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元国宝雕母赏鉴 |
分类: 古钱币研究 |
大元国宝雕母赏鉴
北泉轩
从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建元的1260年算起,到了元武宗至大年间的1308年,业已经过了48年。元武宗是为元世祖曾孙。正是由于武宗“力挽狂澜”,才扭转了元代大朝,宗教信仰的上层宫廷转变。元武宗1037年意外继位,坚持因循汉制,重儒遵道。并且大兴土木,建筑中都城,同时,滥发“至大银钞”,物价飞涨,财政赤字更为严重。乃铸行折十大钱大元国宝。觅得大元国宝实属不易,所见亦多种版本,但均现世罕少。
标签:
古钱母样探究 |
分类: 古钱币研究 |
古钱母样探究
北泉轩
中国历代古钱纵向竖看历史,横向漫布版图影响周边。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追根溯源,研泉之要也!
从古钱的铸造工艺来考察,大体经过呈样、制范、浇铸、精修、成形、行用六个阶段。呈样和定样是送审和审定批准的关系。推测为构思,初样(含木、蜡、角、玉、锡、铜),定样后乃制范,雕母,铸母,试炉。
标签:
简论中国机制币研制轨迹 |
分类: 古钱币研究 |
标签:
银元与铜样对应关系 |
分类: 古钱币研究 |
【机制币的港湾26】
试析银元与铜样的对应关系
北泉轩
在清末白银大量外流,国力日衰的情况下,洋务运动兴起。李鸿章率先考察德国,之后,张之洞等封疆大吏及朝廷重臣,陆续出国考察。广东省于1890年(光绪16年)正式出品龙洋。龙洋的设计和试制,开始都是聘用外国机制币公司负责,后来才专门聘请了如,鲁尔智.乔治等机制币设计专家,长期驻厂主持设计并试制。所见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黄铜大样,包浆入骨,沁润光亮。其它银币铜样铸行方式也基本雷同。样币直径稍大,重量在20克左右。均为齐边。银元则多为齿边,而且为了防伪的需要,还有T字,L形等多种压边。
标签:
铜圆样币简析 |
分类: 古钱币研究 |
【机制币的港湾25】
中国铜圆样币与普品之比较
北泉轩
古钱币收藏的入门课,即是铜圆的收藏。
一是因为年代距今较近。为在世的多数中老年人群所熟悉。有的甚至在儿时曾经使用或抚摸把玩过。例如,光绪元宝,当制钱十文类,在所常见。而现存光绪八年吉林造厂平一两银质试铸币是在1882年,而广东试铸的光绪元宝满穿一钱铜圆是庚子年,即1900年,比吉林试铸银元仅晚了18年。
二是因为铜圆存世量特别大,能见度相当高。在硬币中属于辅币,凡零用支出,应急必须。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可能是绝大多数无产者仅有的财产。
标签:
古钱币粘金漆金贴金鎏金 |
分类: 古钱币研究 |
残存漆金痕
北泉轩
有的朋友对大量古泉的出现,心存疑惑。未曾细考,常有“新做贋品”的主观臆断。其实,作为收藏界的新泉友,大可不必戒心满满,虔诚如是,叶公好龙。
标签:
金代铸币概览浅析 |
分类: 古钱币研究 |
金代铸币母样多【纵览·浅析】
北泉轩
夫金承辽制,宣示存在,皇权名片,改元铸钱。历九帝,117年,纪元改元22次,皆有方孔铜钱母样遗世。或初样,或雕母,或铸母,由浅入深。且铸之必精,工艺超俗。书体多名家真迹,字字珠玑,或楷或篆,金帖照人。何也?汉家辅佐,汉化之深也。限于铜材所囿,乃行银、钞、钱并举之策,然终累钱荒所败。试析之。
一,初期银钱并行。太祖至熙宗(1115——1141)沿用宋钱,银两,并开铸新钱,可见连续初样。例,国号大金,年号天辅、天会、天眷、皇统。金泉一改辽风,绝罕平漫钱背。虽存内外郭缺乏几何式方园,但面背外郭,必与地章形成垂足;内穿四侧面,必然对面平行修正利落。初样略薄,略粗;后母渐厚,渐精。如天辅样与贞
标签:
钱树祭祀探幽 |
分类: 古钱币研究 |
钱树起源探幽
北泉轩
自由高分子核糖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产生生命以后,数千年来,人类对于生与死一直在不懈地探究其中的奥秘。生则拼王侯,死则求升仙。夫丧葬,人生终结,大事也。《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祀,社神之所。《论语》载,鲁哀公(前494—476年在位)问孔子的学生宰我,关于社的问题。宰我曰:“社,夏侯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周礼》载,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则,士以上乃皆封树。《礼记·王制》“庶人县封,葬不为雨之,不封不树。”
逝则升仙,帝王祈盼。登泰山筑坛祭天为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为禅。史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举行过封禅大典。黄罗漫天,登峰造极。于是乎,繁衍生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不竭尘寰。物证可考的
标签:
辨析应运元宝 |
分类: 古钱币研究 |
应运元宝辨析
北泉轩
中国古钱辨识难度非同一般文物,主要原因是承载的信息量很大。诸如,种类繁多,材质混杂,版别多泛,钱文多姿,锈色多彩。加之,历代续铸,仿铸,混铸,盗铸等背景因素,更使藏者如坠五里雾中。还有历代史料记载多有缺漏,铸造发行量及存世量若明若暗,罕普难分,良莠难辨。
正如大齐通宝一例,对铸者的考证皆无确凿历史根据,至今悬案而已。坚持徐铸和黄铸者各执一词。徐铸说是为老泉家所论,也多为推测和推理之语;而黄铸说,依据某陈旧书面文字,也难以确认纸张是否到代,笔迹是否到人,其人说法是否可靠?故而,拙见两家说法均难以到达法学概念的严谨性判定标准。
标签:
探析销蚀率元明银锭(银铤) |
分类: 文化与收藏 |
银铤(银锭)销蚀成因探析
北泉轩
宋元明时期,银两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主流是银铤和银锭。大型的五十两,以下递减为二十五两,十二两半,拾两,五两,一两。以及大量的散碎银块及颗粒。银两的价值远高于一般铜钱。属于仅次于黄金的次上币。各类银铤、银锭、元宝因其原注成色,工艺水准,外部环境以及流传年代的自然销蚀等因素,造成程度不同的减重现象。银铤减重是收藏中常态,是收藏者鉴识中必须默认的历史过程。
一,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