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汽车该如何突围,是一个老话题,坊间从不同角度的讨论也非常多。其中,特斯拉的成功,使得“粉丝经济”被认为是自主品牌在营销领域取得突破的一个方向。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粉丝经济”定义,有一种看法认为它“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
近两年,由于“神车党”、“迪粉”等群体的存在,粉丝经济开始被汽车业界重视。对汽车产业来说,粉丝经济是个新名词,但它的历史很长。国内戏曲家的“名角儿”,如梅兰芳等四大名旦,引发的票友迷恋和消费行为,可算是国内粉丝经济的雏形,只是未能成气候而已。粉丝经济成为一个经济形态,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它被国人认知,或许得益于“玉米”们的热情与疯狂;伴随着小米手机的热销,它终于“升级”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
粉
二线品牌拿什么应对限购
禅房村
当一再宣布不会突然限购的深圳,最终难以逃脱忽然限购的宿命,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摆在了汽车企业,尤其是在竞争中处于追赶地位的二线企业面前:如果限购扩散速度加快,如何和市场领跑者竞争?
拼品牌?几乎没有胜利的希望。因为品牌需要积累,需要时间,而限购会扭曲潜在消费者的购车决定,不利于追赶者。
比产品力?要成功也很难。因为深圳市立刻限购的行为,会导致国内其他成功的潜在消费者提前消费,而这种提前将直接提升消费的档次,且选择方向会更倾向于主流车型。
比网络?那就更难了。因为限购会直接影响经销商,市场领跑者由于保有量大,其经销商的抗打击能力相对更强;而追赶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