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对应着五行与季节。春天在五行中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属木,因而「春气同肝」,所以,春天是养肝的时节,也是肝气旺盛的季节。
我们的肝脏是“沉默的器官”,肝气郁结或者生发过了头的时候,它不一定表现在肝经这一段,有可能还会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比如:
嘴巴:晨起口苦,嘴里干燥,没有津液。
咽喉:感觉干燥,嗓子里总觉得有东西卡在那里,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
舌头:上面还是唾液满布,舌头部位尖尖的,两侧红。
头部:有眩晕,有的是整天晕,有的是突然晕几下,有的甚至感觉头痛。
肠胃:胃口不好,总感觉胃气往上返,呕吐,嗳气,打嗝,反酸。
胸腔:胸闷闷的,胸口像压着块大石头;而且胸胁胀满,肋骨里面胀痛。
四肢:手脚冰冷,手脚冰冷有几种原因,有阳虚,有血虚,有瘀血,有肝气不舒。只要手脚冰凉,同时符合前面的症状,就要考虑是否肝气不疏。
保健医胡维勤谈减肥要根据体质针对性减肥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脾虚湿蕴、脾虚痰湿的人是比较容易胖,而且减重也容易反弹的。按照中医的理论,脾主运化,既运化饮食,也运化水湿。
脾虚,即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一方面不能很好地运化饮食水谷,容易产生积滞,排便不畅;另一方面,也不能正常地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内停,会变得虚胖,甚至有轻微的肿胀。日子久了,停留在身体里的水湿积聚成痰湿,痰湿阻滞经络,还会导致女性的月经失调。
现代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有肥胖、月经不调、不孕等临床表现,表现为内分泌与代谢紊乱,会出现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或胰岛素抵抗。而中医的辨证多属脾虚痰湿。
因此,减重也要进行体质辨识,如果是气虚、痰湿的体质,要通过健脾、祛湿、化痰来改善体质,才可以更有效地减重。
脾虚,宜健脾益气,食疗可以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五指毛桃之类的中药。烹饪宜配陈皮、生姜之类以行气温中。不宜吃生冷寒冷的食物和饮料。
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病,很流行,十个人当中九个人都有,这种病叫上热下寒。
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因为上面动得太多。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服用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操心完国家大事又操心自个小事……
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
上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咋办?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
天地有大宇宙,地气温煦向上,天气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万物生灵。人体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温暖我们的下半身,肾水要往上走,滋润我们的上半身,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就像太极图一样,是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具体来说,上热的症状是: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
总结来看,造成现代人“心太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情志过极,心失所养
突然遭遇不幸或重大变故、工作变动等,或过喜过悲等,情绪太过激动,容易损伤心神,导致心失所养。
2. 肝气郁结,累及心神
长期工作压力大,使得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容易造成肝郁气滞化火。当肝火上炎,损伤津液,则累及于心。
3. 脾虚生化乏源,心神气血不足
因“思伤脾”,当老人长期思虑过度、精神紧张,则易损伤脾胃。脾胃不能正常化生气血,会导致心的气血不足。
4. 体内痰湿血瘀,经络不畅,损伤心神
若平日饮食不节制,会使体内产生痰湿、血瘀,造成经络气血不畅,心不得养。
以上因素,皆可导致“心太累”,并进一步影响其他脏腑,可表现为疲乏、精神不佳、失眠、纳差等症状。
手上的穴位和脚上的穴位一样,都很多,糖尿病人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下这些穴位,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现在朱德保健医胡维勤介绍的是一种非常适合糖尿病人的简单方法,搓筷子,方法简单实用。
穴位需要不断的刺激才能达到健康的效果,手部的穴位连接着内脏,通过良好的刺激,可以达到平稳血糖,调节血脂,提高免疫力。筷子就是简单与实用的按摩器。
对筷子的要求:方棱形的筷子,动作就是双手搓,和平时搓洗筷子是一样的。搓的时候尽量要铺盖手指尖和手跟部,每天搓上2到3次,每次搓上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手上也可以涂上一些润滑剂。
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就会收到满意的答案,建议每天坚持,坚持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感到这个简单的动作真不错。
一说起气血,一般人都觉得是很玄的东西。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脏器就如同人一样,吃得饱了,干起活来才有劲。而血就是脏器的“饭”。
当体内的各种脏器每天都能吃上满满一大碗干饭时,干劲就十足,工作就干得好。而当人体的总血量不够,也就是给脏器减了饭量,虽然它们都还在运转,但因为没吃饱,就容易疲劳,无力,抵抗力下降,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时间一长,各脏器由于供血不足,各种疾病都会惹上身来。
心脏没吃饱(供血不足)就会心慌、气短、胸闷,这时,特别想休息,就出现了间歇,心跳的次数就会越来越慢,心就开始痛。这是在提醒你,它饿了、累了,你没管它,或者只是给它吃了一些扩血管的药物,可根本原因并没有改善。当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血管不能充盈,就会造成闭塞,心梗,最后危及生命。
大脑没吃饱,轻者头晕、记忆力下降,重者因远端末梢的血管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而干瘪、闭塞,继而出现脑缺血、脑梗塞,时间一长,脑子开始变“瘦”,脑萎缩、老年痴呆症也开始发生。
老王以前是一位大胖子,身体虚弱,动不动就感冒,而且经常胸闷气短、头晕健忘,老王找我,本来是要调理心脏的,他认为自己胸闷气短,可能是心脏功能出现了毛病。我一看他那浑身的脂肪就明白了一半,等他将舌头伸出,我发现他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这不是明显的气虚嘛。于是,我向他推荐了一式三招补气法。一式就是牢记气虚补气这个大方向。三招就是一清心、二喝粥、三艾灸。许多胖子气虚的原因是心虚,心虚的原因则是想得太多,整天忧心忡忡、患得患失。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心灵敞开了的话,那么气也就敞开了。所以,胖子养生先应清心。清心有很多方法,我给老王推荐的是站桩法。每天什么都不想,静静地在一个地方站上半小时。开始,老王很不习惯,难以入静,站过几次后,他便尝到了甜头,每次入静之后,他都会感觉到内心一片空明澄静,身体内有一股气慢慢地由丹田而出,缓缓地流遍全身。站桩完毕后,他感觉浑身通畅。 我向老王推荐的第二招就是喝粥。粥虽简单,里面却饱含养生的大智慧。常见的粥有上百种,绿豆粥、大枣粥、莲肉粥、扁豆粥、杏仁粥……任何食物皆可入粥,这也体现了粥的宽容和博大。但什么人喝什么粥却颇有学问,暑热之人应喝
气虚演变成阳虚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别让气虚变成阳虚,人变老的一个典型症状是怕冷,这在中医里叫阳虚。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本书的主旨是‘脾虚的女人老得快’,怎么又出现了阳虚呢?脾虚、气虚和阳虚哪个问题严重?它们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在前面说了,气虚就是功能不足,既然各个器官的功能不足,它们工作起来就要“消极怠工”。懈怠导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了,能量不足的结果就是怕冷,因此,气虚一般发生在阳虚之前。而阳虚经常是气虚加重的后果,我们甚至可以说,气虚的时候,女人容易变老,但当你进入阳虚的状态后,衰老基本上已成事实。所以要想不提前衰老,你就要避免进入阳虚状态。而避免阳虚的关键是,在气虚阶段就遏制住身体功能不足、功能下降的趋势。
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人的体质变化是从气虚容易疲劳,逐渐演变为阳虚怕冷。从对健康伤害的程度来看,疲劳涉及的是肌肉无力,而肌肉是外周性的,一旦到了怕冷的阶段,体温往往就偏低了,这时已经伤及体温中枢了。
物种进化的一个标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