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先秦有“姓”有“氏”,姓以别婚姻血统,同姓不婚;氏以别支脉门第,多以封地、官名为氏。秦王族的姓为“嬴”,非常明确。
按照周朝的传统: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封于秦地,国君的“氏”即为“秦”。
但现在网络普遍流传秦王族“氏”为“赵”,根据何在?根据就是《史记·秦本纪》:“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但秦、汉之际,“姓”与“氏”已经合一、混淆,没有人还会、还能辨别汉高帝刘邦(与秦始皇只差三岁)的“姓”、“氏”,只会称其为“刘邦”。近百年后的司马迁对此更是混淆不清,甚至误将赵国国君的祖先“造父”认为是秦国的祖先,并以此为根据,误以为秦王族的“氏”为“赵”,再被网络传播,遂以成风矣。
另,秦的宗族下场:
秦始皇的诸位儿子:(二世)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被秦二世杀光,二世被赵高杀。
宗族子弟:
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谓合关东为从长也。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
因此,现在赵姓源于赵国宗族,他们才是造父的子孙,与秦国无关。
标签:
杂谈 |
因为“大汉”,因为刘邦封为“汉王”,因为“汉中”,因为“汉水”,因为“天汉”,天空中最壮丽的银河……
语曰“天汉”,其称甚美——萧何
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关中者封为关中(秦)王,但项羽违约,将刘邦封在道路险阻遥远的巴、蜀,建都汉中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区),为“汉王”。
刘邦愤怒要和项羽开战,周勃、灌婴、樊哙劝阻,萧何认为虽然汉中不如关中,但也比死强,因为以现在的实力,与项羽开战肯定百战百败;《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而且汉王、汉中得名于“天汉”(汉水),原意是银河,名称非常美好。希望刘邦好好在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于是刘邦离开关中前往汉中,以萧何为丞相。
“漢”,在地上,上古专指汉水,《尚書·禹貢》就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汉中因汉水而得名;汉水则得名于天上的银河,即“天汉”。
https://r/large/article/7414b323a0d24136d7a7b3ef
标签:
杂谈 |
先秦有“姓”有“氏”,姓以别婚姻血统,同姓不婚;氏以别支脉门第,多以封地、官名为氏。秦王族的姓为“嬴”,非常明确。
按照周朝的传统: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封于秦地,国君的“氏”即为“秦”。
但现在网络普遍流传秦王族“氏”为“赵”,根据何在?根据就是《史记·秦本纪》:“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但秦、汉之际,“姓”与“氏”已经合一、混淆,没有人还会、还能辨别汉高帝刘邦(与秦始皇只差三岁)的“姓”、“氏”,只会称其为“刘邦”。近百年后的司马迁对此更是混淆不清,甚至误将赵国国君的祖先“造父”认为是秦国的祖先,并以此为根据,误以为秦王族的“氏”为“赵”,再被网络传播,遂以成风矣。
另,秦的宗族下场:
秦始皇的诸位儿子:(二世)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被秦二世杀光,二世被赵高杀。
宗族子弟:
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谓合关东为从长也。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
因此,现在赵姓源于赵国宗族,他们才是造父的子孙,与秦国无关。
标签:
杂谈 |
http://ww3/large/54493690gw1f5ivjfipq0j20
唐朝天宝崩溃是全方位的,安史之乱只是最后一根稻草。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一连串的大溃败,激发了安史之乱。
我国家开元、天宝之际,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安禄山讨奚,契丹于天门岭,十万众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
唐玄宗的战略规划,操盘能力堪称低下,全面重用蕃将,导致变生心腹。天宝之后,国运走低,直至1900年后。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1.
2.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不明白为何有些国人就是喜欢妄自菲薄?或是因为政见不同,于是恨自己人,更甚于外人?
冈村宁次:“我在里面曾提及过去和日军打过仗的,中国军队最强,俄、英、美次之。”
辻政信:“我和俄国人,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印度人,澳大利亚人,爪哇人,菲律宾人,缅甸人都打过,负过7次伤,身上有30多处伤疤,现在身上还有20几颗子弹。如果大家武器一样,最强的是日本兵,其次是中国兵,再其次是诺门坎的俄国兵,接下来是印度的廓尔克兵,第五才是美国兵,英国兵大概第七第八”。
标签:
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