授所著的“白昼提灯”一书,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从我们越来越富足,但为何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出发,探讨现代人的失落。他站在信仰的立场一一探讨IQEQKQ,最后指出必须有建立在信心基础上的GQ(上帝商数),人才能重新获得平安、喜乐,通过认识上帝,从而找到“自己是谁”、意义和方向。

非常感恩,林教授不远万里,从台湾来到成都,亲临我们的书店,和书友们交流,一同探讨人生的意义。

 

                   

阅读    收藏 
标签:

宗教

信仰

美善

destiny

杰玛

孟买

分类: 图书精彩摘录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多年前的电影《修女也疯狂》,有一首动人的赞美诗《follow him》,一遍一遍地宣告,“He is my destiny(他是我的命运)”。这几个字把王书亚莫名其妙地震动了。在我们眼里,“命运”是一波三折的贬义词,是你无法对抗的东西,叫人活在无力的羞耻中。可为什么她们唱得那么喜乐而鲜明呢。

恩格斯最爱的音乐,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列宁最爱《热情奏鸣曲》。大概革命家都爱贝多芬,就把贝多芬误解了,当他是人定胜天的世俗英雄。那个身材矮小、略微丑陋的天才,17岁丧母,父亲常年酗酒,他却爱上好几个窈窕淑女。只是在水一方,至死未娶。所爱的侄儿也不愿送终,羽翼丰满就弃他而去。唯有音乐天赋使他突出,却在26岁就失聪了。那一年,他给朋友写信说:“我觉得我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

导演丹尼·贝尔说,这部电影是向狄更斯致敬的。影片的前半部,好像殖民地版的《雾都孤儿》,或亚洲版的《上帝之城》。杰玛活在孟买的贫民窟,掉在粪池里的那一幕,也如上帝最可怜的造物。导演颠覆了宝莱坞的印度图画。他说,狄更斯的传奇故事似乎不可能发生在西方了,所以把剧情搬到印度。但这匹夹杂着苦难和童话的黑马,却在金融危机最严峻的季节,几乎获得了整个世界的赞誉。有人开玩笑地说,2009年,上帝终于想看电影了。

但在孟买,贫民窟的人们却上街示威。杯葛这部电影,就像当年特蕾莎修女的名字传遍世界,加尔各答的人们特别委屈,说我们其实是美丽的城市,一个老修女,就把加尔各答的投资环境给砸了。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言,“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但最精彩的是后一句,“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18岁的杰玛,为了寻找他爱的女子,参加“谁能成为百万富翁”的问答游戏,奇迹般地赢取了2000万卢布。他的故事其实和贝多芬差不多,关键词都是destiny

影片开始,打出一个问答:杰玛还差一个问题就赢得2000万卢布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四个选项,作弊、运气好、天才以及“It is written(命中注定)”。看到最后一项,我们就爱上了这部电影。她们为什么唱得那么喜乐,因为命运原来是一个温暖的词。“It is written”的意思,就是命运与宿命的差别。宿命是没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换言之,你的一生没有剧本。这样的宿命论叫人恐惧。一遇见三鹿奶粉,人生就充满没有确据的惊慌。但“It is written”,告诉你有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一个比8.0级地震还大的大手笔,给你一个稳妥,一个应许。听到这个词,你就知道这辈子已预定了一桌简陋而丰盛的筵席。

警察抓了杰玛,逼供他。因为他们绝不相信,一个没受过任何教育的穷小子,居然在智力问答节目中一夜暴富。杰玛讲了他的故事,原来每一个问答,碰巧都与他的遭遇有关。他之所以知道印度教的罗摩神右手中,拿的是弓与剑,因为他的穆斯林母亲死于一场宗教屠杀,一个印度孩子打扮成罗摩神,如死神的模样,盘踞在他的灵魂中。他之所以知道谁发明了左轮手枪,因为他哥哥就用这样一把枪,杀死了绑架他们的黑老大,又反过来用枪指着弟弟的头,从那个女孩身边赶走了他。

影片前半部的沉重感,慢慢涂抹上后半部的童话色彩。但这也不是灰姑娘的故事。杰玛除了苦难和一份执拗,没有任何凸出的本钱。能将苦难和童话连起来的,还是这个词,destiny。这样一种命运,是在一个美善的旨意中被写好的预定,如《旧约·诗篇》说,“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写在你的册上了。”这样的命运,乃是一种有方向性的命定(Order),甚至是一种有关系性的召命(Calling),也是一种有目的性的使命(Mission)。

杰玛是个执拗的孩子,他的苦难之上还有美善,永远存有一份信心。这就是“He is my destiny”的含义。杰玛必须一无所有,那美善的命运才成其为命运。就如克尔凯郭尔所说,“十字架建立在人类一切希望的坟墓之上”。导演也说得很肯定,杰玛的结局与才华无关,更不是撞大运,而是“It is written”。这样一种非宿命论的命运观,是中国人极其陌生的。但故事实在讲得太漂亮,胜过了100场布道。

其实电影是说,如果你摔断过腿,你就得到了1000卢布;如果你现在失业、失恋、失明,你就得到了2000卢布;如果你被人用枪指着头,你就得到了4000卢布。所以你的一生,终有一天会赢取2000万卢布。你若相信苦难是化妆的祝福,你就是杰玛;你若不信,你就永远活在自己的不信里面。

这是童话吗?这就是当年贝多芬的一生。《命运交响曲》里,那四个反复的音符,把人的心都抓紧了,就像婴孩咬住奶嘴,死不松口。他有一句名言,也被反复引用:“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绝不能使我屈服。”许多人以为这就是贝多芬的传奇,但后面那句却常被省略,他接着说:“上帝啊,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该是多么美好!”经过《英雄》和《悲怆》之后的贝多芬,回到对“It is written”的信心,写下了《庄严弥撒曲》和《欢乐颂》。临终,这个曾自怜为上帝最可怜的造物的艺术家,亲笔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一切灾难都带来良善。”

杰玛的2000万,和恋人的站台重逢,看似俗套,其实是对这句遗言的注脚。所以在我们眼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是对《欢乐颂》的致敬。我们一道看电影,在情人节一起祷告。想起身边一位失明的孩子,获得过全国残疾儿童歌唱比赛的一等奖。他来教会分享见证,最后,说了一句话:“我从来没有亲眼见过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我想问,你们有没有为你们的眼睛看得见而感恩过?”当时我们都哭了,因为上帝啊,就这一点,我们已白白得到过2000万卢布,却从来没有为此感恩。直到一个孩子,摸索着走过来,提醒我们。

我们也向狄更斯致敬,因为他说,这是信仰的年代,这是怀疑的年代。无论在伦敦、孟买还是成都,“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

 

 

节选自《我有平安如江河》

江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29.00元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