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
最坏事的不是贪官,不是糊涂官,而是“顺官”!什么叫“顺官”,就是一味顺从领导的官,这样的官不敢在领导面前据理力争,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不敢敢做敢当。
几千年的官衙文化,产生了很吃香的“为官之道”,这个“道”就是以和为贵,“和”则“顺”,“顺”则“和”!“和”本来是好东西,所谓“和气生财”,“团结就是力量”嘛!但是,要真正地
“为人民服务”,官员就不能总想着去当“顺官”,这种“为官之道”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营造一种健康的氛围,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官员们都懂得独立思考,实事求是,不惟命是从,那么“顺官”就会越来越少,“顺官”少了,贪官、糊涂官就没了生存的空间,政治环境就清新可人了!
惩治贪官,罢免糊涂官,都不能把“为官之道”引向阳光大道,关键还是要想着
在中国,事情落实得好不好,推进得快不快,关键看领导!领导重视,这件事就有希望干成干好;反之,往往不了了之。这个领导,我们就称之为“一把手”。其实,古今中外,无论大至国家,还是小至单位,一般民众都期盼出现一个英明的“一把手”来统领全局,带领大家实现共同的目标。不过细究起来,当今时代中西方“一把手”的诞生,却有所不同。
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伦常礼数的思想根深蒂固,宗法至上,人治强于法治。这种现象长期普遍存在,是文化基础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要实现高明的“人治”,必然对“人”的要求要更苛刻些。因此,儒家文化下产生的“一把手”,所要经历的磨难和考验就远多过西方,正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过历史,今天的炎黄子孙,依然如旧!试举几例,略作说明。根据组织部门有关规定,副科级别晋升主科,至少3年;正处到副厅,至少要在两个正处岗位上干过;担任市主要领导,最好要具备在县级担任主要领导的经历......诸如此类的规定、制度
WHERE AM
I
我睁开了眼,
发现不是时候,
因为----
才凌晨三点!
我闭上了眼,
前几天由qhbj组织召开一会,座谈广西糖业、酒精、淀粉产业政策与环境保护。
我明显感到,各个部门对同一政策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加之各个部门的工作方式、主管同志办事的风格、思路不同,直接导致各部门对同一件事情性质的判断、处理和产生的结果会有较大差异。
例如1:酒精厂生产项目(除变性燃料乙醇)是国家限制类项目,禁止投资,投资主管部门不予审批。具体项目是由地方jw核准的某酒精厂年产几千吨异地技改
10万吨的项目。qjw的同志认为,我省糖业深加工项目属于鼓励类,只要立足于当地资源的情况下,可以作为技改项目予以核准;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能动工先
动工,榨季过了,就来不及,这对稳定企业和农民都有好处。qhbj认为,通过技改项目核准,再搞环境保护审批,不合适;应该发展利用橘水发展谷氨酸、酵母
等项目,而不是搞酒精项目。
我认为:1、从国家这一层面,到qfgw层面,没有技改项目这项说法,只有固定资产投资。技改是以前的说法,如果现在看,也应指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提高
技术含量的方面,在是提升西部省区工业生产水平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