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identity by
doing——克劳斯-海瑟讲座,德国海瑟设计事务所及奥芬巴赫设计学院海瑟班品牌设计案例联展'设计之海报。
presentation:
2012年10月22日18时,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学院18号楼312展厅
exibition:
2012年10月22-29日,22日15时开幕,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学院18号楼201展厅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所(ADI)
策展:陈正达,许鉴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市转塘街道象山352号
klassehesse-link:
http://www.klassehesse.com/en/puls/2
赶场似地去母校看了9场年展中的4场,两个媒体之夜,一个都没去成。这是历年来我参与度最低的一届年展,所以本应该再多少写些什么的,却怎么也憋不出更多的字了,废话少说,看图吧。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东西”,彩电、冰箱、玩具、太阳能板、ipad、内衣内裤。。。“中国东西”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不是吗?不是!人类不买账、不认同,只在用坏这些东西的时候才不屑地说道:“哼,中国东西”。多么自欺欺人、尴尬的、委屈的“中国东西”,造福着全人类,却只能在骂名中彰显本色。
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是让人买账的、认同的“中国东西”?一部分答案正位于法兰克福应用美术博物馆,一个由中国传媒大学波普客工作室策划的“中国东西”展的展厅里。
展厅里的近百件展品皆是土身不二、货真价实、验明正身的“中国东西”。不过在稀疏潦草的展览前言里,来自中国的策展者对展览目的的说明只有一句话:“这是一
几周前和朋友去MAK(法兰克福应用美术博物馆),方知有2011年
tokyo adc award
获奖作品的展览。我这懒人,即在身边的展览,往往是进程过半,才偶然从地铁站快被换下的海报或朋友家过期的报纸上获悉,有时还是看国内的围脖才知道。可能是老鼠掉进米罐久了,习惯了吃不完的大米,变成只硕鼠,见多不怪,神经大条了。
上次和朋友只顾聊天,没好好看,于是近日又去了一回。德国设计师对日本设计不像中国同事这么感冒,偌大的展厅里只有我一个,闲庭信步。。。展品中有老将的,也有新兵,不少新人从未认名,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嗅到如今平面设计的形式语言在东洋的某些潜进徐行,不过多数还是承接着传统的精血,即便没有日本图文,一眼便知是日货。。。与德国adc相比,
日常01—明白
克劳斯说我写的邮件都特别简单,一看就明白,很好。其实我也想写复杂,只是不会写,所以能简单就简单。现在我也能复杂一点了,但写得还是简单,因为我愈发发现简单的力量,而要实现简单其实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