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1-04-18 11:20)
标签:

文化差异

杂谈

分类: 走走看看

    走在另一片土地上感触最多的就是文化差异。时间长了不自觉间会慢慢融入本土的文化,又因为骨子里还植根着母国的文化根脉,所以又不自觉间会做旁观者,会做一些比较,这比较没有孰优孰劣,只有差异。
    就是说最近的事吧。四月初我家小儿班里一个同学妈妈生了老二。之后的某天我送小儿到班里,豁然看见那个同学的妈妈用carseat提着小婴儿,妈妈的身上只是一件薄外套,室外温度可是10度左右,我们还穿着棉衣呢。文化差异呀!俺们中国生了孩子怎么也得在家休养一个月吧,人家这才一星期大人小孩就在外边遛达了,而且胳膊上还挎着怎么着也得有十多斤重的carseat。想起我生女儿时,刚生完护士就问要不要洗澡。俺脑袋里还牢记着老妈老姐曾经的嘱托,不能太早洗澡,不能吃凉东西,不能提重物等等,于是坚定不移地拒绝了。过了一会儿殷勤的护士又问要不要洗澡,喝饮料,吃点东西。因为有之前生儿子时的前车之鉴,饮料牛奶之类的肯定都是直接从冰箱搬来的,还是不要罢了,于是只要了烤面包。不过之后两天每餐必有一盒冰凉的饮料,一盒冰凉的牛奶,我都原样退回。
    春暖花开的时节到了,天暖了,户外活动多了起

(2011-01-06 06:27)
标签:

情商培养

杂谈

分类: 教育随感

     以一个外行人的角度看有关“情商”(Emotional Quotient)方面的文章,发现似乎大家有一个共识,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的人往往情商就好。成人如此,再观察观察小朋友,好像情况也类似。这学期我家小朋友的班里新来了一个韩国小女孩,3个月前刚从韩国到加拿大,也是第一次在本地上学,英语也只限于能说几个单词的水平。但是小姑娘一点儿都不怯生,最喜欢跟人打招呼,不会说,就用手比划,用自己知道的有限的语汇跟老师、家长们、小朋友们交流,而且很快就成了班上很活跃的一员,看着这个阳光女孩心里不由得揣测,这小女孩的情商一定高。相比之下,我们家这已经上了一年幼儿园,也已经能用英语自如交流的小小男子汉依然是很shy,尤其在公众场合总是表现得还是有些拘谨。

    跟那个小女孩的妈妈聊天得知小女孩属于天性活泼的孩子,另外跟她在韩国时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在韩国时小女孩从3岁开始上全天的幼儿园,有校车接送,幼儿园有很多活动,所以小女孩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受到很好的锻炼,不惧怕陌生环境,喜欢跟大家玩……

    静心想想,人的情商应该是一点一点日积月累形成的,起

(2010-12-09 05:58)
标签:

“攀比心”

奖励机制

延迟满足

杂谈

分类: 教育随感

    “攀比”好象是人本能的一种心理,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有区别便有了比较,有了比较就有了攀比,大人如此,孩儿们也不例外。个人觉得如何对待这种攀比心必须得走三步:
    第一步,大人先要调整好心态,尽量把自己的攀比心控制在最低线,因为父母可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榜样,所以咱做父母的先要做好榜样的工作。
    第二步,如何界定孩子的攀比心。明确孩子的哪些情况才能算做是“攀比”,因为有些情况下可能不能算作攀比,比如加拿大这边小朋友上幼儿园都要带lunch box,里面装上snack,上学时老师会安排时间让小朋友们吃,某天帆帆回家说:“妈妈,今天Sienna的snack是巧克力饼干,明天你也给我带吧”,这种情况充其量是小朋友好吃而已,看着别人吃自己也馋了。第二天就给他带了巧克力饼干,不过接下来的问题就难缠了。放学回家我们就有了以下的对话:

    “妈妈,巧克力饼干挺好吃的,你每天都给我带吧”,

    “不行,只能偶尔吃一吃”

    “为什么呀,Sienna妈妈就每天给她带巧克力饼干”

    “巧克

(2010-11-21 02:31)
标签:

防火

安全

自救

杂谈

分类: 校园生活
    近日一连串的火灾消息总是让人的心发抖,先是两周前多伦多一民宅失火,居住其中的3名中国留学生2死1重伤,然后就是上海高楼大火。
    造化捉弄人,在这些天灾人祸面前人总是最弱的一群,怎么办,只有学会自我保护,自救。
    防火是加拿大学校安全教育里很关键的一部分。帆帆幼儿园两周前也教了小朋友们关于防火的知识。
    先是老师带领去消防局,现场听消防员演示、讲解防火安全常识,还给每个人发了一些材料带回家看,内容都是迎合小朋友的阅读趣味,以卡通形象、场景, 形象地给小朋友们灌输关于防火的基本常识,比如哪些东西易燃。
    其中还有专门一项,要求小朋友和家长共同做的演习,内容包括:
    1.检查自己家的烟雾报警装置是否工作良好;
    2.清楚自己家的门窗位置、通道,设想一旦有险情发生时的逃生路线;
    3.如何寻求帮助,如拨打911等等。
    接下来在幼儿园里老师带小朋友们温习、演练防火的常识,手工活动就是做了一个消防员的安全帽。
(2010-05-29 00:31)
标签:

早教

早期训练

成长节奏

杂谈

分类: 教育随感

    何谓“早教”?个人认为,如今在中国大地被热炒的“早教”应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一个层面就是由教育专家、早教机构倡导的“早教”,其目标是对孩子进行早期干预,早期训练,尤其致力于“早期大脑开发”,这是狭义的“早教”。

    另一个层面是广义的。什么是早教?孩子一出生,护士把孩子放到妈妈怀里,妈妈冲着他/她笑、说话,这算不算早教呢,这是否意味着早教已经开始了呢?从此这个小孩儿成为了全家人关注的焦点,跟他/她说话,逗他/她笑,带他出去接触认识外面的世界,寻找同龄小伙伴……

    如今我们对于早教的概念似乎更多地局限于狭义的“早教”。综观各种关乎“早教”的信息资料,对孩子的早期训练内容无外乎两种,关于孩子生理发育的体能训练、关乎孩子智能发育的知识灌输。

    后者这种知识型“早教”的内容总是在不断推陈出新,如某个著名的英语教育机构提出“6个月的宝宝就可以开始学英语”。就理论层面而言,这个提法是可行的。具有

标签:

阅读

故事

分类: 阅读*悦读
    近来帆帆很喜欢读的故事有:《Gingerbread Man》、《Little Red Hen》、《Three Little Pigs》、《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The Lion and the Mouse》、《The City Mouse and the Country Mouse》,这几个故事也常常被推荐给学前班孩子读。
     《Gingerbread Man》的故事内容充满趣味性和想象。gingerbread(姜饼)是北美的孩子很熟悉的,做gingerbread,gingerbread house是圣诞节的传统活动,也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刚刚过去的圣诞节学校安排孩子们去一位老师家里,老师、家长、孩子们一起做gingerbread house,帆帆做的至今还摆在家里的桌子上,舍不得扔掉。
    这个故事以孩子熟悉且喜爱的gingerbread为主题,本身就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喜欢听、喜欢看。再让一个人形的gingerbread 变成一个奔跑的大活人,这更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奇幻色彩。
    故事的大意是,一对老夫妇,男主外,女主内。男主人负责农场里的动物及杂事,女主人在家里烹烤各种美食。有一天她想给丈夫一个惊喜,于是烤了一个模样有点象男主人的gingerbread,没想到,烤熟后gingerbread变
标签:

礼貌

礼仪教育

分类: 教育随感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公民,请你不要对着别人打喷嚏”,其中罗列了许多国人的不雅行为举止,文中谈到,中央文明办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并且在2006年10月2日出台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
    静心想一想,所谓的“文明素质”单靠外部的法规干预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能还需要从产生问题的根源处——家庭教育,尤其是自幼的家庭教育中寻找解决办法。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凡是有小朋友的场合,如聚餐等时,总难免遇到哭闹、争吵,就餐时乱抓乱跑,或者寸步不离地粘着父母等等让大人们头疼不已的情形,这是否与平时的家庭教育有些许关系呢?孩童时代养成的许多不良言语行为延续至成年,是否已至“积习难改”状态呢?
    据此看来,关注、规范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也是很关键的一环。我们都希望孩子有礼貌、有良好的言行举止,受周围人的欢迎,更希望日后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成人,而这似乎更多地有赖于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自幼始终如一的教养。具体来讲,个人认为父母最起码需要
(2009-09-23 09:13)
标签:

亲子

育儿

读书

杂谈

分类: 成长脚印
    最近在读Myrna B.Shure博士的《Raising a Thinking Child》一书。该书是作者及其团队多年的研究项目“ICPS”(I Can Problem Solve )的成果之一。书中作者以多年来参与此项目实验的数个家庭的父母及孩子的成长经历、遭遇的实际问题等为例证,指导、训练家长及孩子养成“ICPS”的思维定势,并据此帮助孩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寻找多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途径,以增强孩子的social skills。
    其中谈到,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面对问题或人际交往的冲突时,学会体谅对方的感受,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孩子解决实际问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帆帆很爱看书,基本上每两个星期就会去一趟图书馆借回一批书、DVD盘供他享用。起初他有时看完后就随意乱放,或者拿着DVD盘玩。这时候我们就告诉他,这些书和DVD都是图书馆的,是让小朋友们看的,你看完还回图书馆之后,别的小朋友再借回家看,如果你搞丢,或者搞坏了,别的小朋友就没法看了,他们和你一样也喜欢这些书和光盘,可是如果你搞丢搞坏了,他们看不到会很伤心的。这样说过之后,每每看书或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成长脚印

    这个话题的产生源于近日看到的一条消息,这个夏天有几个从国内来加拿大参加暑期英语夏令营的少年学生从所寄宿家庭不告而别,有的已申请难民庇护,有的仍下落不明,警方还在寻找之中,并指出他们的出走有隐情,是事先策划好的,因为联络到他们在中国的父母后,回答说孩子是安全的。这些孩子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者仅11岁。昨天本地华文报纸有文章指出,这些孩子在加国出走、申请难民的行为之背后策划者是其父母或是父母和一些中介公司联手,其目的是以此永久留在加拿大。

    其实不用说大家也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但是作为中国人,尤其是身为家有儿女的父母,看到这些消息心里很是不安。一方面有一种耻辱感,同胞的行为实在让人不屑。当今世界如此开放、自由,想见识外面的世界很容易,旅游,或者长、短期

(2009-08-11 10:37)
标签:

读书

育儿

杂谈

分类: 成长脚印

    孩子在一天天成长,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是可预见的,有些则是始料未及的。目前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订立规则,如何使这些规则行之有效地加以实施,在与孩子沟通,讲道理的过程中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纳、听从。除了实践中去摸索、体会,只有捧读书本,从专家那里取经了。近日读的是Robert BrooksSam Goldstein两位博士所著《Raising A Self-Disciplined Child》。Dr. Robert Brooks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Dr. Sam Goldstein是犹他大学医学院及乔治梅森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两人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