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原创诗歌 |
浅谈诗歌的陌生化
文/红叶风清
一首诗的诗性成份有多少?一首诗是不是有诗味?一首诗是否传给我们新的信息?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无意中去感受去撷取的。如果一首诗像一个赤裸的人,一览无余,有何意思?甚至看了头,就能想出它的脚是什么样子,千篇一律,那我们还每天生产诗歌做什么?有一首就够了!
读长篇小说读得多的人,对长篇小说的情节发展规律就有一定的了解,一看开头,就可猜后面的情节,如果你的长篇不幸被猜中,那后面的会大大“失色”。能引人入胜的东西,往往是新鲜的,异常的,非习惯性的。诗不能以长取胜,诗更喜欢”一鸣惊人”,要惊人,就必须发出不同的声音,而且最好是先声夺人。
在网上阅读,是相当自由的。从这家网站跑到那家网站,充其量是那几秒钟的事。但是,非常遗憾,能把目光杀痛的诗没有多少。情形相反,千篇一律的太多。写爱情,要不是月光就是鲜花,再不就是一滩泪水……这人与人都这么不同了,你说爱情怎么就一个模子做的?没有个性,也没有陌生化的效果。
还有一个极端那就是一味追求“陌生化”,弄一些词语,艰涩死了,咿哩哇哪,像用汉字写的外文。这种投机取巧的“陌生化手法”确实能忽悠一下初学的读者,也有一些编辑会被忽悠。编辑只一双眼睛,且又不一定是“火眼金睛”,有时一“麻痹”,就放过去了。但是,最后的结局如何?作品发表出来,一个人两个人不明白,可能不是你的错,满天下包括你自己都不敢面对,那就不好说。如果是练笔,可另当别论。问题是不少诗作好像已成了“风格”,可以叫做“词语加加加”。
不敢面对良心的东西为什么要拿出来?你会问,写诗也要良心啊?要啊,干什么不要良心?哪一行都要!写“词语加加加”是好,就怕对不起我们历史悠久的汉字!
这里说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太熟悉,另一个是太陌生。诗可以突破常规语言,但不能无病呻吟。假的东西到哪天都是废品,空耗时间而已。
那么,怎样才能陌生化?这可能公婆自有一说。我个人认为,视角、思想、感受不新,诗歌无法新起来。语言上不生动不真实,诗歌早就没有血肉,肯定也新不起来。只有对世界独特的剖视、奇丽的想象和巧妙的表达,才能让诗由内到外都产生熟悉的“陌生感”。“猫跑到湖边吃老鼠”,这不是诗。“猫踩碎了湖边的月色”这算诗。 “猫,抓住一只老鼠”,这是常规现象,没有陌生化,诗味全无。“猫抱着老鼠舞蹈”,因荒诞而且有了陌生化效果……一是想象奇特,二是思想深邃,可以使诗歌丰满,加上表达手法巧妙运用,就能产生陌生化效果。从《经诗》到现代诗,我们的诗歌积累的技巧已经很多,且日新月异,要陌生化也不难,难就难在内在的陌生化而不是表象。衣服再换多少套,是小丑依然是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