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涛声-dt99
涛声-dt9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93,164
  • 关注人气: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高等院校“十三五”网络与新媒体系列教材第一本《网络新媒体导论(微课版)》首发

培养适应新文科背景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

作者:杜一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5/17

本报讯 (记者杜一娜)5月15日,全国高校第二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暨新媒体C9联盟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主题为“新文科、新模式、新媒体”。来自全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100余位院长、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出席会议。

会上发布了高等院校“十三五”网络与新媒体系列教材的第一本《网络新媒体导论(微课版)》,该书由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国明团队编著。

作为出版方,人民邮电出版社党委书记、总经理顾翀表示,人邮社在“十三五”期间出版了一批精品教材,备受广大院校师生认可。为培

刘心武代表作品   《班主任》

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小说发表后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出乎《人民文学》编辑部意料。当时编辑部收到的各界读者来信不下数千封,来自祖国东西南北二十几个省区。当然教育战线的来信最多了,也有不少中学生、青少年的来信。而今读了《班主任》这一篇,他有幡然悔悟,重新起步之意。要而言之,《班主任》在社会各界引起的反响,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话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和共振。刘心武的小说触着了读者心灵深处的痛楚或惊醒了他们,这就是作品的力量所在,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厉以宁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和积极倡导者——

对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和展望

北京日报 | 2020年11月30日

郝 

两年前,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奖章。厉以宁先生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名列其中,让北大师生和校友都感到骄傲和自豪。

厉先生是从思想上、理论上推动和引领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人物

厉先生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这是最为人熟知的贡献,“厉股份”的美誉也由此传扬。此外,他还主持起草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低碳经济发展、扶贫、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源开发等很多领域作出了突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苏轼被贬惠州,由北向南就任途中路过江西,在万安写下《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此时的苏轼,经历了世事的变化,仕途的险恶,却依旧达观豪放、坦然自适。他将自己比作水流湍急的惶恐滩上,一叶命运难测的扁舟,颠簸起伏、惊心动魄,不由感叹被贬的凄凉。然而苏轼的诗总能给人惊喜,笔锋一转似乎又有了搏击水流之上顺风出行的快意。

此次苏轼来到江西主要停留在赣州(北宋年间名为虔州),驻足一月左右。赣州奇特温柔的美景也给被贬途中一路奔波的苏轼心灵的慰藉,让他感受到了少有的放松恣意。其实苏轼与赣州早有渊源,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为赴陕州任职的孔宗翰送行,为满足好友两年前提出的请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分别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马祖岩》《尘外亭》《郁孤台》《崆峒山》。当时苏轼并没有到过虔州,只能根据图画及其丰富的学识和想象,描绘出虔州的美景。十二年后,苏轼圆梦游览虔州美景,曾感叹“前诗未能道其万一”,后补作《虔州八镜图后序》一篇,来诠释映入眼帘的虔州美景。从此,赣州八景名闻遐迩,各地纷纷打造


张殿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殿元教授认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的案例教学可以更紧密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提升能力,是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重要方式。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能力,有助于实现教学双方缄默知识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像专业人士那样思考”。张殿元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国内商学院化用哈佛案例教学的经验,以及自己在品牌营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中的尝试。张殿元教授指出,应该重视案例教学,特别是视频案例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研究,同时落实案例教学开发激励机制,合作建立案例资源库。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以“跨学科视野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为发言主题,他指出,跨文化传播来源于全球化,又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伴随着社会流动,人们为了生存进行文化适应,这就引出了“跨文化传播如何可能”的追问,不同的学科在特定语境中进行追问,形成主体间、群体间、语言间、文化间的问题框架,构成多元的问题意识。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隋岩教授关于研究的问题意识谈了四点理解:

一是问题意识不能止于问题表层的归纳总结,而是要寻找问题背后的学理性、规律性;
二、新问题写不好一样不是好文章,铁树开新花,旧问题却可以写出新意;
三、同类问题可以再做,但要有不同的视角,比如可以引入其他学科视角或与其他学科相嫁接;
四、常识问题往往是反映生活本质的问题,学术研究不能只顾追求时髦而忽略常识和本质。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祝玉华教授回忆了她在任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期间,项德生教授给予工大新传院无私的支持和帮助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并表示项教授给予她的指导将会使其受用终生。随后,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届毕业生代表向项德生教授献上了自己的书法作品,表达对项教授的教育培养之恩表达了深深谢意。

随后,我院王振宇副教授宣读了不能到场参会的项教授学生及朋友的贺信。与会的其他人员也从多个方面发表了意见及观点,对项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新闻教育思想纷纷表达了敬意,项教授与他们都进行了亲切的互动和交流。

会议最后,项教授致辞,他首先对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表示祝贺;对这次不远千里来的朋友和学生以及不能到会却送来祝福的朋友表示感谢。项教授说,自己出版新书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其学术观点及教育思想,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历史,所以这本书命名为《仅仅是起点》,所表达的内涵是“现在不论取得何种辉煌和成就,都仅仅是未来的起点。”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萌芽结合新文科建设强调了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提出学院在人才培养建设中探索出的“政产学研创”五位一体模式。杨萌芽通过介绍教学平台建设、业界导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和发展座谈会等学院建设特色项目或活动,强调了“在场”教育的重要性。他表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历经多年已摸索出“乡村传播”“黄河文化数字传播”“健康传播”等特色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实践、开放、创新”的培养模式,大力建设面向智媒时代、前瞻开放、具有中原特色的一流新闻传播学院


在闭幕式上,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文科首先向各位参会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接着他说道,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与变革,新闻传播的外部


邵国松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邵国松教授以“传播学研究的陷阱”为题,分享了有关传播学研究的看法。邵国松教授认为,真正的研究者一定是怀着纯粹的热情,一定要把某个问题弄明白,这样才有可能做出有价值的成果。比较中西传播学研究的特点,邵国松教授指出西方主流的传播学研究是实证导向,强调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发展至今,思想方面的突破比较欠缺,过于迷信技术方面的改进,研究问题也相对较为微观和“琐碎”。反观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近二十年发展迅猛,但其问题也是明显的,其定性研究普遍存在选题宏观、预设立场、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定量研究则表现为描述性研究偏多、预测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