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量子世界 |
1948年,美国工程师香农(C. E. Shannon)创立了信息论,标志着信息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发展起来。信息学主要由信源信宿处的信息处理和信道的传输两部分组成,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计算机终端以及电线和光纤铺成的互联网。 就信息处理而言,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应该说传统信息处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半导体材料发现与应用,虽然半导体的特性本质上是用量子力学描述的,但计算、存储等所有对信息的处理过程都是靠微小电路完成的,完全是经典物理学描述,所以说我们用的每台电脑都是经典的信息处理器。 就信息传输而言,目前无论是靠无线电信号,还是点对点的宽带光缆或普通电线,信息均是以电磁波或电流的形式在处理器间互相传递。因此信息传输同样靠经典的电磁定律来描述。按照摩尔定律,计算机CPU每8
标签:
文化 |
分类: 量子世界 |
量子纠缠拥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源的量子,其中一个被影响的时候,另一个或者另一些同源的量子,不管相隔多远,都会瞬间做出对应的反应,这个信息反应是可以毫无障碍传递的。现在广泛应用的无线电信号,穿越障碍的能力是有限的,就像家里的WIFI信号,虽然都在屋子里却会有信号死角,这和信号源与接受点的直线距离没有关系,而是障碍物的影响遮蔽了信号。但量子间的这种纠缠现象,不受障碍遮蔽影响,也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科学家发现量子间的纠缠信息是同步完成的,也就是说两个量子间的纠缠信息是可以超光速的。爱因斯坦认为物质无法达到光速的状态,就算临近光速已很厉害了,如果与光速一样就可以回到从前了。可是现在实验发现,量子纠缠信息完全是超越光速的,而且是光速的4个量级以上,也就是比光速不知道要快多少倍的。
标签:
文化 |
分类: 量子世界 |
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意识很可能是一种量子物理现象。
大脑中有海量的电子,它们处于复杂的纠缠状态。意识就是大脑中这些处于纠缠状态的电子在周期性的坍缩中间产生出来的。这些电子不断坍缩又不断被大脑以某种方式使之重新处于纠缠态。这就是现在量子意识的一种基本观念。这个假说在解释大脑的功能方面已经开始有一些地位了,形成了量子意识现象的基础。
目前关于量子意识的理论有好几种,这里介绍影响最大的: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彭罗斯(
标签:
文化 |
分类: 量子世界 |
1.
标签:
文化 |
分类: 量子世界 |
自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概念,20世纪20年代建立量子力学的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在近1个世纪的探索中,尽管量子力学的有关计算与预见都没有问题,尤其是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关系,但是,量子物理中一些“诡异现象”却让人们大跌眼镜,如“迭加态与坍缩”、“单体迭加
标签:
文化 |
分类: 量子世界 |
一、量子信息发展概述
自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概念,20世纪20年代建立量子力学的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在近1个世纪的探索中,尽管量子力学的有关计算与预见都没有问题,但是,对量子力学的理解仍然存在极大的差距。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简称EPR)在《物理评论》发表了《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引发了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论争。1964年,贝尔基于爱因斯坦的定域性原理,提出了检验定域性的方法——贝尔不等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一连串的物理实验开始检验贝尔不等式,并开始检验EPR佯谬本身。这是量子信息起源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量子信息的概念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关。1982年,著名物理学家费曼(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无梦到徽州 |
去了那么多的地方,走了那么多的路,看了那么多的风景,听了那么多的故事,每一种人生仿佛在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的,好似我遇见你,好似我错过你,开始与结局已不重要,真正的人生,应是走的那段路,或漫长,或短暂,像是叶子落了,会悲伤吗?不会,那正是它的修果。
哪怕是背井离乡,迁移深山老林四百余年的阳产村,会悲伤吗?不会,这正是它的夙缘。否则又怎会摊上如此一处秋色如画,亦入画的世外桃源呢?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无梦到徽州 |
歙县棠樾村的得名是为了纪念汪公大帝汪华。棠樾在宋以前,就有汪、董、姚、张等姓居住,原来的村名称作“唐越”。这两个字在当时的农具与墓碑上都能见到。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的恩荣,取名“唐越”,“越”唐代,“越”是指“越国公”汪华,他不但是汪姓的族神,还是徽州最主要的地方神。在民间,他被奉为“汪公大帝”、“花朝老爷”、“太阳菩萨”。
被叶显恩教授称为“古徽州第一人”的汪华(586-649),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唐代大臣,字国辅,又字英发,绩溪县登源村(隋唐时属歙县)人。汪华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养在歙县舅父家中,并应募成为护郡兵丁。由于智勇过人,汪华渐渐在郡兵中显露头角,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深受将士拥护。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推翻了歙州隋朝官员,占领了全州。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又连克宣、杭、睦、婺、饶五州,大得民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无梦到徽州 |
棠樾村西首有两座祠堂,一座名叫敦本堂,俗称“男祠”,建于明嘉靖年间。另一座名叫清懿堂,俗称“女祠”,建于清嘉庆初年。在漫长的中国社会里,“三纲五常”一直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祠堂作为封建宗族制度的堡垒和圣坛,从来就不是为女人建造的,而这座名叫清懿堂的女祠,被称为妇女解放的标本,令许多女权主义者非常兴奋。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怪,偏偏在“程朱阙里”的家门口,建起了这么一座女祠,这无疑是对传统道学的挑战。是谁有这个胆量?
他就是鲍氏24世祖鲍启运。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无梦到徽州 |
灵山说其为山不过是海拔600米的山包,它坐落在山川灵秀的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的北面,面朝西南而居,距灵山村约五华里,属于风景秀丽的黄山南麓山脉。它与丰山二水交汇处便是传说中的“不信世间阴阳事,但看灵山鬼点灯”的灵山村。古朴秀丽的小山村环绕丰溪两岸,顺溪就势,山环水绕,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情趣。
灵山村,后唐时建村,元代隶属徽州府歙县二十二都一图,明代隶属徽州府歙县滚秀乡灵山大社仁风里,灵山以方氏为主,自后唐方杰兴迁居灵山,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方姓来此定居后,宗族兴盛,尚文重教,历代为仕为儒为商的,不胜枚举。灵山村头水口处巍峨凌空的天尊阁、跨溪而建的灵阳桥、断壁残垣规模依旧的五福庙、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