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他们大多应该不是一般的民众,而是被组织起来的演员,有些人知道演什么,有些人以为在演什么,有些人演着演着就不知道在演什么呢,有些人演着演着就只能演什么呢。
各种人,先点火者,后煽风者,总要乱中取胜,到底中国悲哀的事情是,有一位老大出来说,别闹了,还得我来收拾。于是,最终的结论总是揭示了最初的欲望,你看,还是不能自由的,给一点,就乱套了。这一套戏码,最好的遮掩就是拉日本人入成局了。
其实只有在自己的身体上去政府化,去集体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个人,只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了,才能建立健康的人际。独立的个体才有爱的能力,否则爱什么都是爱不成的,他人,以及有一种他人的集合体叫做“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我们几个回到北京,在高铁上查好场次,几乎拖着行李箱就进了电影院,看雷德里·斯科特的《普罗米修斯》。电影真的很不错。
在如今还能看到一些反戏剧的力量,在这么一个类型大片中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在所有人物关系层面上这部电影几乎都是最为俗手的处理,但是这部电影却把某种电影能力呈现出来,这就是这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这些部分都是人的独处式的场景。这部电影也就成默片的一种变形了。
电影的视觉力量可以是美学的,也可以是精神病式的,这个电影很好的连接了这两点。这种视觉能力令人敬佩。在这里,我看后和朋友说,其实我想基阿罗斯塔米·阿巴斯可以拍一部“异形”电影。其实,斯科特在这里和阿巴
标签:
杂谈 |
在一群云跑来的时候
一个女孩站着等雨
风卷起玉米地和她的长头发
标签:
杂谈 |
1.
2.
标签:
杂谈 |
故事就是“人物”和“戲劇結構”的相互搏殺,尋找平衡。“人物”和“結構”,中國傳統喜歡從人物講,生出“傳奇”,而古希臘把根子扎在戲劇結構上,本質上宇宙觀很多差異。比如,其實傳奇裡的宿命與悲劇之中的命運不太一樣。“人物”投射出結構,非徹底功能,有呼吸,就給結構不經意的破壞,就是生動。
在中國傳統的敘事,需要長篇幅了最終是章回體,而在戲曲中則是折子戲的集合方式。這裡面有點“結構”的問題,比如也可以講呼應留白之類,但是大抵不很嚴格。這種東西到了強調2小時左右的敘事時自然變得不太好用,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聽風者》(是叫這個名字吧?有點恍惚。)看完後,覺得各個部門最合格的是音樂,然後是聲音設計(雖然還是粗糙,好像是泰國的?)。其他的部門和領域,唉。《聽風者》估計是幾個人把預算占了差不多,其他不能就只能想法省錢來弄,結果是劇本寒酸、視覺洩氣,在這個情況下,音樂和聲音就顯得有點份量了。
《聽風者》沒有電視劇好看,當然《暗算》電視劇算是歪打正著,一種文藝腔幫助了對人物的塑造,而且有一個很好的類型故事的底子拖著。但是到了電影裡,導演肯定不想走這個路子,但是錢又不能去真正把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