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叶毅
叶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8,759
  • 关注人气:1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15-11-11 09:35)
分类: 听书随笔
吴新伯访谈中提到的沈红球就是后来进入常州团的沈铭君,吴君玉收的学生艺名的最后一个字是“君”字,原来无锡团的张兆君也是;顾宏伯收的徒弟艺名的中间带个“君”字。吴新伯怎么看都是“四不像”,既不像顾宏伯的飘逸;又不像吴君玉的自信,一生都是猥猥琐琐的模样,人见人憎。还有两个不像就是他的艺名,不像是吴君玉的学生,更何况是顾宏伯的,不要让顾宏伯蒙羞了。

  吴新伯口口声声强调自己是顾宏伯所收的最后一个学生,其实不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顾宏伯老老在上海收下了原丹阳曲艺团的汤君飞才是老老最后的关山门徒弟(详见拙文《往事钩沉之一》)。今年7月底,我在东瀛会见前来观光的弹词家吴迪老和赵丽芳贤伉俪,在闲聊中赵丽芳还特地说起了顾宏伯昔年收汤君飞为徒的拜师仪式,因为刚好两位在附近的玉茗楼献艺,也被邀请出席了拜师仪式和后来的拜师酒,这件事还有一位见证人蒋云仙尚在人世,很多当年的参与者都已经过世了。比如陆耀良等老先生。

  据介绍吴君玉和吴新伯抵制了那场拜师仪式,尽管吴君玉答应乃师顾宏伯的邀请,结果拜师仪式结束了都没见人影,顾老老还安慰大家说,不要紧,等会筵席他会来的,后来还是推说在电

标签:

娱乐

分类: 听书随笔

悠悠岁月尽蹉跎 - - 写在上海评弹团74届学员四十周年的纪念演唱会

 

   陆续看了一些上海电视台的评弹天地栏目为上海评弹团74届学员四十周年演唱会的专题节目,感觉非常悲哀,如果不是他们占据着媒体资源的,按照水平而言,他们根本就没资格举办这一类劳民伤财的演出活动。星期戏曲广播会的主持人辛宁说了当年38个学员尚有12个还坚持在评弹团这个阵营 - - 我为什么说评弹团而不是评弹阵营,因为两者是有区别的,评弹阵营是应该送给坚持在码头上长篇演出的艺人们的,而他们在的阵营是评弹团,这个得天独厚享不尽国家各种资源(换言之好处)的地方,是不是都在坚持为评弹事业传薪,还是有意无意地为葬送评弹事业做釜底抽薪的事情,听众的感受应该是很复杂的。

   对于这些尚在上海评团的74届成员,按照辛宁的12人之说,应该是秦建国蒋文,郭玉麟史丽萍,沈仁华丁皆平三对伉俪,还有冯小英(夫君范林元另有高就),王锡钦,王惠风,徐惠新,加上两个“偶尔露峥嵘”的评话周强和张小平,刚好12个。先不说他们有什么惊人的业绩让人们瞩目,朋友们查一下手头近几年的每月的评弹节目表,看看有没有上述那些中流砥柱,承上启下的中

(2012-07-09 19:13)
标签:

杂谈

分类: 听书随笔

沈守梅的『宏碧缘』

断断续续地将评话老艺人沈守梅的『宏碧缘』听到了大破四杰村,记得过去看到过文献资料,前辈南派武生李如春在天津献演京剧『四杰村』,曾轰动津门,也是南派京剧那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机关布景给北方的京剧迷带来了好奇吧,不过南派艺术家的武打技艺却是令人折服的。
沈守梅的书并不是十分精彩但是绝对耐听,我曾在写评话艺人的其他文章中提出沈守梅的说书不怎么起脚色,说的色彩非常得浓,不过,听过这50回『宏碧缘』的朋友,还是对他的“阎王票子”胡二的出场的那种奇怪的声音留下深刻印象,这其实也是一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种脚色的表演方式之一。一部书,有那么一个或者几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就是它成功的一面,沈守梅的胡二,绝对不比张鸿声的胡大海形象来的差,都是先声夺人耳,一听就让人知道是谁出场,这就是人物的成功之处。沈守梅的书书理非常清楚,交待的事情和前面种下的根,一定都会在后面都说清楚,没有留下尾巴而让听众犯糊,有些地方其实听众也就是听过算过,沈守梅还是把后面的事情和前面的相关并已经在前面交待过的情况给人们一个了断,这一点很不容易,那么长一部书,而且人物众多、故事情节有那么错综复杂(对我来

(2012-06-20 15:22)
标签:

杂谈

分类: 听书随笔

  朋友不怎么喜欢施雅君的唱,说她的唱颤抖的利害,这一点我承认,不过这个颤抖并非不能接受,只不过是属于个人的习惯而已。在弹唱「王月香调」的时候,有些些颤音,反而感觉更不错。我在上海听施雅君在码头上弹唱《林子文》和《秦香莲》,还不是和她的前夫王尧年,而是跟着老前辈的马襄时,当时对于区级团体相对年轻的女艺人,除了风头很健的单档秦文莲之外,就是施雅君和新长征的徐淑娟比较引起我的注目了,缘故我是比较喜欢唱功佳的演员,对于施雅君的开篇《我的名字叫解放军》、《秦香莲》选曲《铡美》(这个成为施雅君的成名作品之一)都是百听不厌的,还专门录音在磁带反复聆听,而徐淑娟的「俞调」我也比较欣赏,不过留在磁带里却是徐淑娟的《杨淑英告状》的唱段,流派唱腔方面别出心裁。

  也许正如朋友所言,施雅君所唱的任何流派,都有自己很深的烙印,也就是说,一听,就知道是她在演唱,包括最近得到的现场录音加唱开篇等,不过也有例外,我觉得一概说施雅君的弹唱都有自己的くせ(癖),也不尽然,至少她所唱的「侯调」,还是比较接近那个流派的风貌的。反过来说,施雅君那么有特色,是不是有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不能为她总结一下了

标签:

杂谈

分类: 闲言碎语

  昨晚在下载朋友给我的评弹节目的同时,随意翻出过去拿的一些非评弹节目的视频,其中一段名家名段任你点的上海栏目,介绍了越剧男小生徐标新的唱腔和做功,原来是新出现的陆锦花流派的继承人,几十年没有注目上海的戏剧舞台了,脑子里残留的都是老的回忆,对于九十年代以后出现的新人,大多都不熟悉,包括评弹新秀也是,很多情况之下是随着朋友们的点点戳戳开始注目并了解一些情况的。

  越剧以女子越剧闻名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了,最早的绍兴滴笃班和其他剧种一样,也都是男子的世界,我们所知道的那些为我们留下流派唱腔、记录越剧辉煌的那些女子越剧的师傅,很多都是男的。江南(包孕吴越)的戏曲那种纤丽细腻传情的风格,看来女子来扮演那些风流倜傥的人物,恐怕也最传神。前辈越剧留下的小生流派遗产中,有不少是我比较喜欢的,比如「尹派」、「陆派」和「毕派」。徐标新所学的「陆派」更是以潇洒儒雅,含蓄大方的风格闻名舞台,是越剧小生流派中的奇葩,和「毕派」一样,属于年轻的流派唱腔。

  越剧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曾培养了一批男小生,名气很大,成就低微,至少我就是和当年很多上海的越剧爱好者一样,不看好他们,记得当年有三

(2011-10-14 08:20)
标签:

杂谈

分类: 听书随笔

  听书伊始,赵丽芳和吴迪君是唯一的一对当年我在听完书之后要去后台见见他们的弹词艺人,当年弹词艺人和听众在台下的交流并没有现在那么密切和频繁,我为自己当年的勇气感到骄傲,也是被赵丽芳吴迪君的艺术折服的缘故。第一次敲开他们休息室的门记得好像还是在大华书场,听什么书我已经忘了,为的是要想写一篇记载着赵丽芳艺术道路的文章,为此还和赵丽芳有过通信,我手里保存着赵丽芳给我的信件 - - 这可是我第一次披露和先生们交往的往事。

  当年有一股强烈的愿望就是想写写与众不同的赵丽芳的五弦琵琶,记得当时问了赵丽芳很多事情,只是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实在是太差,也没有本事把她的出神入化给表达出来 - - 至今也还是没有做到,只是从一个听众的角度来描述自己对赵氏琵琶的喜爱,所谓外行凑热闹。听赵丽芳的琵琶最最感悟的就是白乐天的《琵琶行》所描写的“大珠小珠落玉盆”的铮琮之声,也惟有赵丽芳的五弦琵琶,才能给我们带来“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的效果。虽然书坛不乏琵琶高手,也有前辈艺术家的琵琶可以称王称霸的,不过,赵丽芳的琵琶让人着魔,这才是琵琶的本音!

  赵丽芳的琵琶之第五根弦具有Bass的效果,这对于长年在外奔

标签:

杂谈

分类: 听书随笔

  “人在江湖走,草莽亦风流”。被誉为苏州评弹“老江湖”的原嘉兴市评弹团的老艺人庞志英在江湖上的民间团体的协力之下,2011年的5月,在上海举办了他的从艺五十周年的纪念演唱会的专场,日前,通过朋友将这场演唱会的录像看完了。在拿到节目之前真的有一份担心,那就是目前主流评弹的“演唱会专业户”会不会蜂拥而至,以至于庞志英的专场演唱会也就成了那一辈“艺术家”们的作秀现场了,近些年,无论是谁的专场,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节目也是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除了嚼别人嚼过的馍馍之外毫无新意可言,我们因为有过太多的这样的经历,看过太多这样的蝗虫般地聚集在聚焦镜前而荒芜书场的“评弹艺术家”们的丑陋表现,因此有一份担心,所幸的是,整场演唱会除了开头的学生们的献礼小组场和前来祝贺的高博文的即兴弹唱之外,基本上都是庞志英和他的多位合作对手的折子书演绎,没有华丽,只有实在的这个演唱会,真想让它开一时之风气而从此“玉宇澄清万里埃” - - 这当然是我们的奢望了。

  苏州评弹的属性是什么,是草根艺术,是民间艺术,无需把这一植根于江南各地城乡的评弹(俗称说书)放入没有生命之源的所谓的艺术殿堂,更有甚者,忙不迭

标签:

杨乃武

江南

评弹

苏州电视台

兰心大戏院

杂谈

分类: 听书随笔

卷一  2007年

魏家『珍珠塔』点滴................................................... 9

听『诘彤』(『杨乃武』话题之一)...................................... 10

听『审杨』(『杨乃武』话题之二)...................................... 11

听『审钱』(『杨乃武』话题之三)...................................... 13

听『堂弊』(『杨乃武』话题之四)...................................... 14

听『提杨』(『杨乃武』话题之五)...................................... 15

苏州电视台又做了件好事.............................................. 17

林娴的『武松』捷耳先听.............................................. 18

听『别姑』(『杨乃武』话题之六)...................................... 19

听『廊会』(『杨乃武』话题之七)...................................... 20

听『进室』(『杨乃武』话题之八)...................................... 21

听陈

标签:

张蝶菲

上海

评弹

《玉堂春》

新长征

杂谈

分类: 听书随笔

  无论评弹天地的主持人吴新伯怎么说新长征评弹团和上海评弹团的渊源如何如何,当年的那批八十年代的新鲜血液,所谓的“新”字辈小演员,都是积极意义和非积极意义上的逃兵,蒋新月、潘新云、戴新萍都走得无影无踪了;吴新伯、毛新琳和李奕昂则去了上海评弹团,不管是人才引进还是别有路子,都是舍新长征评弹团而去,留下的两位在编人员,其实是挂名在新长征评弹团的演艺人员张蝶菲和程艳秋,目前如果不和兄弟团合作的话。连一档书都拿不出,上海新长征评弹团有无编制看来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再行讨论了。

  如果说五十周年可以勉强归纳的话,那么,从五十周年到六十周年的未来十年里,如果没有新的辉煌,是不是再也没有六十周年可言。在编人员只有八十年代进团的张蝶菲和九十年代进入的程艳秋,新长征评弹团还在维持着什么,是不是真的要等到那些退了休的七老八十的艺人都走光了才把团体的大门关闭?不能理解国内的现行体制为什么像上海新长征评弹团不如无锡市评弹团那么干脆关门,既然一个城市连保留一个评弹团都是多余的,那么大上海留下一个上海评弹团足矣,反正到东到西都不会再有名家响档的涌现。

  说起名家响档,有一阵子倒是真的期待小

标签:

黄兆麟

上海

评弹

张丽君

三国

杂谈

分类: 听书随笔

  成立于1960年的上海长征评弹团是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红旗评弹队的人马为主建立起来的,当年的红旗评弹团虽然不乏响档名家,还是以年轻人为主,后来成为上海评弹团的主要骨干力量的张振华、饶一尘等,也曾是长征评弹团的。和当年评弹皇后路子风格差不多的前辈艺人张少泉的女儿张丽君也是长征评弹团的演员,张丽君的书都比较时髦,范雪君弹唱《秋海棠》她则以《杨乃武》负盛名,尤其是其中的“小白菜”脚色,嗲声嗲气的,很令听众疯狂的,可惜的是张丽君的录音资料很少,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段张丽君弹唱的《青春之歌》选段叫做《林红就义》,很难评判张丽君的艺术水准的。

  六十年代相继有很多老艺人加盟于长征评弹团,其中有后来成为长征评弹团团长的顾又良,他是《三国》名家唐再良的大弟子,也就是上海评弹团唐耿良的大师兄,人称“活周瑜”,据说手面很漂亮,尤其是起周瑜脚色的时候,两手捋鸡尾翎的样子很潇洒的缘故。顾又良的《三国》没有听过,最近上海电台播放了一段《抢挑张秀》,是常山赵子龙在长板坡的内容,以前有过一段顾又良和陆耀良两位不同门户的《三国》名家合作的列国故事《将相和》,体现不出他们的真实水平。文革之后重建新长征评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