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传说白鹿衔花,跨山筑墙。温州(永嘉郡)老城建于何时,史书上无明确记载。但公元422年秋季的一个傍晚,被贬温州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步出西掖门,写下一首《晚出西射堂》诗。温州城受限于地理条件,一千多年来,城墙及几个城门的地点位置,几无变化。
         谢灵运曾穿行出城的西掖门,位于今温州松台山附近,民国时呼为来福门。而在南宋大儒叶适的笔下,它被写做生姜门。
         叶适有二首诗,一篇墓志铭提及生姜门。《水心即事六首兼谢吴民表宣义》诗其一:“生姜门外山如染,山水娱人岁月长。净社倾城同禊饮,法明阖郭共烧香。”《送吕子阳自永康携所解老子访余留未久其家报 》诗中有:“收缨古蜜浦,抱袂生姜门。九九书自註,邀余缀篇端…(南宋永康五指岩之颠有密浦庵)。”在《庄夫人墓志铭》里,叶适写道:“庆元戊午(公元1198年),余始居生姜门外西湖上。”
         有人说:“叶适出生于瑞安,或许是受瑞安方言的影响,“山脚门”、“生姜门”读音
        温州南航先生于2024年5月9日发表了一文:《谢灵运诗中的西射堂到底在哪?》,他认为古西射堂在今温州蝉街的金祥商厦一带。且文中提到此说法还要载入温州大典,本人深不以为然。南航此文早已读到,但本人因陪伴老父住院治病,疲惫之极,本无暇顾及世间任何事,但古西射堂在哪?那些史实明晃晃地存在于史料中,不说不写如鲠在喉,还是简单地再论一次。
        在我看来,南航此文写的很失败。文章开头混淆了州(郡)射堂与州学射堂的区别,接着文章又错误地引用了错误的说法:“新官莅临,为建设郡里文教设施与场所,对郡民进行诗书礼乐的普及,据说谢灵运盖了一座射堂,让士子们练习射礼。他自己在射堂里常常弹琴,舒缓落寞情绪,间或出城观景,写下了《晚出西射堂》。”南航这样写,枉他身为谢灵运研究会秘书长的身份,他并不真正熟悉了解谢灵运。此诗是谢灵运初到永嘉郡所作,永嘉郡西射堂在谢灵运来到之前便已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晚出西射堂》诗描写了秋天温州西山的景致,而谢灵运是422年8月12日到永嘉为郡守,翌年9月托病离去。此诗符合谢灵运初到永嘉的心情、观感。
 &nb
    普觉瑜伽寺,在寿宁坊,旧名宝陁,宋祥符间赐名普觉,绍兴时奏为律院。元至正甲申重建,明洪武间立为丛林。
    这是明万历温州府志中关于普觉寺的记载,但本文中的普觉寺,应与此寺无关。因这寿宁坊之普觉寺,南宋绍兴年间已奏为律院,其必定更名。普觉通常为禅宗寺院的名称,普觉词义- -普遍地觉悟。也即禅宗义理: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佛教禅、律有别,宋朝更是彼此分明。
   南宋乾道二年(1166)农历8月17日,飓风挟雨,海水倾刻间倒灌进温州城,“水漫城齿”,水位高达城墙上枪眼凹壁间的位置。据记载,当夜“拔木飘瓦,人立欲仆,市店僧刹摧压相望。”
    此次灾后,叶适作于1208年的《温州开元寺千佛阁记》文中道,城内开元寺僧前赴后继,用了六十年的时间,在1140年过火的旧地基上重建了开元千佛阁。“顾他释老舍,兵残火毁,荒基芜础相望,十不能兴一二也,何论复旧美哉。”但叶适的《宿觉庵记》文中又道:净光山(西山),“延袤十里,有江月松风之胜,依而寺者十数。”据此可知,海溢灾后,西山成了温州城佛教寺院重建的首选之地。
    江心寺为宋高宗
    潘猛补先生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松台山又名西山吗? 》。文中认为宿觉禅师原葬在温州西山,因他修行的龙兴别院在今松台山,被唐朝温州郡守挖出火化后,又移来埋在今松台山山顶建塔。此说毫无依据,但今天有人在温州金石展览馆,看到净光塔砖拓片说明上,采用了潘先生的这说法。
    潘先生文中说,《唐温州龙兴寺玄觉传》记载玄觉(即宿觉):“睹其寺旁,别有胜境,遂于岩下,自构禅庵。”这岩下即西岩,自构禅庵的龙兴别院在西岩,西岩即今松台山。
    这段古文,本人的理解是:睹其寺旁,寺旁即宿觉禅师出家的龙兴寺旁边;岩下指龙兴寺之岩下。潘先生所说的西岩,这西字从哪冒出来的?岩下是全方位的,东、南、西、北都是岩下。且潘先生文中也认同龙兴寺在西山,这岩下,难道会延伸过会昌湖到今松台山麓?
     姑且按潘先生所说,这岩下就是西岩,宿觉的龙兴别院在西岩,但西岩也不是今松台山!有宋、元两首诗可证,西岩在西山。
     元朝著名学者金华人许谦(1269~1337),他的《白云集》中,有游温州时写下的诗《自江心回复游西山》:
     翻资料,见温州官方媒体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江心屿诗词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诗不可译”的魔咒。“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这是孟浩然《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中诗句。经陈瑞赞一翻译,便成了“远处群山来对饮,孤屿与我竞诗雄。”山水竟活了起来,陈瑞赞说:“当孟浩然把他对友人的深情转移到眼前景物上时,四围群山和江中孤屿就成了他的酒朋诗友。”…类似这样的翻译,在该书中比比皆是。
------
     拜托,这样的翻译,令人如鲠在喉,不如不译。来品读一下孟浩然《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一题作永嘉浦逢张子容客卿)的完整诗句:
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廨宇邻鲛室,人烟接岛夷。
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
    孟浩然是写实诗人,“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一如他的代表作《春晓》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典型的写实风格。以本人朴素的理解,“众山遥对酒”,是对酒众山遥的倒装句。而“孤屿共题诗”,此句难道需要翻译,译的如此脑洞大开,浪漫得
    公元422年秋,谢灵运因被贬,来到永嘉(今温州)出任太守。他到达温州城不久的一个傍晚,踱步出城门,写下一首《晚出西射堂》诗:
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
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
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
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
抚镜华缁鬓,揽带缓促衿。
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
    这古西射堂在温州城何处?有四种说法。
    一.成书于976~983年的《太平寰宇记》记载:“西射堂,在州西南二里,今基址不存,西山寺是也。”待到1112年时,温州学者周行己,在他的《浮沚记》里记载,其新建宅院即古西射堂之遗址,他为之取名浮沚。也就是说浮沚即古西射堂。
    二.南宋《方舆胜览》卷九记载:“西射堂在城西南十里。”
    三.宋元之际的《文献通考》记载:“浮沚先生集…序林钺撰先祖妣先生之第三女先君之所自出故知其本末所居谢池坊有浮沚书院。”此为西射堂浮沚在谢池坊之说。
  &n
    公元1849年,被《两浙金石志》编者阮元誉为金石僧、九能僧的六舟和尚,于杭州净慈寺,在他的《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里记下:“得金华净光寺塔砖二,一面笵七级浮屠形…。一砖云'重建净光寺塔砖',下文云'前都孔目官胡拱'下缺;'熙宁壬子七月口'下缺。
    这是北宋人胡拱舍砖建塔的最早记载,六舟和尚写的明明白白,得之金华净光寺。砖上的铭文也明明白白,是重建净光寺之塔的砖。塔随寺院,无特有名称也常见,如温州江心屿龙翔寺之塔和兴庆寺之塔,人们只呼以东塔、西塔以区分。
    胡拱是谁,他为什么捐砖?据婺州胡氏宗谱记载,胡拱是永康胡公大帝胡则胞弟胡赈的长子。北宋《苏魏公文集》卷三十一有一篇苏颂撰写的诏文:文思副使胡拱可左藏库副使。可知胡拱在汴京皇帝身边做官吏。他为什么捐砖?即塔砖上标注的时间,熙宁壬子七月,他因功勋,被宋神宗奖赏迁十资。录记载于下: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二十九 
  帝  號 宋神宗 
  年  號 熙寧五年(壬子,1072)
戊申…詔編揀添修弓弩供備庫使胡拱,西京左藏庫副使王文質各遷十資;
     百里坊,在温州老城的北边,近江,近北门(朔门)码头,是温州城人人尽知的老地名。
     公元323年,温州建郡。而百里坊,则得名于唐初推行坊市制时期。唐高祖李渊在公元625年颁布武德律,令:“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百里坊坊名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晚唐宝历年间(825--827年)任温州刺史的张又新,任内写下永嘉百咏诗,其中有一首《百里芳》。南宋戴栩在《永嘉重建三十六坊记》文中道:“唐之坊古之闾也,其後植以双木结屋覆之,门不设而揭扁於上。”据戴栩记述,温州城原有五十七坊,1095年杨蟠任知州时,改为三十六坊。
     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唐朝时,百里坊附近,有个百贾坊。此坊后改称太平坊,又改为安平坊。还有个问俗坊,后来改为七枫巷。而三官殿巷,原来叫导俗巷。顾名思义,当年这一带临江棚户区,住的都是底层百姓。
    那么,百里坊的里是什么意思?百里坊,和百贾(商贩)坊的百贾所居之意相同,百里坊,住的是百里们。里,武则天的次子李贤(655--684年)在《后汉书·南蛮传》中注:“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魏征(580--6
    近日,细读潘猛补先生的文章《只上了七天班!秦桧当温州知州的时间宋史记错了》。
    先赞同此文关于秦桧绍兴六年(1136)出任温州知州这论证。潘猛补先生查找考证古籍的功底非常深厚。但秦桧在温州任职实际工作只有七天,这说法颇奇怪,来谈谈本人的看法。
    依潘先生考证,秦桧1136年5月18日得旨,接任原温州知州章谊的位子。那秦桧人在哪里?也依照潘先生的考证,秦桧此时闲居在温州。也就说秦桧无需山高水长地从外地赶来赴任。
    南宋1136年在任的温州军事判官郑刚中,其《北山集》有一信《答薛德老郎中》,文中有:“章书移镇吴门,秦相开府,邦人恋且喜,但州郡单薄, 迎送之费,亦所不堪。”郑刚中写这信的时间是:“度夏中暑卧病数日,今日尚疲苶,拜问草草, 甚愧”,即夏天六月底之前。可证此时章谊已离开温州,秦相秦桧已在温州知州任上。而潘先生文中说此信是:“时间在夏中数日后,即六七月左右。”这明显错误,原文是度夏中暑,而不是夏中,何况宋朝的夏中是农历五月,和七月秋季附不上。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秦桧1136年7月28日知绍兴府

    前天,某兄发来此照,近日,又有人翻出这陈年旧货,传播介绍它是温州信河街。某兄道:“你不是在那微信群里硬争,这照片不是信河街是苏州吗?鄙视你!”受此严重刺激,只得诉诸笔端,请温州当地人来评个理,它是不是旧时温州信河街的场景。
    我家老宅,就在信河街天妃宫巷口不远处。温州信河街,是城墙内两条南北走向的直河街之一。河、街并行,半河半街。温州城“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信河街便是西居。明清以降,此处是几百年来成熟的住宅区域,水路、陆路通行往来方便。信河街两边有72条巷,约1000米的信河上,有23座人行便桥。信河街和与之T型相交的百里河上,都没有大桥高桥,也无需架高桥,北水门不通大船。温州城内有4座高桥大桥:府前桥、道通桥、大洲桥、小洲桥,都在市中心子城附近深水区域,大船可从南水门进,沿此水域绕行一圈,从南水门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