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3 16:29)
1、在股市中,投资者为了有效监控指数及个股的走势方向以及重要变盘点,往往会利用很多指标,如均线系统、技术指标等,另外还经常用斐波那契序数及黄金分割,如指数在涨跌5天、8(7)天、13(12)天、17(16)天、21天、34天时最容易变盘等。应该说,技术分析对监控市场走势及变盘点确有重要作用。
注:17=(13+21)/2
2、新股及新股指数也是一样。若想做好新股,准确把握新股指数的运行方向及重要拐点,有时我们也必须借助于“特定的新股指标”。由于新股指数走势与常规指数走势往往并不同步,因此,投资者有时必须要自己寻找新股及新股走势的规律性。
3、下图是本人所编“2017年6月后新股指数”,即所编指数的样本股全部是2017-6-1日以后上市的新股。这样的指数更能够即时真实反映新股板块的真实走势。
1、从2017-12-28日至2018-1-19日,上证指数走出了“16天内15根阳线”的逼空上涨走势,16天内指数最大涨幅为7%。而本人编制的“180超大权重股指数”更是走出了16连阳的更为强劲走势,16天内指数涨幅为11%。同时上证50、沪深300等超大权重股指数页是出现了连续逼空上涨走势,期间上证50最大涨幅为10.8%,沪深300最大涨幅为8%。
因此,单凭以上数据,我们确实可以得出“最近16个交易日股市走势极其强劲”的结论
2、但是,我们通过统计者16天两市个股涨跌数量,却得出了一下的统计数据:
(1)在这16个交易日中,两市上涨股票家数多于下跌股票家数的天数是7天;两市上涨股票家数少于下跌股票家数的天数是9天。也即,在这16个交易日中,如果投资者每日随机抽取一只或几只股票买入,则挣钱的股票数要大于赔钱的股票数,或者说挣钱的概率要小于赔钱的概率。
(2018-01-10 17:03)
一、当前大盘走势再审视
1、节后的大盘,出现了超出预期的6连阳较强走势。尽管这种较强走势有很多外部因素的推动,如央行在元旦假日期间推出的突发性“变相降准”、欧美股市及港股的持续走强等。但无论如何,节后6个交易日的股市持续走强或目前股市的持续走强,也必然有技术分析的合理因素。
2、首先,目前股市的持续走强,主要还是权重蓝筹股的上涨所带动,如果仅仅从涨跌家数看,节后的6个交易日中,只有1月2日、1月3日两个交易日的上涨家数大于下跌家数,而另外的1月4日、1月5日、1月8日、1月9日四个交易日的两市上涨股票家数反而都小于下跌股票家数。即如果用涨跌比家数来衡量节后的6个交易日,则是属于两天收阳线、四天收阴线------二天涨四天跌。因此,目前看,股市上涨行情仍属于局部
(2017-12-05 20:52)
1、下面的图1是2016年年底下跌走势图。
http://s9/mw690/001HXJDHzy7glvTZRlS08&690
从图1可以看出,2016年深综指的秋季顶时间窗是产生在2016-11-23日,之后指数开始以A-B-C三浪下跌方式完成年底的整个下跌过程。其中,A浪于2016-12-13日(周二)见A浪下跌底,之后展开B浪反弹(或叫B浪横向震荡)。B浪反弹以“小3浪双头形式”于2017-1-5日结束,之后深综指从2017-1--5日开始进行C浪杀跌、并跌至2016-1-16日完成C浪下跌。C浪下跌结束(或从2016-11-23日的秋季顶开始的大波段下跌于2017-1-16日结束),市场开始步入2017年春季行情。
2、本人前期分析中,考虑到2017年的秋季或年度顶部时间窗比2016年早(2016年的深综指秋季顶时间窗是产生在2016-11-23日,而2017年的
(2017-05-16 20:34)
前期的数篇分析文章,已经对A股历史上多次熊市下跌中几种常见的“阶段性下跌”方式进行了列举及阐述,深刻理解历史上的集中常见阶段性下跌走势,对我们正确理解和预判目前的熊市下跌周期中“当前及后期可能走势”将具有极大的参考作用。
其实,从大的运行方式看,以往的熊市下跌周期中“大的阶段性下跌”标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2011-4-15日春季顶到2011-6-20日夏季底的“标准五浪下跌”走势,见图1.另一种是2001-7-23日至2001-10-22日的“A-B-C”三浪下跌走势(A浪为初始加速下跌,B浪为斜坡向下缓跌,C浪为最后加速暴跌),见图2.
当然,B浪在实际走势中会有多种方式:第一种是斜坡向下多圆弧缓跌调抗;第二种是横盘震荡抵抗;第三种是向上若反弹抵抗。
从本次熊市下跌周期的阶段性下跌(17年春季顶到6月底左右)强度看,由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及经济环境等都远差于2011年,2017年春季顶估值水平75倍中位数市盈率也远远高于2011年春季顶估值51倍中位数市盈率。因此,2017年春季
(2017-05-15 21:13)
一、“历史重演”技术分析原理
技术分析有三大假设,其一就是“历史会重演”。因此,在市场走势分析中,利用“历史会重演”原理,认真分析和研究历史上“市场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市场走势阶段的技术走势方式,对正确预判当前和未来股市可能走势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这就如同你为了研究2017年10月、11月的气温走势及2017年10月、11月至气温底(气温在何时见底)期间的气温走势特征,那你可以认真研究2016年10月、11月气温走势及2016年10月、11月至气温底走势的走势状况、2015年10月、11月气温走势及2015年10月、11月至气温底走势的走势状况、2014年10月、11月气温走势及2014年10月、11月至气温底走势的走势状况。。。。。。等,研究明白了相同条件下的历史走势,对预判未来走势将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当前熊市下跌与历史类似熊市下跌走势阶段对比
1、目前的股市,属于从2015-6-12日牛市顶开市的熊市下跌走势,并且,熊市的2017年4月高点两市所有股票中位数市盈率在75倍水平,5月
(2017-05-12 18:49)
本人在前一篇分析文章《割掉超高泡沫毒瘤,恢复股市真实面目》中,通过对上一轮高杠杆引起的超高泡沫牛市进行整容和割瘤,将该轮牛市的实际走势修饰得更加贴近实际和客观,从而使投资者更容易了解“为什么目前的股市估值会这么高、为什么目前的股市后期还要跌很深”?
为了让大家更进一步认识“割掉超高泡沫毒瘤、恢复股市真实面目”的重要性,以下再以深综指的“割瘤走势”和“不割瘤走势”为例,并辅以牛市顶、熊市底估值标记,来更好的说明牛市顶和熊市底合理估值对股指走势的影响。
以下二图中,图1是深综指割瘤走势图,图2是深综指不割瘤走势图。两张走势图都反映了牛熊顶底规律,都说明了目前的股指还将走1.5-2年的熊市才可能见最终熊市底,并且都说明了未来熊市底的两市所有股票中位数市盈率将要跌到30倍左右,比2017-4-7日的75倍要低60%,比目前的60多倍要再低50%。即,未来的熊市下跌还极其漫长。
(2017-05-11 16:55)
1、目前的股市,各主要股指都已经从2015年6月12日的牛市高点下跌了40%以上。比如,截至2017-5-11日,上证指数已经从2015-6-12日牛市高点下跌了41%;深综指已经从2015-6-12日牛市高点下跌了47%;中小板综合指数已经从2015-6-12日牛市高点下跌了42%;创业板综和指数已经从2015-6-12日牛市高点下跌了48%。既然各主要指数已经下跌了这么多,按以往的牛市见顶后的熊市下跌幅度,目前的股市似乎已经应该见底或接近底部才对,那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股市还跌跌不休呢?为什么本人判断后期股市还应该再跌1.5-2年才可能见最终熊市底呢?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内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上轮牛市在高杠杆、高配资的推动下,股市出现了极其过度的上涨!本来股市应该在2014年底2015年初的3000点左右见牛市顶,但高杠杆导致股指最终涨到了2015-6-12日的超高泡沫位置(上证5178点)才最终见牛市顶!从而使牛市顶的“两市所有股票中位数市盈率”升高到176倍--------比之前的几次正常牛市顶估值(65-80倍)高出一倍以上。因
(2017-05-10 18:01)
目前,很多投资者都错误的认为,上证指数在3000点左右应该是大底了,不应该再跌了。即使是极其谨慎的投资者,也至少认为,就算3000点未来可以跌漏,但2638点也绝对不会再漏!如果未来将2638点跌漏,股市岂不是要崩盘了?国家怎么会允许?
前期本人所写的文章《抛弃不会幻想,相信市场力量》就是针对具有上述观点的投资者的。上述投资者之所以会有上述的错误观点,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
一、不懂得股市牛熊循环周期理论
从历史看,A股市场有一个“牛熊循环周期理论”,即1.5-2年熊市—2.2.5年牛市—1.5-2年熊市—2-2.5年牛市。。。。。。如此不断循环。比如1997-5月至1999-5月的熊市下跌、2010-11-11日至2012-12-4日的熊市下跌(此次熊市及之前的牛市要看深综指或中小板综,不要看当时失真的上证)。
当然
(2017-04-18 21:37)
一、前期对春季行情顶部时间窗的判断得到验证
前期从3月份开始,甚至是从春季行情启动时开始,本人就已经已经反复强调过“2017年夏季行情的最终顶部将产生于2017年4月中上旬”。目前看,尽管行情运行过程有很多突发性因素干扰,但主要指数在4月中上旬见顶、或于4月中上旬左右筑顶完毕已经基本得到证实。在此情况下,投资者在后期的市场操作中,能够顺应市场运行方向,采取适合熊市下跌过程的波段操作策略就显得极其重要。
那么,股指在4月中上旬见春季行情顶后、之后两个多月的振荡下跌会怎样走?市场的机会在哪里?投资者如果不空仓,应该如何操作才可能在股指下跌两个多月时间、股指15-20%左右取得相对好的收益?下面就以“2011年春季行情见顶后股指下跌15%左右见阶段底”这一过程为例,来探讨“春季行情见顶后的合理操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