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在中国行探秘京津城际高铁crh动车组铁路北京南天津旅游 |
去探访新南站,自然少不了到新下线的CRH3型动车组上体验一下。CRH3是德国货,西门子的产品。整个列车8节编组,一节一等软座、一节带酒吧的二等软座,其余为普通二等软座。
先说二等软座,还是采取普通列车的硬座排列方法,一排五个人。说实话,二等软座座位较窄,如果把座位扶手放下来就更显局促。而且二等软座其实并不软,坐着不是很舒服。普通二等座背面有可折叠的小桌板,而且每节车厢还有二十个座位是面对面排列的,就和现在的座车一样,中间带一个桌子,但这个桌子很长,是与座位一样长度的,一直延伸到过道边。其余座位则为同向排列。厕所里的马桶全部为真空集边似的坐式马桶,厕所内设洗手池,出水为感应式的。整个列车的行李架都是玻璃的,空间不大,只能放一些小型的行李,这也符合城际旅行乘客的特点。但每节车厢在连接通道和第一排座位之间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是专门用来摆放大件行李的。每个车窗都是隐藏式的下拉窗帘。
再说说一等座,一等座还是一排四个人,个人空间相对大一些,也是同向排列的,但也有部分座位是相对的,中间有桌子,这一点和二等座车差不多。一等车里看着比二等车舒服一些,因为感觉没有二等车那么挤,因为车内座位少,看着没有那种密密麻麻的感觉。
车厢之间的连接处过道都很长,感觉有些浪费。如果以后会卖站票的话,估计能站很多人,但由于高铁的追踪时间最短为3分钟,如果发车密度很高的话,估计卖站票的可能性不大。车厢两端的玻璃门是感应式的,很通透,也很方便。
CRH3型车的车厢门开关是触摸式的,列车员开门轻松了很多。我试了一下,感觉有时候声音比较大,但车门运行很平稳。车门内有一个可折叠的脚踏板,门关上的时候是折起来的,开门之后则自动打开,可以缩短车厢与站台之间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列车两端驾驶室的后边与车门之间设计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边有8个座位,可能只用来领导添乘,但也是有座位号的。如果以后这个位置也买票的话,对车迷来说是一个莫大的享受,因为3型车的驾驶室只用玻璃与座舱隔离,后边的座位可以获得几乎和大车一样的视野。而且,相对于其他位置的二等座,这8个座位虽然也叫二等座,但空间大了,有自己可以控制的阅读灯,而且座位可以转动。
和列车员聊了会儿天,她们确实漂亮,而且说话也很温柔,可以说和空姐不相上下,但有些人还是能听出少许天津味。她们说,目前还没得到通知,不知道具体那天开始卖票。她们很负责任,由于是试运行,所以没有乘车证的人是坚决不让上车的,估计以后想逃票的同志要费一些脑筋了。
很可惜,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没能进行跟车体验,这也是当天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儿。
■CRH3型动车组停靠在北京南站
■带驾驶室的二等软座车,3+2形式
■车厢连接处的过道
■一等座车,2+2形式
■二等车内的酒吧
■一等车的过道
■CRH3型动车组的卫生间内全部为真空集便式马桶
■每节车厢只有为数不多的座位是面对面带桌子的,其余全部为同方向排列
■酒吧内的设备
■酒吧内的设备
■驾驶室后边相对独立的空间,座椅可旋转,不知道是不是只为领导添乘用
■驾驶室
■驾驶室
■驾驶室
■车厢门内侧
■车厢门外侧
■一等座座椅
■车窗及行李架
■行李架
■CRH3型动车组
■同样用于京津城际高铁运行的CRH2C型和CRH3型动车组
标签:
爱在中国行河南许昌郸城窄轨小火车禹郸铁路地方铁路地铁旅游 |
分类: 城市映像 |
这次考察许昌窄轨小火车的计划能够最终成行真是不容易,安排了若干次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推迟了。最后好不容易定下了行程,却在买好火车票的当天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汶川大地震,而在地震前一个小时,我刚刚买好的票却刚好是开往成都的1363次。之后几天是不停地忙碌,同时关注着1363次能不能正常开行、需不需要换票。在出发前一天专门去了一趟北京站看通告,得知列车正常开行,才放心地准备第二天的行程。
许昌的窄轨小火车在国内的火车迷圈里是非常有名的,它属于河南省地方铁路局许昌分局,始建于1966年。目前这段窄轨铁路的正式名称为禹郸铁路,它西起河南省禹州市(原禹县),途径许昌、鄢陵、扶沟、太康、淮阳至东部终点郸城,另有淮阳至周口支线和韩岗矿区四条支线。禹郸铁路是一条单线铁路,主要以货运为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煤,其次是建材、铝矾土、农副产品、日用百货等。目前这段窄轨铁路只在许昌至郸城间办理客运业务,只有一对客车,每天早晨从许昌出发,下午一点到达郸城,用一个小时换向,然后下午两点从郸城返回许昌,全长165公里。由于之前一直听说这段窄轨铁路马上就要停运了,将改建成准轨,所以后来特意问了一下,他们说已经说了好几次要停运了,但都由于沿途的百姓反对而没有实施,最新的消息是将在今年10月正式停运。如果是这样真的挺遗憾,很多历史都是在经济发展的脚步下被碾碎的。
一切按照原计划在进行中,1363次第二天一早正点到达郑州站,然后它将义无反顾地奔向自己的终点——仍然余震不断的成都。我们则选择了出站,因为要换乘的D141次要一个多小时以后才开车。很多次经过郑州,但都没有出过站,不是经过就是在站内直接换车,这次终于有机会从站外看看这个京广线和陇海线交汇的枢纽大站了。之后,我的第一次动车之旅就这样在平淡中开始了——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火车迷,在和谐号动车组开行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居然一次都没有坐过。从郑州出发到许昌很近,只有86公里,动车只需要走行三十多分钟,呵呵,第一次坐动车的体验就只有这么短的时间。
到达许昌之后,照例买了许昌地图——每到一个城市,不管停留多长时间都要买一份当地的地图,这已经成了习惯——按图索骥,步行找到了许昌小火车站的位置,然后进站拍一些停在站内的窄轨列车。顺着轨道一直找到了窄轨机务段,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我们企图进段拍摄的计划被一个看门的中年妇女扼杀了。很遗憾,但也没办法,不想给别人的工作带来麻烦,所以我们并没有强行进入,于是决定在附近找个宾馆先住下。安顿好之后给当地的几个车迷发短信,他们说愿意帮忙进段,可是我们已经决定了接下来的行程,所以没有再次到机务段去。再次来到小火车站了解一下客车的开行时间。和站上的工作人员聊天时了解到,我们此行的一个目标——硬板票已经停止使用了,但他答应带我们去库房找找,看还有没有幸存下来板票。结果令人遗憾,库房里什么也没有。他说,前几天刚有几个台湾人过来,收集了所有的板票,在此强烈地汗一下!但后来我们发现这真是一个热心人,他说回去找找,看还能不能帮我们找到一些过去的硬板车票,如果找到了第二天给我们送过来,我们听过之后非常感动。
从小火车站出来,去了文峰塔,也就是许昌博物馆,之后去体验著名的河南烩面和羊肉汤。计划中的魏都古城临时改成了漯河,到许昌站买了票直奔漯河。火车迷的优势再一次体现了出来,我们从漯河买到了计划中的回北京最便宜的1090次的卧铺——这票从别的地方买不到异地票,呵呵,连只有几十公里远、同属郑局的许昌也买不到。
回到许昌,大雨。很担心第二天的行程,问了宾馆的服务员,她说:“只要天不塌下来,小火车都不会停运的。”看来小火车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来说确实是不可或缺的。电视里,各个频道都在转播汶川地震的实时信息。听着外边乒乒乓乓的雨声,暮然间为灾区的人们担心起来。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看看,雨停了。窃喜。到了火车站,买了到终点站郸城的票。坐到车上,等着开车。奇迹来了。昨天那个车站的人如约而至,他果然找到了两张原来使用的硬板票,令我们意外的是,这居然是两张70年代的硬板票,“禹县—许昌”,而这段线路已经快三十年没有客运了。倍感运气。连忙感谢之后,对其人肃然起敬。
早7点,小火车准时开出了许昌小火车站。这趟车的编组很简单,一节本务机车,一节棚车,三节客车,一节敞车,其中的敞车是用来拉乘客的大宗行李的,比如三轮车、摩托车、家具,甚至猪牛羊等牲畜。客车很简陋,没有厕所——其实是有厕所的,但很简陋,因为没有水,所以也就不开了——全程只有到扶沟站时有一个公共厕所可以用来方便。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到了扶沟,车上的旅客、列车远、乘警全都跑到站外的一个破旧的公共厕所里方便,没有人担心车会开走,因为在这里等大家全部上完厕所再开车已经成了习惯,不会有人因为上厕所而被落下。
车上来来往往的旅客都是沿途居民,纯原生态的状态。从沿途的客流来看,这趟小火车对沿线居民的生活还是很重要的。从许昌站开出,上座率有六七成左右,之后的人来来往往,在几个大站区间甚至出现了超员的现象,最多时大概曾超员70%至80%。小火车一路都是穿越麦田、村庄在向前奔跑,满眼是金黄色的麦子,丰收的颜色,还飞舞着大群大群的蝴蝶,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成群的蝴蝶,霎那间感受到了田园间的生活气息。每次穿越村庄,都能看到在玩耍的孩子,有的自顾自在游戏,有的闪着纯净的眸子看着小火车和车上各式各样的旅客从眼前咣当咣当的走过。
经过了6个小时、165公里的颠簸,小火车终于在下午1点准是到达了终点站郸城车站。逛了逛郸城县城,不大,但也是五脏俱全。走到郸城汽车站,看到开往周口的长途车很是方便,遂改变了原来坐小火车回淮阳,然后从那里坐汽车去周口的计划,改而从郸城直接去往周口。
到了周口市区,很顺利地买到了K402次从周口到漯河的火车票。其间,发现很明显周口站的售票员业务不是很精。因为周口是地方铁路,之前没有去过,所以想买个窗口的位置看看沿途的情况。跟售票员说要一个靠窗的位置,她居然回答我“我这里显示不出来哪个是靠窗的”。晕!逛街打发时间,顺道买了一盒胡辣汤带回家,也算是不虚此行了,哈哈!
上车,去漯河转1090次,计划在漯河站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没想到K402次在进漯河站之前被按在了一个类似于编组站的地方(天太黑,对那里的线路也不熟,不知道是哪儿),不停地待避,看着身边的上行车一趟趟开过去,搞得我心惊肉跳,这要是把1090也放过去,还不知道能补到什么车的卧铺呢。还好,最终还是顺利地登上了回北京的列车。
上车后,发现淡季的列车真是和谐,硬卧上座率不到一半,很多车厢都是整个包厢都空着,以后出行要都是这样的话,那可就真是和谐社会了。哈哈!梦想!列车虽一路晚点,但最终还是在到终点站北京西之前追了回来,虽然有遗憾、但却很充实的许昌窄轨铁路体验之旅也就此结束了。
■许昌的铁火车站的站房,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
■简陋的站台和线路
■停在站内的一节敞车
■似乎是一节即将报废的客车,“窄轨硬座29型”
■已经沉寂下来的车厢,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属于它的喧嚣
■简陋的座椅
■看着它,似乎才能感觉到其实这小火车离我们并不遥远
■整齐是一种美,落满灰尘的整齐却是凄凉
■放个参照物,看看铁轨有多窄、接缝有多大,处处透着简陋
■停在机务段里的机车
■列车进许昌站一站台,等候它的乘客
■整装待发,虽然破旧,但精神抖擞
■比较另类的“行李车”
■车门和踏板
■快乐的车钩,一路上一直兴奋地跳着
■人像,最朴实的原生态
■即将逝去的小火车能给她留下美好的记忆吗?
■进站了
■因为是单线铁路,所以货车需要待避
■超员啦!
■到站了,旅客从“行李车”上拖下自己的“行李”
■由于要看管自己的“行李”,所以老人家选择坐在里风很大的“行李车”上,他的“行李”是一辆自行车和一个麻袋
■人像,“老哥,我给你点上吧”
■人像,悠然自得
■人像,“这儿离我家不远啦”
■终点站郸城车站
■在郸城县城,居然发现了“7-11”的哥哥——“6-11”
标签:
休闲生活卡通动画帕吉瓦吉回顾记忆回忆生活休闲 |
分类: 经典动画片回顾系列 |
片名:《Wacky and Packy》
出品年代:1975年
国别归属:美国
内容简介:原始人瓦吉和他的长毛象朋友帕吉一起来到了现代化的城市里,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原始社会,现代都市的任何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和陌生的。他们要在都市里生存下去,于是他们去尝试了很多他们并不熟悉的事情,并因此闹出了很多笑话。
这是我一直都在寻找的一部动画片,它留给我的印象很深,但是很遗憾,似乎当年这部片子只播出了一遍,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网上关于这部动画片的内容也是非常之少。前些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这部寻觅已久的片子,于是马上整理出来给大家看看,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经典暴笑的《瓦吉和帕吉》。
下午3点多列车进入兰州车站,本来正点到达的时间应该是15:56,但时间早了很多,早到了连15:36发车的T655次金轮号的车底还没推入站台。照例是抢在众多媒体之前抢占拍摄换挂的有利地形,从此站开始,本次列车不再是机车供电,要加挂发电车,机车也由SS7E改成了双机DF4DK,所以这次换挂相当麻烦。
解挂完成后,配属青藏宁段的DF4DK3117和3096推着一节同样配属青藏宁段的四方厂的KD25T进入站台,至此,一路走来的SS7E完成了它的使命。
同样,由于加挂了发电车,我也失去了在车上近距离看机车的机会。换挂完成后,T655次金轮号进入同一站台的另一侧线路。由于是第一次见到金轮号,我很是兴奋,虽然这车和我经常乘坐的神州号是同一个型号的车,但这个车的涂装对我来说还是很新奇的。这车的上座率还可以,在我们的车之前由兰州开往西宁,T27次和此车追踪运行。
15:36,T655次列车从兰州站开出,没过多久,T69次北京西至乌鲁木齐的特快进入金轮号刚刚腾出的站台。前不久这个车很出名,那次的强沙尘暴袭击在今天依然给这趟车留有明显的印记,停在我身旁的15车,每个窗户四周还清楚地留有当时固定木板的痕迹,而车身上则遍布密密麻麻的小白点,可以想见这个车的漆面在当时承受了多么强大的攻击。
T69次的硬座车上座率相当好,据我目测起码超员60%,出了车厢中间的位置有一些空儿外,车门处已经是挤不上去了——为什么大家都不往里走呢,如果大家都进去了,其实车下的人还是能很轻松地上车的。
本应15:56从兰州站开出的T69次不知是因为晚点还是什么原因没能正点开出,16:11,我们的T27次赶在T69次之前开出兰州车站。过了兰州,隧道开始多了起来,一路上拍车的车迷少了,但保安全的警察还是尽职尽责地守在线路两旁。
列车继续前行,我也准备休息。第二天一觉醒来,还不到6点,窗外湿气很重,飘着浓浓的雾,向窗外望去,列车正高速通过三门峡车站。顺便提一下,之前列车运行速度曾长时间保持在 150KM/H以上,但列车运行很平稳,噪音也很小,睡在车上很舒服,但作为车迷听不到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总是感觉有些失落。
到达西安站时已经是将近上午9点了,第一个跑下车,为的就是抢占一个好位置,因为西安站是本次列车第一个要换挂的车站,一个一千多公里的长交路,这里是终点。1车有1车的优势,那就是离机车很近,不费吹灰之力就抢在众多媒体之前抢到了最好的位置,并且顺利地拍完了整个换挂的过程,这时的本务已经由西局西段的SS7E0040换成了兰局兰段的SS7E0025。
众多国内外媒体对换挂很感兴趣,围着车钩处拍了很长时间。从本站开始,列车开始一路早点,之后的每个车站都停了很长时间,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充足的拍摄时间,也使得我能好好观察一下这些车站。在西安站,T27次旁边停着另一趟很著名的列车——北京西至延安北的T43次,由DF11G牵引的白色25T车体。由于已经是白天,西安站的站台上比在石家庄车站时多了很多媒体和众多对此车感兴趣的民众,这当中当然包括很多车迷。9:21,T27次准点从西安站开出。列车的下一站是甘肃省省会兰州,其间要经过宝鸡、天水、陇西等城市。此时列车是在白天运行,所以沿途看到了很多在进行接力拍摄的车迷,在宝鸡,经过一个铁路桥时,我看到有十几二十个车迷在拍摄,其中有一个车迷还举着一个红色的条幅,上面写着“庆祝青藏铁路开通”的标语——不是车迷谁能有这么细心呀!
由于此车是“二保运行”,即保安全、保正点,所以沿途从北京一直到拉萨线路两边都有警察或武警站岗,最近处隔几十米就会有一处岗哨,之间还穿插着一些警车在巡逻,相信这给车迷拍车带来了很多麻烦。在这种情况下一路上还能看到这么多车迷在坚守岗位,我在车上感触很深。西安到兰州区间,是白天经过的城市最多的一段路程,所以这段路我看到了很多车迷在以不同的方式拍车。其实也不光是车迷,普通百姓也很关注此车,所到之处,人们无不驻足观看,在西安、宝鸡等城市,甚至还有路边的楼上有很多人趴在阳台上看,后来我自己估计了一下,大概沿途受关注程度达到了70%到80%以上——我觉得这丝毫都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