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分类: 个人日记

2009年03月20日

 

千年不遇的大灾难在给灾区人民带来惨重损失的同时,也无可置疑地给幸存活着的人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北川县原门户猫儿石村吉娜羌寨集政府财源向全球展示中国政府抗震救灾能力的同时,也让猫儿石村69户农民一步跨入了超过小康的生活水平,时代在他们高高兴兴搬入新居并各显神通接待着全世界南来北往的游客的时刻,一下子缩短了几十年的时间。尽管他们还很不适应怎么转动天然气炉灶和大流量热水器的旋钮开关,也不太适应如厕时由蹲式变为坐式,但是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实实在在的独栋别墅洁白舒适和安全方便真的没有让他们感觉是在梦里。
    吉娜羌寨如此,其它地方怎么样呢?
    阳春三月,随陈家坝乡政府机关村社干部外出参观学习灾后农房重建的车队,走访了几个灾后重建工作比较先进的地方,让我十分感怀。
    让我们用图片来显示灾区在灾后到底会怎么样更加美好。

    
    灾区最后更美好4: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中脊村

    中脊村原本有一定的集体经济基础,是个灾后恢复生产自救能力比较强的一个村。根据中脊村的实际情况,涪城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该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指导意见,形成以政府指导、服务;以村民自身为主体,自设财务小组、工程小组,村民自建的模式。保质保量,由政府和村民一起推动安置房的建设。

    中脊村的受灾群众中,有3人户34户,4-5人户16户。3人户可修建房屋的占地面积为85平方米,盖二层半,计算下来,3人户的实际建筑面积可达230多平米,而这样一套230多平米的房屋,总造价仅为15-17万左右,远远低于市场同类房屋价格。

    根据村村情况不同,政府帮扶的方式和力度不同,这是涪城区成功推进受灾群众安置房建设的经验。对于一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受灾村庄,政府会承担起群住房的水电线路铺设、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减轻群众建房压力,鼓励群众尽早建房。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